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鸿声断残云碧":大雁南归,声声鸣叫,使人断肠的鸣声消失在布着丝丝残云的碧空中,
# 碧:青绿色。,归鸿:这里指春天北归的大雁。
"背窗雪落炉烟直":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垂直地升起了一缕炉烟。
# 背窗:身后的窗子。
"烛底凤钗明":在微微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明亮的凤钗,
# 凤钗:钗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如凤,故名。
"钗头人胜轻":凤钗上所装饰的人胜首饰那么轻巧。
# 人胜: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如凤,故名。人胜:剪成人形的首饰。《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人、胜:皆古人于人日所戴饰物,始于晋唐。
"角声催晓漏":一夜凄凄角声把晓色催来,看晓漏,
# 晓漏:拂晓时的滴漏。漏,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此处含有敌兵南逼之意。
"曙色回牛斗":已是黎明时分,斗转星横,天将破晓。
# 牛斗:与斗、牛同。两个星宿名。
"春意看花难":转眼天光大亮,报春的花儿想是开放了吧,
"西风留旧寒":但是时在早春,西风还余威阵阵,花儿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哪有心思出来争春!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怀乡之作。此词以素朴之语,尽显词人心绪波澜。词人遍寻梅花不见,惆怅之情溢于言表。全篇未着一“愁”字,然愁绪已随景生,语言凝练自然,意境清幽深远,语气沉郁顿挫,读来令人心生共鸣。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归鸿声断,残云碧”,李清照仅用寥寥数字,便巧妙地融合了听觉与视觉描写。归雁的鸣声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带来一种空灵的寂静;而残云在碧空中漂浮,色调清冷,画面空旷。声音的消逝与冷色调的视觉画面相互交织,瞬间勾勒出一个凄清冷落的环境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孤寂的场景之中,感受词人内心的落寞与惆怅。正衬:窗外雪花纷飞,如柳絮般轻盈飘落,营造出一片静谧的冬日景象。室内,一缕炉烟缓缓升起,笔直而悠长,散发着温暖的香气。雪花的洁白与炉烟的轻柔相互映衬,一外一内,一冷一暖,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冬日的静谧,更增添了一份静而美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冬日独有的宁静与温馨,仿佛时间都因这静谧而凝固。借景抒情:“归鸿声断”与“残云碧”是典型的借景抒情手法。归雁的叫声逐渐消失,残云在碧空中飘荡,通过声音与颜色的描写,营造出凄清冷落的氛围。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客观景物,更通过景物传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
3. 分段赏析
《菩萨蛮》上片首句“归鸿声断残云碧”,从听觉和视觉两个维度入手,“归鸿声断”描绘出南归大雁的鸣叫渐渐消逝,暗含着词人对故乡、对远方的殷切期盼落空,那声音的消失仿佛也带走了一丝希望;“残云碧”则展现出天空中仅存的几片碧云,渲染出一种空寂、清冷的氛围,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怅惘与孤独。紧接着“背窗雪落炉烟直”,“背窗”点明词人所处位置,窗外雪花纷纷扬扬飘落,室内炉烟垂直上升,一动一静,相互映衬,不仅描绘出冬日室内外的景象,更营造出静谧、冷清的环境,暗示着词人独处时的寂寥心境。“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两句,将视角聚焦到室内的细微之处,烛火映照下,凤钗闪烁着明亮的光芒,钗头的人胜轻巧灵动,这些精致的饰品本应装点出女子的美丽与娇俏,但在此处,却反衬出词人孤身一人的落寞,以乐景衬哀情,更添愁绪。下片“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角声”是军中号角,“晓漏”指破晓时分的更漏声,“催”字赋予角声以动态感,仿佛是角声将黎明“催”来,生动地展现出时间的流逝,也暗示词人彻夜未眠,在孤寂中等待天明;“曙色回牛斗”描绘出曙光渐现,牛宿、斗宿在晨光中逐渐清晰的画面,从侧面烘托出词人熬过漫漫长夜的煎熬与无奈。“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直抒胸臆,点明尽管春意已至,但料峭的西风仍带着冬日的寒意不肯离去,使得词人难以出门赏花。表面写天气寒冷不便赏花,实则借景抒情,将自己内心因飘零异地、孤独寂寞而产生的愁绪寄托于这寒冷的天气之中,含蓄地表达出对现状的无奈与悲叹。
4. 作品点评
此作以细腻笔触绘就心绪长卷,词人以寻常词语勾勒出曲折心绪,不事雕琢而意境自远,未直言愁苦却愁情满溢。全篇语言凝练如珠,情感真挚动人,于沉郁中见清雅,于清寂中显深情,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 这首词是写作者南渡后,在异乡度过人日(正月初七日)的景况,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思乡念人之情。下片写次日晨景。远处的号角声催开了晨幕,铜漏也表明已到拂晓时分,曙光布满楚天。这是作者从睡梦中醒来以后的情景……“回”字形容黑夜逝去,晓色方开的光景。结尾两句,描写在晨光之下,倚楼远眺,但觉西风劲吹,春寒料峭,四周萧然,百花不发,这里不仅指景色,也是呼应首句,暗喻南渡以后小王朝偏安不振的局面;一年尹始,在寒凝大地的氛围中,作者联想到国事和自身遭遇,心情格外沉重。
不详潘君昭《李清照词鉴赏》
# 上片,写黄昏室内外的景象及女主人永夜思念家乡的情景。下片,写拂晓时室外的景象和女主人难以看到梅花的惆怅。此词,充分体现了婉约派词的艺术风格,即委婉、含蓄。词的本旨是写女主人公对故国乡关的深情怀念,但全词共44个字,不着“愁”、“恨”、“思”、“念”、“故乡”一字,而把绵绵的乡国之愁蕴蓄在所写的景象和人物的艺术形象之中,真是浑涵得奇。其意境深邃、幽邈。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此词,不假雕饰,纯用白描手法。在时间上,先写黄昏,次写夜晚,后写早晨;在空间上先写室外,次写室内,后又写室外,结构井然。层层布景,铺叙委婉。词旨婉约,局法井序,意境幽远,此词乃属怀乡佳制。
不详刘瑜《李清照全词》
上一篇:宋·黄庭坚《书幽芳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