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ēng
shēng
màn
·
·
qiū
shēng

朝代:宋作者:蒋捷浏览量:3
huáng
huā
shēn
xiàng
hóng
chuāng
liáng
piàn
qiū
shēng
dòu
shēng
lái
zhōng
jiān
jiā
dài
fēng
shēng
shū
shū
èr
shí
diǎn
qiáo
mén
suǒ
gēng
shēng
rén
yuǎn
wèn
shuí
yáo
pèi
yán
líng
shēng
cǎi
jiǎo
shēng
chuī
yuè
duò
jiàn
lián
yíng
dòng
jiā
shēng
shǎn
shuò
lín
dēng
dēng
qián
shàng
yǒu
zhēn
shēng
zhī
chóu
dào
xiǎo
suì
nóng
nóng
duō
shǎo
qióng
shēng
wèi
liǎo
bàn
fēn
yàn
shēng

译文

菊花黄黄的开放在那深深的小巷,枫叶红红的映照着低矮的门窗,凄凉一片都是那秋天的声音。豆子开花的时候却来了下雨的声音,那中间还夹带着风声。稀稀疏疏一夜二十五点也就到了五更,高高的谯楼大门、却锁不住那些声音。老朋友离我那么远,请问是哪一个摇晃着玉佩发出了声音,原来是那屋檐底下的风铃声。系着彩绸的号角发出的声音一直吹到月亮落下了却还在那里慢腾腾,渐渐地那军营里的人马才接连不断地骚动起来了,可是四周却又扬起了胡笳的声音。邻居的灯光闪烁着,灯前还有那女人为军人在石砧上捣衣的声音。谁知她一边捣衣一边咕咕叨叨地诉说着愁苦一直诉说到天明,碎碎琐琐咕咕哝哝的、就像那数不清的秋蝉哀鸣。她诉说得没完没了,还把一半分给那天空的大雁、让大雁代替她的怨声。

逐句剖析

"黄花深巷":菊花黄黄的开放在那深深的小巷,

"红叶低窗":枫叶红红的映照着低矮的门窗,

"凄凉一片秋声":凄凉一片都是那秋天的声音。

"豆雨声来":豆子开花的时候却来了下雨的声音,

# 豆雨:即豆花雨。

"中间夹带风声":那中间还夹带着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稀稀疏疏一夜二十五点也就到了五更,

# 二十五点:指更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

"丽谯门、":高高的谯楼大门、

# 丽谯门:魏武帝曹操曾筑楼名丽谯。谯门:指城上能望远的楼。

"不锁更声":却锁不住那些声音。

"故人远":老朋友离我那么远,

"问谁摇玉佩":请问是哪一个摇晃着玉佩发出了声音,

"檐底铃声":原来是那屋檐底下的风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系着彩绸的号角发出的声音一直吹到月亮落下了却还在那里慢腾腾,

# 彩角:即画角。

"渐连营马动":渐渐地那军营里的人马才接连不断地骚动起来了,

"四起笳声":可是四周却又扬起了胡笳的声音。

# 笳声:胡笳的声音,其声悲凉。

"闪烁邻灯":邻居的灯光闪烁着,

"灯前尚有砧声":灯前还有那女人为军人在石砧上捣衣的声音。

# 砧声:砧杆声,即捣衣的声音。砧,捶物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知他诉愁到晓":谁知她一边捣衣一边咕咕叨叨地诉说着愁苦一直诉说到天明,

"碎哝哝、":碎碎琐琐咕咕哝哝的、

"多少蛩声":就像那数不清的秋蝉哀鸣。

"诉未了":她诉说得没完没了,

"把一半、":还把一半分给那天空的大雁、

"分与雁声":让大雁代替她的怨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声声慢·秋声》为南宋蒋捷所作的一首词。上阕以“黄花深巷,红叶低窗”点明时令环境,“凄凉”二字奠定全篇基调。下阕依次铺陈豆雨、风声、更鼓、檐铃、彩角、胡笳等十余种声响,通过不同声响的层叠渲染,既表达个人羁旅孤寂,又暗含对兵燹战乱的隐痛,同时流露对民间疾苦的体恤。结句以蛩鸣、雁声作结,将愁绪归结为“诉愁”主题,形成声景交融的完整意境。全词通过对秋声的细腻捕捉,展现宋末文人面对家国动荡时的复杂心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元间词人

蒋捷(1245?~1305?),宋元间词人。字胜欲,号竹山,世称竹山先生,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进士,宋亡后隐居不仕。蒋捷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风多样,既有效法苏轼、辛弃疾豪放一派,也有承袭周邦彦、姜夔乃至李清照遗风者,整体风格以悲慨清峻、萧寥疏爽为主。其造语奇巧之作,在宋代词坛独标一格。作品题材广泛,有抒写亡国之痛、身世之感、日常生活等内容。代表作品有《女冠子·元夕》《贺新郎·兵后寓吴》《虞美人·听雨》《昭君怨·卖花人》《贺新郎·梦冷黄金屋》等。著有《竹山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深秋时分,词人临窗倾听连绵秋声,内心顿生阵阵凄凉,因而写下此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秋声为题材的宋词,通过​​秋夜中连绵不绝的豆雨声、风声、更声、铃声、笳声、蛩声、雁声等十种秋声​​,以“声”为线索串联起凄凉意境,表达了​​南宋遗民蒋捷在宋亡后孤寂凄凉的心境、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以及面对战乱与家国巨变的沉痛哀愁​​。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黄花深巷”“红叶低窗”以深秋的菊花、红叶渲染萧瑟之景;“豆雨声”“风声”“更声”“蛩声”“雁声”等,通过声音的远近、疏密交织,构建出深夜至黎明的动态时空。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事变迁融为一体。如“豆花雨”暗指阴历八月秋雨(象征时光流逝),“雁声”象征思乡或离散,强化了亡国之痛与身世飘零的悲凉意境。拟人:“不锁更声”中“不锁”赋予城门更鼓以人性,暗示词人因忧思难眠而对更声的厌恶。通过拟人化手法,将自然声响与词人主观情感结合,使客观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对比​:上阕聚焦秋夜(深夜至黎明),下阕转向黎明后的号角、笳声,形成时间流动;空间上从“深巷”“客舟”到“连营”“邻灯”,场景不断转换。时空跳跃打破线性叙事,通过今昔对比(少年歌楼听雨与晚年僧庐听雨)和场景对比(自然秋声与军营笳声),突出词人从“不识愁”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巨变,深化了历史沧桑感。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蛩声”“雁声”等细微声响反衬邻家砧声的“碎哝哝”,暗示词人彻夜难眠;以“彩角声”“笳声”的刺耳军旅之声,反衬自然秋声的“凄凉”。通过声音的对比与反衬,强化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对现实的不满。如“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化用自蒋捷其他词作)以雨声的绵长,暗示愁绪的无尽。

3. 分段赏析

上阕​​:​​“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开篇以“黄花”“红叶”点明深秋时令,黄菊盛开于幽深巷陌,红叶掩映低矮窗棂,视觉上明艳的秋景反衬出“凄凉”的听觉感受。“凄凉”二字为全词情感基调,统领后文所有秋声,暗示词人内心对秋意的敏感与孤寂。​​“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豆雨”即农历八月豆花雨,点明秋雨淅沥,夹杂风声骤起。风雨交织的听觉意象强化了秋夜的萧瑟,既写自然气候,亦隐喻人生动荡。风雨声作为秋声的序曲,引出后续更鼓、铃声等声响。“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疏疏二十五点”以具体数字刻画长夜漫漫,城门谯楼未闭,更鼓声声入耳。“不锁”暗含词人对不眠之夜的无奈,更声本为报时,此刻却成扰人清梦的刺耳之音,凸显时光难捱的焦灼。“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由风雨更声转向檐角风铃,误将铃声认作故人玉佩声,虚实交织中流露对友人的深切思念。然故人远隔,徒留风铃声响,更显孤寂。此句以“误听”巧妙转折,将听觉感知与心理活动结合,深化怀人之情。下阕​​:“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笔锋从深夜转向黎明,号角声(彩角)伴随残月西沉,军营马匹骚动,胡笳声四起。此组声响打破静谧,暗示元军统治下的动荡时局。蒋捷作为南宋遗民,闻此异族军旅之声,倍感刺耳,家国之痛与黍离之悲隐现其中。“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邻家灯火明灭,捣衣声(砧声)未歇。妇人彻夜制衣,寒衣未成,呼应秋意之寒。此声看似寻常,却以“尚有”暗示民生疾苦,暗含对百姓艰辛的同情,亦反衬词人自身漂泊无依的愁绪。“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拟人化描写蟋蟀(蛩)鸣叫,将其哀鸣视为“诉愁”。词人移情于物,将自身愁绪投射于虫声,以“碎哝哝”摹写蛩鸣细碎,暗示愁思萦绕不绝,长夜难眠。“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蛩声未尽,愁绪又分与雁声。大雁南飞,常引发思乡怀人之情,其鸣声清冷凄厉,与蛩声交织,将愁情推向高潮。结尾以雁声收束,余音袅袅,余韵悠长,深化了全词的苍凉意境。

4. 作品点评

该作品借多样秋声勾勒萧瑟意境,通过严谨结构与层次化抒情展现艺术张力。全篇意象组合兼具丰富性与秩序感,情感表达由表及里渐次深入,体现了较高审美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当合欧子之《秋声赋》,陆子之《庆声赋》诵之。

明文学家卓人月《词统》卷十二

# 《声声慢》,福唐体,亦名独木桥体。

清词论家许昂霄《词综偶评》

# 结得不尽,并能使通篇震动。

清词学家陈廷焯《别调集》卷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华岳《藕花》

下一篇:宋·苏辙《郿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