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chén
·
·
jiāng
jǐ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shàng
zhāng
xiān
tóng
shí
wén
tán
zhēng
fèng
huáng
shān
xià
chū
qíng
shuǐ
fēng
qīng
wǎn
xiá
míng
duǒ
kāi
guò
shàng
yíng
yíng
chù
fēi
lái
shuāng
bái
yǒu
pīng
tíng
wén
jiāng
shàng
nòng
āi
zhēng
hán
qíng
qiǎn
shuí
tīng
yān
liǎn
yún
shōu
yuē
shì
xiāng
líng
dài
zhōng
xún
wèn
rén
jiàn
shù
fēng
qīng

译文

在湖上和张先一起赋诗填词,那时听到弹筝的声音。凤凰山下,雨刚刚停歇,云淡风清,晚霞明丽。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曲调,曲中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

逐句剖析

"湖上与张先同赋":在湖上和张先一起赋诗填词,

"时闻弹筝":那时听到弹筝的声音。

"凤凰山下雨初晴":凤凰山下,

# 凤凰山:在杭州西湖南面。

"水风清":雨刚刚停歇,

"晚霞明":云淡风清,晚霞明丽。

"一朵芙蕖":一朵荷花,

# 芙蕖:一作“芙蓉”,指荷花。

"开过尚盈盈":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

"何处飞来双白鹭":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对白鹭,

"如有意":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

"忽闻江上弄哀筝":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曲调,

# 筝:弦乐器,木制长形。筝在汉、晋以前设十二弦,后增至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及二十一弦。,江上:宋袁文《瓮牖闲评》引作“筵上”。

"苦含情":曲中含着悲苦,

"遣谁听":又有谁忍心去听。

"烟敛云收":烟霭为之敛容,

"依约是湘灵":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

# 湘灵:湘水女神,相传原为舜妃。《楚辞·九歌》有《湘夫人》。

"欲待曲终寻问取":一曲终了,

"人不见":她已经飘然远逝,

"数峰青":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共赏筝音时偶遇弹筝》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创作的一首描绘筝乐的词。这首词围绕着古筝的演奏展开。上半部分主要描绘了湖上的景色,从雨后清新亮丽的凤凰山,到湖面上轻拂的微风,天边绚烂的晚霞,还有湖面上亭亭玉立的荷花,以及自由翱翔的白鹭,宛如一幅生动的杭州西湖风光画卷;下半部分则转向了对筝声的描绘,先是表现了筝声的凄美哀愁,随后又通过筝声引申到弹奏者身上,巧妙地借用了“湘水女神弹奏瑟琴”的古典故事,既赞美了弹筝者拥有湘灵般的美丽,又营造出一种哀婉迷离的氛围。整首词运用了比喻和烘托的手法,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弹筝人的形象,但通过听到的筝声和由此引发的所见所想,构建了一个美妙绝伦的艺术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乃苏轼所作,创作于熙宁五年(1072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间,时值他担任杭州通判一职。苏轼与张先,这位已逾八旬的著名词人,共同游历西湖美景之时,灵感涌动,遂有此词。在这段时期,苏轼不仅领略了西湖的秀丽风光,更与文坛前辈张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的同游,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共赏,更是文学与情感的交流碰撞。张先的才情与阅历,无疑激发了苏轼的创作热情,使得这首词不仅描绘了西湖的绝美,更蕴含了深厚的人文情怀与人生哲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属于一首抒情题材的词。它介绍了宁静美丽的湖光山色作为背景,描绘了弹筝美人的风姿绰约与气质娴雅,通过巧妙的比喻实现了景与人的和谐交融。同时,该词体现了作者对音乐的深刻感悟,尤其是乐曲中哀怨动人的情感,通过“哀筝”与“湘灵瑟声”的比喻,将音乐的哀伤之美推向极致。此外,整首词还营造了一个既宁静又充满哀愁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以及对哀愁情感的深刻抒发。

2. 写作手法

比喻:“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中,苏轼将弹筝人的音乐比作湘水女神湘灵的瑟声。湘灵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传说她善于鼓瑟,瑟声哀怨动人。这里用湘灵来比喻弹筝人的音乐,既突出了音乐的哀怨动人,又赋予了音乐一种神秘而美丽的色彩。

3. 分段赏析

开篇三句,凤凰山下的湖光山色首先映入眼帘,为即将登场的人物铺设了一幅宁静而绚丽的背景画卷。紧接着,“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两句,不仅细腻地刻画了湖面上那朵亭亭玉立、依然娇艳欲滴的荷花,更以出水芙蓉的清新脱俗,隐喻了弹筝女子的非凡美貌与高雅气质,实现了景物与人物的巧妙融合,过渡自然流畅,不着痕迹。据古籍《墨庄漫录》所载,这位弹筝女子年约三十,风姿绰约,气质超凡脱俗。苏轼以“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来描绘她,既形象生动,又蕴含了深深的诗意。随后,他又巧妙地借由双白鹭似乎也被这绝世容颜所吸引,停驻水面的场景,进一步烘托出弹筝女子的非凡魅力。而这里的白鹭,也悄然成为了两位被深深吸引的听众的化身。下片则笔锋一转,着重描绘了音乐的美妙与哀愁。苏轼从乐曲的整体旋律和情感内涵出发,以“哀筝”和“苦含情”两个词,精准地捕捉到了乐曲中那份深沉的哀伤与动人的情感。他通过描绘听者内心难以承受的哀伤,以及大自然似乎也为这乐曲所动容,云雾缭绕的景象逐渐消散,进一步渲染了乐曲的哀婉动人。最终,他将这哀伤的乐曲比作湘水女神的瑟声,将乐曲的哀伤之美推向了极致,同时也隐喻了弹筝女子如湘灵般的美好与哀愁。

4. 作品点评

《江城子·江景》是苏轼的佳作,开篇以山色湖光为背景,巧妙过渡到弹筝美人的描绘,用“芙蕖”比喻其美丽,白鹭则烘托其魅力。下片着重刻画音乐,以“哀筝”和“苦含情”形容乐曲哀伤,最终将其比作湘灵瑟声,情感真挚且深沉,展现了苏轼高超的艺术才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岳珂《祝英台近·北固亭》

下一篇:宋·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