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án
·
·
guī
hóng
鸿
shēng
duàn
cán
yún

朝代:宋作者:李清照浏览量:3
guī
hóng
鸿
shēng
duàn
cán
yún
bèi
chuāng
xuě
luò
yān
zhí
zhú
fèng
chāi
míng
chāi
tóu
rén
shèng
qīng
jiǎo
shēng
cuī
xiǎo
lòu
shǔ
huí
niú
dǒu
chūn
kàn
huā
nán
西
fēng
liú
jiù
hán

译文

大雁南归,声声鸣叫,使人断肠的鸣声消失在布着丝丝残云的碧空中,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垂直地升起了一缕炉烟。在微微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明亮的凤钗,凤钗上所装饰的人胜首饰那么轻巧。一夜凄凄角声把晓色催来,看晓漏,已是黎明时分,斗转星横,天将破晓。转眼天光大亮,报春的花儿想是开放了吧,但是时在早春,西风还余威阵阵,花儿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哪有心思出来争春!

逐句剖析

"归鸿声断残云碧":大雁南归,声声鸣叫,使人断肠的鸣声消失在布着丝丝残云的碧空中,

# 碧:青绿色。,归鸿:这里指春天北归的大雁。

"背窗雪落炉烟直":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垂直地升起了一缕炉烟。

# 背窗:身后的窗子。

"烛底凤钗明":在微微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明亮的凤钗,

# 凤钗:钗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如凤,故名。

"钗头人胜轻":凤钗上所装饰的人胜首饰那么轻巧。

# 人胜: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如凤,故名。人胜:剪成人形的首饰。《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人、胜:皆古人于人日所戴饰物,始于晋唐。

"角声催晓漏":一夜凄凄角声把晓色催来,看晓漏,

# 晓漏:拂晓时的滴漏。漏,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此处含有敌兵南逼之意。

"曙色回牛斗":已是黎明时分,斗转星横,天将破晓。

# 牛斗:与斗、牛同。两个星宿名。

"春意看花难":转眼天光大亮,报春的花儿想是开放了吧,

"西风留旧寒":但是时在早春,西风还余威阵阵,花儿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哪有心思出来争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妙在以质朴平实之语,婉转勾勒出词人内心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的复杂情思。上阕摹绘暮色四合时,室内光影摇曳、室外暮霭沉沉之景,将长夜漫漫、辗转难眠之际对故土的缱绻思念,化作笔下流淌的幽幽心曲;下阕则聚焦破晓时分,室内晨光熹微、室外寒梅隐现之象,借女主人公遍寻不见梅影的怅惘,道尽心底难言的孤寂与哀愁。全篇词句如珠玉落盘,天然去雕饰,却于无声处见惊雷,营造出空灵悠远、余韵无穷的意境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当为李清照于南渡之后的乡关之思凝练而成。靖康之难后,青州故土沦陷,李清照与赵明诚半生心血所聚的十余屋书画珍藏尽付劫灰,更兼徽、钦二帝蒙尘,高宗仓促即位于南京。赵明诚奉调南下江宁任职,李清照随之踏上了辗转流离的南迁之路。然天不假年,赵明诚旋即病逝,国破家亡的双重打击如惊雷裂空,将李清照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此后她孤身携带着丈夫遗留的书画金石、碑帖拓本,在兵荒马乱中辗转于建康、金华等地,最终栖身杭州。据陈祖美先生《李清照简明年表》考订,此词正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的凄风苦雨中,字字句句皆浸透着词人血泪凝成的故园之思与身世之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怀乡之作。此词以素朴之语,尽显词人心绪波澜。词人遍寻梅花不见,惆怅之情溢于言表。全篇未着一“愁”字,然愁绪已随景生,语言凝练自然,意境清幽深远,语气沉郁顿挫,读来令人心生共鸣。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归鸿声断,残云碧”,李清照仅用寥寥数字,便巧妙地融合了听觉与视觉描写。归雁的鸣声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带来一种空灵的寂静;而残云在碧空中漂浮,色调清冷,画面空旷。声音的消逝与冷色调的视觉画面相互交织,瞬间勾勒出一个凄清冷落的环境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孤寂的场景之中,感受词人内心的落寞与惆怅。正衬:窗外雪花纷飞,如柳絮般轻盈飘落,营造出一片静谧的冬日景象。室内,一缕炉烟缓缓升起,笔直而悠长,散发着温暖的香气。雪花的洁白与炉烟的轻柔相互映衬,一外一内,一冷一暖,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冬日的静谧,更增添了一份静而美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冬日独有的宁静与温馨,仿佛时间都因这静谧而凝固。借景抒情:“归鸿声断”与“残云碧”是典型的借景抒情手法。归雁的叫声逐渐消失,残云在碧空中飘荡,通过声音与颜色的描写,营造出凄清冷落的氛围。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客观景物,更通过景物传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

3. 分段赏析

《菩萨蛮》上片首句“归鸿声断残云碧”,从听觉和视觉两个维度入手,“归鸿声断”描绘出南归大雁的鸣叫渐渐消逝,暗含着词人对故乡、对远方的殷切期盼落空,那声音的消失仿佛也带走了一丝希望;“残云碧”则展现出天空中仅存的几片碧云,渲染出一种空寂、清冷的氛围,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怅惘与孤独。紧接着“背窗雪落炉烟直”,“背窗”点明词人所处位置,窗外雪花纷纷扬扬飘落,室内炉烟垂直上升,一动一静,相互映衬,不仅描绘出冬日室内外的景象,更营造出静谧、冷清的环境,暗示着词人独处时的寂寥心境。“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两句,将视角聚焦到室内的细微之处,烛火映照下,凤钗闪烁着明亮的光芒,钗头的人胜轻巧灵动,这些精致的饰品本应装点出女子的美丽与娇俏,但在此处,却反衬出词人孤身一人的落寞,以乐景衬哀情,更添愁绪。下片“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角声”是军中号角,“晓漏”指破晓时分的更漏声,“催”字赋予角声以动态感,仿佛是角声将黎明“催”来,生动地展现出时间的流逝,也暗示词人彻夜未眠,在孤寂中等待天明;“曙色回牛斗”描绘出曙光渐现,牛宿、斗宿在晨光中逐渐清晰的画面,从侧面烘托出词人熬过漫漫长夜的煎熬与无奈。“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直抒胸臆,点明尽管春意已至,但料峭的西风仍带着冬日的寒意不肯离去,使得词人难以出门赏花。表面写天气寒冷不便赏花,实则借景抒情,将自己内心因飘零异地、孤独寂寞而产生的愁绪寄托于这寒冷的天气之中,含蓄地表达出对现状的无奈与悲叹。

4. 作品点评

此作以细腻笔触绘就心绪长卷,词人以寻常词语勾勒出曲折心绪,不事雕琢而意境自远,未直言愁苦却愁情满溢。全篇语言凝练如珠,情感真挚动人,于沉郁中见清雅,于清寂中显深情,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词是写作者南渡后,在异乡度过人日(正月初七日)的景况,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思乡念人之情。下片写次日晨景。远处的号角声催开了晨幕,铜漏也表明已到拂晓时分,曙光布满楚天。这是作者从睡梦中醒来以后的情景……“回”字形容黑夜逝去,晓色方开的光景。结尾两句,描写在晨光之下,倚楼远眺,但觉西风劲吹,春寒料峭,四周萧然,百花不发,这里不仅指景色,也是呼应首句,暗喻南渡以后小王朝偏安不振的局面;一年尹始,在寒凝大地的氛围中,作者联想到国事和自身遭遇,心情格外沉重。

不详潘君昭《李清照词鉴赏》

# 上片,写黄昏室内外的景象及女主人永夜思念家乡的情景。下片,写拂晓时室外的景象和女主人难以看到梅花的惆怅。此词,充分体现了婉约派词的艺术风格,即委婉、含蓄。词的本旨是写女主人公对故国乡关的深情怀念,但全词共44个字,不着“愁”、“恨”、“思”、“念”、“故乡”一字,而把绵绵的乡国之愁蕴蓄在所写的景象和人物的艺术形象之中,真是浑涵得奇。其意境深邃、幽邈。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此词,不假雕饰,纯用白描手法。在时间上,先写黄昏,次写夜晚,后写早晨;在空间上先写室外,次写室内,后又写室外,结构井然。层层布景,铺叙委婉。词旨婉约,局法井序,意境幽远,此词乃属怀乡佳制。

不详刘瑜《李清照全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下一篇:宋·苏轼《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