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jiāng
xiān
·
·
tàn
méi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3
lǎo
huā
xīn
lǎn
ài
méi
yóu
rào
jiāng
cūn
zhī
xiān
chūn
gèng
huā
tài
quán
yǒu
xuě
jīng
shén
shèng
xiàng
kōng
shān
cān
xiù
wèi
zhù
qīng
xīn
zhú
gēn
liú
shuǐ
dài
yún
zuì
zhōng
hún
guī
yuè
huáng
hūn

译文

老来惜花之心虽已减,爱梅还绕江村去探寻。玉溪梅花一枝先报春。毫无花儿柔媚娇艳的姿态,洁白雅淡全然是雪精神。欣赏青山秀色已嫌多余,只为梅花写下清新词句。竹林下流水带走水上云。酒醉中全然记不得,回家路上月出天黄昏。

逐句剖析

"老去惜花心已懒":老来惜花之心虽已减,

# 心已懒:情意已减退。,老去:谓人渐趋衰老。

"爱梅犹绕江村":爱梅还绕江村去探寻。

"一枝先破玉溪春":玉溪梅花一枝先报春。

# 玉溪:水名,即江西信江,信江在玉山县境叫玉溪。,一枝先破:春天梅花先开。一枝,指梅花。破,绽开,开放。

"更无花态度":毫无花儿柔媚娇艳的姿态,

# 花态度:谓花的柔媚之态。态度,姿态。

"全有雪精神":洁白雅淡全然是雪精神。

# 雪精神:如雪一样高洁的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欣赏青山秀色已嫌多余,

# 餐秀色:秀色可餐,极赞妇女容色之美,也可用以形容山川秀丽,此取后义。,剩向:尽向。

"为渠著句清新":只为梅花写下清新词句。

# 著句清新:写清新的词句。,渠:他(方言),此即指梅。

"竹根流水带溪云":竹林下流水带走水上云。

"醉中浑不记":酒醉中全然记不得,

# 浑:都,全。

"归路月黄昏":回家路上月出天黄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临江仙·探梅》是由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却长期壮志难酬。闲居期间,他内心愤懑,借咏梅排解愁绪。彼时他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北灵山下的带湖,空有满腔抱负却无从施展。上片着重描绘梅花的风姿。开篇便展现出梅花在严寒中独自绽放的风骨姿态,如“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梅花毫无其他花儿那种媚俗之态,而是尽显傲雪凌霜的精神。这实则是以梅自喻,体现辛弃疾自身坚守的精神品格,即便身处困境,也绝不随波逐流。下片则借梅独守空寒之景,暗示自己身处江湖之远,无法为朝廷分忧的无奈处境。辛弃疾在赏梅过程中,借景抒情,沉浸于自然之中,试图寻得片刻超脱,进而进入一种忘情忘怀的境界。整首词借梅花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无奈,同时也彰显出他对高洁品格的执着追求,在困境中始终坚守自我,借景抒情,于自然中寻得片刻超脱,进入一种忘情忘怀的境界,借此表达自己内心的无奈与对高洁品格的执着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辛弃疾所作的《临江仙·探梅》,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创作于神宗淳熙九年(1182)至光宗绍熙三年(1192)期间。彼时辛弃疾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北灵山下的带湖,长达十年。辛弃疾文武双全且满怀报国热忱,无奈遭遇困境,抱负难以施展。面对恢复大业无成以及朝廷失策,他内心一直愤懑不平。壮年时期本应大展宏图,却只能在带湖与鸥鹭相伴,壮志消磨,无法为国效力。这般不平之气在他心中积压,不自觉地在作品中流露,《临江仙·探梅》便展现了他当时的这种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咏物抒情词。它描绘了梅花在冰雪严寒中的风骨姿态,将梅花的绝尘之美与词人对其的赏爱之情相融合,使梅花成为词人内心情怀的映照和精神品节的象征,表达了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面对壮志难伸、大志难酬境况下的无奈与感慨,以及在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梅花,写出了梅花在冰雪严寒中不与百花争艳,具有傲雪的精神和风骨。实际上是以梅花自比,借梅花来象征自己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精神品格,表达自己虽处困境但依然保持高洁品质的志向。对比:“花态度”与“雪精神”形成鲜明对比,“花态度”代表了那些在世俗中争奇斗艳、迎合他人的花朵,而“雪精神”则突出了梅花在冰雪中独自绽放、孤高绝俗的特质。通过这种对比,更鲜明地展现了梅花的独特品质,也衬托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以及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境。比喻:全词多处将梅花比作自己,写梅花的“雪精神”其实就是在暗示自己的精神像雪一样纯净、坚韧。同时,梅花独守空寒的处境,也暗示了作者自己身处江湖之远,无法为朝廷效力、壮志难伸的困境,以物喻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和境遇融入对梅花的描写之中,含蓄而富有深意。

3. 分段赏析

《临江仙·探梅》上片开篇运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先言自己年事渐高,对赏花已兴致阑珊,却唯独对梅花情有独钟,一个“犹”字突出了梅花在词人心中的特殊地位。这种写法,不仅强化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还引发读者对梅花独特魅力的好奇。从表达方式看,这两句以直白的语言袒露心境,为后文对梅花的细致描绘做铺垫。“一枝先破玉溪春”,此句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赋予梅花以主动“破”春的力量,生动展现出梅花一枝独秀、率先报春的动态美,仿佛让读者看到在潺潺流淌、如碧玉般的玉溪边,梅花绽放打破了春色的沉寂,带来生机。在结构上,此句承接前两句对梅花的喜爱,开启下文对梅花品格的赞美。“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这里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将梅花与普通花卉进行对比。普通花卉盛开时“花态度”尽显,呈现出姹紫嫣红、千娇百媚、招蜂引蝶的娇媚俗艳之态,而梅花则具有“雪精神”,包含清、冷、峻、洁等多种高洁的审美因素。通过这一对比,鲜明地突出了梅花的超凡脱俗,同时也是词人托物言志,借梅花表达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高洁品质的精神追求。从表达方式而言,这是对梅花精神层面的议论与赞美,深化了词的主题。下片“餐秀色”化用了晋陆机“秀色若可餐”以及杜甫“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的诗句,强调梅花之美远超佳人秀色。从内容上看,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极度喜爱,为了饱览梅花的秀色,他甘愿深入空山,并且要为梅花写下清新的诗句。在表达方式上,属于直抒胸臆,将词人对梅花的钟情毫无保留地抒发出来,情感真挚强烈。“竹根流水带溪云”,运用白描的表达方式,短短七字,简洁勾勒出梅花生长的清幽环境,有扎根于地的竹子、潺潺流动的溪水以及飘浮的溪云,描绘出一幅宁静、空灵的画面。从结构上,此句为下文词人醉卧此境及沉醉于梅花做了铺垫,同时以景衬情,烘托出词人对这种远离尘世喧嚣的自然环境和梅花的喜爱之情。“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采用以景结情的结构技巧。词人在与梅花的晤对中沉醉,惬意舒心,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等到踏上归途时,已是月上黄昏。借这一黄昏月色之景,含蓄地表达出词人沉醉于梅花、忘情于自然的状态,使词的结尾韵味悠长,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仿佛能看到词人在月色中带着微醺、心满意足地走在归途中的画面,余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临江仙·探梅》借梅展现词人不随流俗的品格,记录词人赏梅行程,呈现其在自然中寻得慰藉的心境。从内容看,它既是一首咏梅词,也是一首记游词。辛弃疾乘兴前往赏梅,在月下踏上归途。词中记述的这一日赏梅经历,让他觉得可抵尘世中多年的纷扰时光。词里的空山寒梅,有辛弃疾这样的人与之相对,似乎也免去了几分寂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起首二句总起,用“衬跌”(刘熙载《艺概》卷四)之法突出表现爱梅之心之切。“一枝”三句承此作答,正面咏梅:霜雪犹劲,群芳未开,冰肌玉骨,独立不阿。取其精神内质,不重形态特征,咏梅自喻,自抒孤怀。下片记赏梅之事。独向空山清幽之境,饱赏寒梅秀色,若迷似痴,因歌以咏之。结末二句语意双关,心醉于梅,以致不知不觉中时已向晚,足见探梅之久。

现代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晔《梁鸿尚节》

下一篇:宋·释大观《性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