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与张先同赋":在湖上和张先一起赋诗填词,
"时闻弹筝":那时听到弹筝的声音。
"凤凰山下雨初晴":凤凰山下,
# 凤凰山:在杭州西湖南面。
"水风清":雨刚刚停歇,
"晚霞明":云淡风清,晚霞明丽。
"一朵芙蕖":一朵荷花,
# 芙蕖:一作“芙蓉”,指荷花。
"开过尚盈盈":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
"何处飞来双白鹭":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对白鹭,
"如有意":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
"忽闻江上弄哀筝":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曲调,
# 筝:弦乐器,木制长形。筝在汉、晋以前设十二弦,后增至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及二十一弦。,江上:宋袁文《瓮牖闲评》引作“筵上”。
"苦含情":曲中含着悲苦,
"遣谁听":又有谁忍心去听。
"烟敛云收":烟霭为之敛容,
"依约是湘灵":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
# 湘灵:湘水女神,相传原为舜妃。《楚辞·九歌》有《湘夫人》。
"欲待曲终寻问取":一曲终了,
"人不见":她已经飘然远逝,
"数峰青":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属于一首抒情题材的词。它介绍了宁静美丽的湖光山色作为背景,描绘了弹筝美人的风姿绰约与气质娴雅,通过巧妙的比喻实现了景与人的和谐交融。同时,该词体现了作者对音乐的深刻感悟,尤其是乐曲中哀怨动人的情感,通过“哀筝”与“湘灵瑟声”的比喻,将音乐的哀伤之美推向极致。此外,整首词还营造了一个既宁静又充满哀愁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以及对哀愁情感的深刻抒发。
2. 写作手法
比喻:“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中,苏轼将弹筝人的音乐比作湘水女神湘灵的瑟声。湘灵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传说她善于鼓瑟,瑟声哀怨动人。这里用湘灵来比喻弹筝人的音乐,既突出了音乐的哀怨动人,又赋予了音乐一种神秘而美丽的色彩。
3. 分段赏析
开篇三句,凤凰山下的湖光山色首先映入眼帘,为即将登场的人物铺设了一幅宁静而绚丽的背景画卷。紧接着,“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两句,不仅细腻地刻画了湖面上那朵亭亭玉立、依然娇艳欲滴的荷花,更以出水芙蓉的清新脱俗,隐喻了弹筝女子的非凡美貌与高雅气质,实现了景物与人物的巧妙融合,过渡自然流畅,不着痕迹。据古籍《墨庄漫录》所载,这位弹筝女子年约三十,风姿绰约,气质超凡脱俗。苏轼以“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来描绘她,既形象生动,又蕴含了深深的诗意。随后,他又巧妙地借由双白鹭似乎也被这绝世容颜所吸引,停驻水面的场景,进一步烘托出弹筝女子的非凡魅力。而这里的白鹭,也悄然成为了两位被深深吸引的听众的化身。下片则笔锋一转,着重描绘了音乐的美妙与哀愁。苏轼从乐曲的整体旋律和情感内涵出发,以“哀筝”和“苦含情”两个词,精准地捕捉到了乐曲中那份深沉的哀伤与动人的情感。他通过描绘听者内心难以承受的哀伤,以及大自然似乎也为这乐曲所动容,云雾缭绕的景象逐渐消散,进一步渲染了乐曲的哀婉动人。最终,他将这哀伤的乐曲比作湘水女神的瑟声,将乐曲的哀伤之美推向了极致,同时也隐喻了弹筝女子如湘灵般的美好与哀愁。
4. 作品点评
《江城子·江景》是苏轼的佳作,开篇以山色湖光为背景,巧妙过渡到弹筝美人的描绘,用“芙蕖”比喻其美丽,白鹭则烘托其魅力。下片着重刻画音乐,以“哀筝”和“苦含情”形容乐曲哀伤,最终将其比作湘灵瑟声,情感真挚且深沉,展现了苏轼高超的艺术才华。
上一篇:宋·岳珂《祝英台近·北固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