"寺里山因花得名":花山寺是因鲜花繁多、美丽而得名,
"繁英不见草纵横":来到这里才发现,不见鲜花,只见杂草丛生。
# 草纵横:野草丛生。,繁英:繁盛的鲜花
"栽培剪伐须勤力":栽种鲜花要勤于修枝、打理,
# 勤力:勤奋努力。,剪伐:指斩去枯枝败叶。剪:斩断。
"花易凋零草易生":不然花易于凋零,而杂草则能迅速蔓延生长。
# 凋零:凋落衰败。
北宋诗人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号沧浪翁,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人,生于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后罢职闲居苏州。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故。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与祖父苏易简、兄长苏舜元合称“铜山三苏”。其诗风瑰奇豪健,甚为欧阳修所重。早期诗文政治色彩浓厚,后期寄情山水。风格沉郁顿挫、恬适清新。代表作品有《庆州败》《沧浪亭记》,有《苏学士文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记游感怀诗。揭示了美好事物天然脆弱、需精心维护,而懈怠荒废则必然导致荒芜丛生的深刻哲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衰败易生的忧患意识,以及对勤勉修持、防微杜渐、革故鼎新精神的强调与自勉。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前句写虚,寺名因花而命名;后者写实,寺庙内野草遍布无花可见,从而引出下两句。对比:“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寺里山因花得名”(寺和山因花而得名)与“繁英不见草纵横”(繁花不见只见野草纵横)形成强烈反差对比。寺名“花山”暗示了繁花似锦的景象,但眼前的现实却是荒草丛生。“繁英”(繁茂的花朵)与“草纵横”(野草杂乱丛生)在视觉和意象上直接对立。花代表着美好、秩序、需要培育的珍贵事物;草象征着生命力顽强但无序、容易泛滥的平庸或负面事物。更突显了花山寺的名不副实。
3. 分段赏析
“寺里山因花得名”,开篇点明花山寺得名的缘由,“花”是这座山、这座寺的标志性符号,既交代了寺庙与花的密切关联,也为后文的感慨埋下伏笔,语言简洁直白,却蕴含着对“花”这一核心形象的重视。“繁英不见草纵横”,景象陡转,曾经因花闻名的地方,如今却看不到繁盛的花朵,取而代之的是肆意生长的杂草。“繁英”与“草纵横”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景象的衰败,通过眼前荒芜的实景,流露出诗人的惋惜之情。“栽培剪伐须勤力”,由景生情,进而引发思考。诗人意识到,要想让花朵重新绽放,就必须辛勤地培育花苗、修剪杂草,这里运用了由景及理的表达技巧,将对自然景象的观察上升到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花易凋零草易生”,是对前一句道理的进一步阐释,揭示出花朵的脆弱和杂草的顽强,既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也暗含着对人生、世事的隐喻——美好的事物往往难以持久,需要用心维护,而不良的事物却容易滋生蔓延,体现出诗人对事物发展的深刻洞察和朴素的哲理思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虽可从诗人经历与思想出发,将“花”理解为贤臣、“草”视为奸佞,体现对革新除弊的政治企望,但因其源于自然景观与社会现象的描写,思想内涵已超越单纯的政治范畴。诗中以“花易凋零草易生”的自然规律为基,通过“栽培剪伐须勤力”的议论,揭示出生活中美好事物需主动呵护、持续维系才能避免衰败的普遍哲理,将自然现象升华为对“防微杜渐、勤勉作为”等生存智慧的总结,成为一首以自然物象隐喻生活本质、具有普世醒世价值的哲理诗,而非局限于政治讽喻的作品。
# 诗中充分表露了作者对政治革新坚强的信念,以及对人民疾苦的真情流露。
唐宋文学研究学者陈友冰《宋代绝句赏析》
上一篇:宋·范成大《州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