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ēng
sōng
·
·
tīng
fēng
tīng
guò
qīng
míng

朝代:宋作者:吴文英浏览量:3
tīng
fēng
tīng
guò
qīng
míng
chóu
cǎo
huā
míng
lóu
qián
绿
àn
fēn
xié
liǔ
cùn
róu
qíng
liào
qiào
chūn
hán
zhòng
jiǔ
jiāo
jiā
xiǎo
mèng
yīng
西
yuán
sǎo
lín
tíng
jiù
shǎng
xīn
qíng
huáng
fēng
pín
qiū
qiān
suǒ
yǒu
dāng
shí
xiān
shǒu
xiāng
níng
chóu
chàng
shuāng
yuān
dào
yōu
jiē
tái
shēng

译文

听着凄风苦雨之声,我独自寂寞地过着清明,掩埋好遍地的落花,我满怀忧愁地起草葬花之铭。楼前依依惜别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浓密的绿荫,每一缕柳丝、都寄托着一分柔情。料峭的春寒中,我独自喝着闷酒,想借梦境去与佳人重逢,不料又被啼莺唤醒。西园的亭台和树林,每天我都派人去打扫干净,依旧到这里来欣赏新晴的美景。蜜蜂频频扑向你荡过的秋千,绳索上还有,你纤手握过而留下的芳馨。我是多么惆怅伤心,你的倩影总是没有信音,幽寂的空阶上,一夜间长出的苔藓便已青青。

逐句剖析

"听风听雨过清明":听着凄风苦雨之声,我独自寂寞地过着清明,

"愁草瘗花铭":掩埋好遍地的落花,我满怀忧愁地起草葬花之铭。

# 铭:文体的一种。庾信有《瘗花铭》。古代常把铭文刻在墓碑或者器物上,内容多为歌功颂德,表示哀悼,申述鉴戒。,瘗:埋葬。,愁草:没有心情写。草,起草,拟写。

"楼前绿暗分携路":楼前依依惜别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浓密的绿荫,

# 分携:分手,分别。,绿暗:形容绿柳成荫。

"一丝柳、":每一缕柳丝、

"一寸柔情":都寄托着一分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料峭的春寒中,我独自喝着闷酒,

# 中酒:醉酒。“中酒”见《史记·樊哙传》,亦见《汉书》,意酒酣也。中,读仄声也。又如杜牧:“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睦州四韵》)。,料峭:形容春天的寒冷。

"交加晓梦啼莺":想借梦境去与佳人重逢,不料又被啼莺唤醒。

# 交加:形容杂乱。

"西园日日扫林亭":西园的亭台和树林,每天我都派人去打扫干净,

# 林亭:亭台和树林。,日日:每天。

"依旧赏新晴":依旧到这里来欣赏新晴的美景。

# 赏:欣赏。

"黄蜂频扑秋千索":蜜蜂频频扑向你荡过的秋千,

# 黄蜂:这里指蜜蜂。

"有当时、纤手香凝":绳索上还有,你纤手握过而留下的芳馨。

"惆怅双鸳不到":我是多么惆怅伤心,你的倩影总是没有信音,

# 双鸳:指女子的绣花鞋,这里兼指女子本人。

"幽阶一夜苔生":幽寂的空阶上,一夜间长出的苔藓便已青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是宋代吴文英创作的一首词。该词聚焦暮春时节,抒发词人对故人的深切思念。上片里,词人于清明之际听风听雨,满眼残春景象,勾起内心无尽愁绪,伤春之情与怀人之思交织缠绕。下片则笔锋一转,进入痴想之境,往昔相聚画面浮现眼前,思念愈发浓烈。整首词摒弃华丽辞藻与繁复典故,纯以质朴文字勾勒,写景时如绘眼前实景,写情时真挚深沉,现实与回忆穿插,细腻委婉,将那份真挚情思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同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既是作者于西园怀念故人的倾心之作,同时也是一首感怀伤春的作品。陈洵在《海绡说词》里提出,此词乃是词人“思去妾”的深情表露。西园地处吴地,曾是作者与其情人的温馨寓所,然而命运弄人,二人最终也在此黯然分手,如此一来,西园便承载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成为记忆中刻骨铭心之地。吴文英在他的词作里常常提及西园,让他魂牵梦绕、难以释怀,成为其创作中反复回味的情感源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人词。表达了词人在暮春时节听风听雨、面对残春之景时,对心上人的深切思念与无尽愁绪,委婉细腻地展现出伤春怀人的落寞心境。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黄蜂频扑秋千索”词人不直接刻画佳人的美貌与风姿,而是聚焦黄蜂频繁扑向秋千索这一细节。因佳人曾在秋千上嬉戏,香气沾染其上,即便人已离去,黄蜂仍被残留香气吸引,以此从侧面将佳人的灵动鲜活、妩媚动人之态不着痕迹地展现,让读者自行想象佳人形象,使怀人深情更显深沉。化用:“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化用唐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之意。词人借酒浇愁,期望醉后梦中与情人相聚,却被莺啼惊醒,与唐诗中女子怕莺啼惊梦无法与征人相见类似,不着痕迹地借用前人诗意,强化了自己伤春又伤别的无奈心境。夸张:“幽阶一夜苔生”运用夸张手法,常理是人去楼空,台阶经长时间才会长青苔,而此处说“一夜”。词人不怨伊人不来,借苔生突显伊人离去之久,又以“一夜”将往昔欢爱拉至眼前,仿佛昨日,虽不符事实,却于情理上真切展现对过往的眷恋,使情感冲击更强。情景交融:“听风听雨过清明”,寒食、清明的凄风冷雨,裹挟着花瓣簌簌飘落,词人闭门听声,愁绪满怀,怜惜春花凋零,孤寂惆怅心境与风雨之景相融,营造凄凉氛围;“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楼前葱茏柳色映入眼帘,勾起词人对与情人柳下惜别的回忆,生机柳丝化作柔情,承载思念,情景交汇,尽显眷恋不舍。“黄蜂频扑秋千索”,林亭阳光中,黄蜂绕秋千索飞舞,词人却因佳人曾留香气、睹景思人,思念浓烈,将深情融入平常画面,景情一体,委婉传达怀人之意。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营造寒食、清明时凄冷禁烟的氛围,风雨交加,词人不写亲眼所见风雨落花,而是着笔于“听”,白昼不忍直视风雨摧花,却无法避开耳畔残花飘落之声,夜晚更是因花难眠,听风听雨成了常事,开篇四字便将词人清明前后惜花伤春、愁绪满怀的心境展露无遗,令读者心生凄然之感。“愁草瘗花铭”与首句紧密相连,意蕴深厚,情感浓烈。眼见落花堆积,清扫掩埋是其一;葬花后心犹难安,欲拟瘗花铭,借庾信《瘗花铭》表意,是其二;见草萌动,念及花期已逝,为花哀伤落泪,愁绪万千,故而“愁草”,是其三,词人的伤春悲花之情尽凝于这五字之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回溯与情人在柳丝摇曳的路上分别之景,此后柳频繁现于其词,因古时送别有折柳传统,饱含挽留远行之人的期许,这“一丝柳、一寸柔情”,言语浅白却意味深长。“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词人既伤春又伤别,满心愁绪无处排遣,只能借酒消愁,盼醉后梦中能与情人相聚,怎奈春梦被黄莺啼叫惊扰,此句化用唐诗之意,尽显无奈。下片笔锋一转,清明已过,风雨停歇,天晴气朗,可词人对阔别许久的情人思念愈深,按常理,因念及情人,应避开昔日同游之地,以防触景伤情,睹物思人,可梦窗反其道而行,依旧前往林亭游赏。于此,便见“黄蜂频扑秋千索”之景,不从正面刻画佳人容貌,却借黄蜂的频繁飞扑,侧面烘托出佳人的绰约风姿,将怀人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思念至深,明知佳人难至,却仍痴心盼她归来,“日日扫林亭”,即便希望渺茫,也执着守望。离别已久,秋千索上香气或许早已消散,黄蜂频扑自是虚写,却尽显情深。结尾“双鸳不到”,看似淡然,实则惆怅难掩,“幽阶一夜苔生”,运用夸张手法,不怨伊人未归,只言苔生,往昔伊人常至时,阶上无苔,如今人去多时,苔生阶上,以“一夜”凸显时光飞逝,又仿佛昔日欢爱仍在昨日,虽与事实有别,于情理却极为真切,饱含对往昔的眷恋与当下的怅惘。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西园怀人兼伤春的词。陈洵《海绡说词》称其为“思去妾”之作。西园位于吴地,曾是作者与情人的寓所,二人在此分别,故而此地悲欢交集。吴文英常于词中提及西园,可见这里令他魂牵梦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愁草瘗花铭”琢句险丽。“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此则渐近自然矣。结句亦从古诗“全由履迹少,并欲上阶生”化出。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情深而语极纯雅,词中高境也。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此是梦窗极经意词,有五季遗响。“黄蜂”二句,是痴语,是深语。结处见温厚。

近代谭献《谭评词辨》

# 思去妾也,此意集中屡见。“西湖清明”,是邂逅之始;此则别后第一个清明也。“楼前绿暗分携路”,此时觉翁当仍寓居西湖。风雨新晴,非一日间事,除了风雨,即是新晴,盖云我只如此度日扫林亭,犹望其还赏,则无聊消遣,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纯是痴望神理。“双鸳不到”,犹望其到;“一夜苔生”,踪迹全无,则惟日日惆怅而已。

近代陈洵《海绡说词》

# “丝柳”七字写情而兼录别,极深婉之思。起笔不遽言送别,而伤春惜花,以闲雅之笔引起愁思,是词手高处。“黄蜂”二句于无情处见多情,幽想妙辞,与“霜饱花腴”、“秋与云平”皆稿中有数名句。结处“幽阶”六字,在神光离合之间,非特情致绵邈,且余音袅袅也。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原本有“春晩感怀"四字,朱删。按词本因伤春引起伤别。

近代刘永济《微睇室说词》

# 汲古本有题,为“春晩感杯”。《绝妙好词》无之,王、朱两刻据以删去,然实春晚作也。谭献曰:“此是梦窗极经意词,有五季遗响。”益情景交融之作,为词中上乘。

近代陈匪石《宋词举》

# 情深语雅,写法高绝。

近代张伯驹《丛碧词话》

# 此首西园怀人之作。上片追忆昔年清明时之别情,下片入今情,怅望不已。起言清明日风雨落花之可哀,次言分携时之情浓,“一丝柳,一寸柔情”,则千丝柳亦千丈柔情矣。

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上片“愁草瘗花铭”,或解为懒得草写咏落花的诗词,误。此句正谓愁心不忍写悼亡之词。以“懒得”释“愁”字,谬妄之极。又“双鸳”喻鞋,吾乡谜语云:“一双鸳鸯著地飞,早晨出去夜来归。”迷底即为鞋。由用韵可知此迷甚古。梦窗乃用民俗成语为典。

现代吴世昌《词林新话》

# “叙物以言情”非他,西方近世说诗之“事物当对”者是。如李商隐《正月崇让宅》警句“背灯独共余香语”,未及烘托“香”字;吴文英《声声慢》“腻粉阑干,犹闻凭袖香留”,以“闻”衬“香”,仍属直陈。《风入松》“黄蜂频探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不道“犹闻”,而以寻花之蜂“频探”示手香之“凝”、“留”,蜂即“当对”闻香之“事物”矣。

现代钱钟书《管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江城子·江景》

下一篇:宋·范成大《州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