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àn
qīng
·
·
qiū
gǎn

朝代:宋作者:吴文英浏览量:3
wàn
guān
yǎn
chóu
níng
chù
miǎo
miǎo
cán
zhào
hóng
liǎn
tiān
yuǎn
shù
cháo
fēn
duàn
gǎng
huí
huái
diān
yín
biān
yòu
zhǐ
diàn
duì
jīn
fēng
sòng
wǎn
hèn
cái
jiā
rén
jǐng
qíng
duō
gǎn
wáng
yuàn
bié
lái
liáng
péng
kōng
tàn
péng
zhuǎn
huī
háo
zhú
fēi
shāng
gǎn
yuè
mèng
xiāo
xiāng
duàn
chéng
xiàn
qiàn
piàn
zhǐ
dīng
níng
guò
yàn
xiāng
hán
dēng
chuāng
róng
jiù
yuàn

译文

身处广袤的江淮平原,山山水水尽收眼底。在愁闷中凝视西方,茫茫暮色中夕阳正一点点地收敛起余晖。身在旷野,只见天边的树显得异常低矮,潮汐在淮河的原入海处分道,大路在一个接一个的湖泊之间迂回延伸。我用马鞭遥指着远处一个孤零零的路边客店,将去那里借宿一宵,并且在那里迎着习习凉风喝上几杯玉露酒。从古至今、有多少个才子佳人,如果面对着旷野、夕照、孤店、独酌等的环境,一定会产生出许多寂寞凄凉的感触。曾经的吴王旧苑,离别之后,昔日良朋的雅集难以重现,只能空自感叹自己如飞蓬般漂泊无定。想起从前在苏州时与朋友集会欢宴秉烛挥毫,彻夜传杯畅饮的快乐日子,如今就像做梦似的消失殆尽,连所爱的女子也杳无音信。虽归程未定,路途遥远,但这种区区小事难以阻隔得断我的思念。我用片纸表达自己的心曲、并且反复叮嘱带信的人一定要把信送到目的地。寄托着相思之情、在这寒雨敲窗、孤灯相伴的夜晚,思念着曾经居住的芙蓉旧院。

逐句剖析

"万里关河眼":身处广袤的江淮平原,山山水水尽收眼底。

"愁凝处":在愁闷中凝视西方,

"渺渺残照红敛":茫茫暮色中夕阳正一点点地收敛起余晖。

"天低远树":身在旷野,只见天边的树显得异常低矮,

"潮分断港":潮汐在淮河的原入海处分道,

# 断港:被潮水切断的港湾。港,一本作“巷”。

"路回淮甸":大路在一个接一个的湖泊之间迂回延伸。

# 淮甸:淮水流域。甸,古时郭外称郊,郊外称甸。

"吟鞭又指孤店":我用马鞭遥指着远处一个孤零零的路边客店,

"对玉露金风送晚":将去那里借宿一宵,并且在那里迎着习习凉风喝上几杯玉露酒。

"恨自古、":从古至今、

"才子佳人":有多少个才子佳人,

"此景此情多感":如果面对着旷野、夕照、孤店、独酌等的环境,一定会产生出许多寂寞凄凉的感触。

# 此情:指词中所写的“愁”“孤”“恨”之情。,此景:指金风萧瑟、夕阳残照、游子孤鞭之景。

"吴王故苑":曾经的吴王旧苑,

# 吴王故苑:吴王宫苑,此指苏州古迹。

"别来良朋鸦集":离别之后,昔日良朋的雅集难以重现,

"空叹蓬转":只能空自感叹自己如飞蓬般漂泊无定。

"挥毫记烛":想起从前在苏州时与朋友集会欢宴秉烛挥毫,

# 记烛:以刻烛来记做诗的快慢多少。《南史·王泰传》:“每预朝宴,刻烛赋诗,文不加点,帝深赏叹。”记,一本作“刻”。

"飞觞赶月":彻夜传杯畅饮的快乐日子,

# 赶:一本作“趁”。,飞觞:即羽觞。古代饮酒用的耳杯,作雀形,有头、尾、羽翼。

"梦销香断":如今就像做梦似的消失殆尽,连所爱的女子也杳无音信。

"区区去程何限":虽归程未定,路途遥远,但这种区区小事难以阻隔得断我的思念。

# 程:一本作“情”。

"倩片纸、":我用片纸表达自己的心曲、

# 倩:请。

"丁宁过雁":并且反复叮嘱带信的人一定要把信送到目的地。

"寄相思、":寄托着相思之情、

"寒雨灯窗":在这寒雨敲窗、孤灯相伴的夜晚,

"芙蓉旧院":思念着曾经居住的芙蓉旧院。

# 芙蓉旧院:比喻原在苏州与苏姬共居之西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宴清都·秋感》是宋代吴文英所作的一首词。上片词人借景抒情,由古及今,感慨才子佳人皆为离别饮恨,流露出自身的孤寂心绪;下片从回忆切入,表达对往昔景致、故人及情感的深切眷恋,同时寄寓对国家局势衰微的忧虑。全词将个人伤离之愁与对国事的担忧交织融合,通过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的手法,以凝练的语言、苍凉的格调,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宋室衰亡的悲叹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无从知晓。这是一首抒发情怀的词。从词的内容来看,此词应该是在苏姬即将离开词人的时候所作,而那时词人正在淮地出差,于是写下这首词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感怀词。词中描绘秋景,融入古今离别之恨与个人孤寂之感,又借回忆抒发对旧景故人的眷恋,将个人伤离与国事颓危相融合,表达了对宋室沦亡的哀伤之情。

2. 写作手法

象征:“渺渺残照红敛”一句,以渐渐收敛的残阳景象象征国运衰微。黯淡的夕阳如江河日下的国势,为全词奠定了沉郁哀伤的基调,将对国事的忧虑寄寓于自然景物之中。化用:“天低远树”化用孟浩然《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原句描绘旷野中远处树木低于天际的空旷之景,此处融入词中,展现江淮平原的辽阔与苍茫;“寒雨灯窗”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李商隐诗中雨夜相思的意境,表达对苏姬的思念之情,使词句更具韵味与情感深度。对仗:“天低远树,潮分断港,路回淮甸”采用鼎足对。“天低”与“潮分”“路回”相对,“远树”和“断港”“淮甸”呼应,从天空、潮水、道路三个角度,工整地描绘出江淮地区旷野、潮水、道路交织的景象,增强了词句的表现力与节奏感。照应:下阕“挥毫记烛,飞觞赶月”照应“良朋雅集”。“挥毫记烛”化用《南史・王泰传》刻烛赋诗的典故,展现与友人吟诗的雅事;“飞觞赶月”描绘月下饮酒的乐事,具体诠释了昔日“良朋雅集”的欢乐场景,使前后文情感连贯、内容呼应。起兴:上片以“万里关河眼。愁凝处,渺渺残照红敛”起兴,从登高所见的辽阔关河与残照景象写起,由宏大苍茫的自然之景,引出下文的羁旅愁思、家国之叹,自然地将情感从景过渡到人,引发读者共鸣。景物描写:词中多处运用景物描写,如“天低远树,潮分断港,路回淮甸”,通过对天空、树木、潮水、道路等景物的描绘,展现出江淮平原开阔又略带萧瑟的景象;“寒雨灯窗”刻画了雨夜客居的场景,借景营造孤寂氛围,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愁闷与相思之情。直抒胸臆:“恨自古、才子佳人,此景此情多感”一句,直接抒发词人的感慨。直言古往今来,才子佳人面对眼前景致都会生发诸多感触,将自己漂泊异乡的寂寞、离愁直接袒露,情感浓烈真挚,毫不掩饰。

3. 分段赏析

上阕:“万里关河眼”一句,劈空而来,境界宏大,词人以“万里关河”展现出自身登高望远的广阔视野,将万千山水尽收眼底。一个“眼”字,生动地描绘出词人凝神眺望的姿态,而“愁凝处”则瞬间将情感注入,点明在这广袤天地间,愁绪已然凝结。“渺渺残照红敛”进一步描绘词人愁闷凝视西方所见之景,茫茫暮色中,夕阳的余晖一点点收敛,营造出一种黯淡、虚无的氛围,为全词定下了怅惘的基调。“天低远树,潮分断港,路回淮甸”三句,以鼎足对的工整形式,描绘出词人登高所见的江淮平原景致。“天低远树”化用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生动展现出郊外旷野的辽阔,使得天边的树木显得异常低矮;“潮分断港”细腻刻画潮水将港湾切断,呈现出湖水弥漫的浩渺之态;“路回淮甸”则点明淮水流域山路迂回曲折的特点。这三句不仅对仗精妙,更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苍茫开阔的地域画卷。“吟鞭又指孤店。对玉露金风送晚”两句,反用秦观《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之意。词人的马鞭指向远处孤零零的客店,暗示着又要孤身一人踏上旅途,在这金风送爽、玉露清凉的傍晚,远离亲友,更添孤寂之感。“恨自古、才子佳人,此景此情多感”,词人将个人的离愁别绪进行升华,由自身的孤独处境联想到古往今来的才子佳人,他们面对旷野、夕照、孤店等凄凉之景,同样会生出无尽的寂寞与感慨。这里的“才子”也暗含词人自比之意,既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感伤,也道出了对人间离别常态的深沉慨叹。下阕:“吴王故苑。别来良朋鸦集,空叹蓬转”,“吴王故苑”点明苏州吴地,此地满蕴兴亡古迹,也是词人多年寄居的“第二故乡”。词人感叹自离开苏州后,不知昔日良朋是否还有雅集,而自己却如蓬草般漂泊不定,居无定所。“空叹”二字,饱含着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自身漂泊命运的无奈与忧伤。“挥毫记烛,飞觞赶月,梦销香断”,词人以逆笔回溯在苏州的往昔岁月。“挥毫记烛”化用《南史・王泰传》语句,追忆自己与友人相聚时才情迸发,在烛光下吟诗刻烛、比赛做诗的雅趣;“飞觞赶月”描绘出月下与良朋饮酒作乐、畅快淋漓的场景。然而,如今这些美好都如梦境般消散,与所爱女子也音信全无,“梦销香断”四字,道尽繁华不再、佳人远去的无限感慨。“区区去程何限。倩片纸、丁宁过雁”,“区区去程”表明词人所处之地与苏州距离并非遥远,但“何限”二字却凸显出因种种原因难以返回的遗憾。于是,词人只能将思念寄托于书信,托付鸿雁传书,“丁宁”一词,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嘱托时的恳切与深情。“寄相思,寒雨灯窗,芙蓉旧院”,词人以景、情并叙作结。“寒雨灯窗”巧妙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意,借寒雨、灯窗的意象,烘托出孤寂的氛围,更添相思之苦。“芙蓉旧院”则点明词人思念的对象是曾在苏州西园故居“芙蓉旧院”中居住的苏妾,“寄相思”三字,双绾上下,既是鸿雁传书的内容,也是对往昔灯窗夜话的深情追忆,含蓄而深沉地收束全词。

4. 作品点评

此词在异乡漂泊、追忆友人、思念苏姬的情感抒发中,融入了对国家局势衰微的忧虑。其比兴手法不仅体现在开篇的景物描绘里,还通过将国事隐忧与个人离愁相融合,采用把深沉思绪融入艳情描写的方式呈现。此外,该词在结构安排上具有时空转换迅速,景、情、事交织融合的特点。时而刻画眼前景致,时而直接倾诉内心,时而回溯异地往事,时而叙述当下情状,在频繁的转折间传递愁绪。再者,用词精当,擅以“愁凝处”“残照”“孤店”等不同词汇抒发哀怨。正如张炎评价:“吴梦窗善于炼字面。字面亦词中之起眼处,不可不留意也。”诚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言:“重者,沉着之谓。在气格,不在字句。于梦窗词庶几见之。即其芳菲铿丽之作,中间隽句艳字,莫不有沉郁之思,濒瀚之气,挟之以流转。令人玩索而不能尽,则其中之所存者厚。欲学梦窗之缴密,先学梦窗之沉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用比兴手法和苍凉的音调,隐晦曲折地写出了对宋室沦亡的哀伤之情。

现代复旦大学原教授李庆甲《词综·前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高翥《清明日对酒》

下一篇:宋·李新《禅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