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hán
xiāo
xiāo
shàng
suǒ
chuāng

朝代:宋作者:李清照浏览量:2
hán
xiāo
xiāo
shàng
suǒ
chuāng
tóng
yīng
hèn
lái
shuāng
jiǔ
lán
gèng
tuán
chá
mèng
duàn
piān
ruì
nǎo
xiāng
qiū
jìn
yóu
cháng
zhòng
xuān
huái
怀
yuǎn
gèng
liáng
suí
fèn
zūn
qián
zuì
dōng
ruǐ
huáng

译文

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逐句剖析

"寒日萧萧上锁窗":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

# 锁窗:窗棂作连锁形的图案,名琐窗。琐,即连环,亦作“锁”。,萧萧:凄清冷落的样子。原为象声词,如风声、雨声、草木摇落声、马蹄声。《诗经·小雅·车攻》有“萧萧马鸣”,《楚辞·九怀·蓄英》有“秋风兮萧萧”,《史记·刺客列传》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寒:《历代诗余》作“尽”。

"梧桐应恨夜来霜":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

# 团茶:团片状之茶饼,饮用时则碾碎之。宋代有龙团、凤团、小龙团等多种品种,比较名贵。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酒阑:酒尽,酒酣。阑:残,尽,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梦断偏宜瑞脑香":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 瑞脑:即龙涎香,一名龙脑香。

"秋已尽":秋天快要过去了,

"日犹长":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

# 仲宣怀远: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曾写《登楼赋》,以抒怀乡的情思。其中有“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之句。仲宣:王粲,字仲宣,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不如随分尊前醉":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

# 尊前:指宴席上。尊:同“樽”。,随分:随便,随意。

"莫负东篱菊蕊黄":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 东篱菊蕊黄:化用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的“采菊东篱下”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此词开篇描绘深秋寒日、梧桐等萧瑟之景,移情于物,奠定悲秋伤时基调;继而通过酒后饮茶、梦醒闻香的细节,委婉展现孤寂心境;再借王粲怀远典故,抒发思乡幽情;结尾以借酒消愁、自我劝慰收束,尽显凄婉深情。全词运用移情、用典等手法,塑造出复杂的抒情形象,深刻抒发了词人因故国沦丧、流离失所而生的悲苦之情。该作品立意巧妙,行文跌宕起伏,将个人情感与家国之痛相融合,是李清照后期词作中情感深沉、艺术表现力强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为李清照所作。认为此词是李清照南渡后不久,这首词应是李清照晚期作品。依词中“仲宣怀远”和“莫负东篱”两句,彼时赵明诚已去世,词中“茶苦”“梦断”暗寓亡夫之痛;也有观点认为此词是李清照南渡后不久,即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所作,当时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经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借词抒发身世之悲与思乡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宋词,也是一篇羁旅思乡与悼亡怀人。此词通过描写深秋之景与日常饮酒品茶等生活细节,融入用典手法,既抒发了词人因国破家亡、流离失所而生的浓烈乡愁,也寄托了对亡夫的深切悼念,将个人悲苦与家国之痛交织,尽显沉郁悲怆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词的开篇“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通过描写寒日、梧桐、霜等深秋凄凉景色,将词人的孤独、寂寥之情融入其中,借景抒发内心的悲苦。用典:“仲宣怀远更凄凉”一句巧用王粲(字仲宣)的典故。王粲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因战乱避难荆州,却未得重用,遂作《登楼赋》抒发怀才不遇、思乡念国之情。作者在此句中,以王粲自比,借其漂泊异乡、登高怀远的遭遇,将自己身处异地的孤独凄凉之感融入其中,既点明自身羁旅漂泊的境遇,又通过对王粲典故的化用,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叹,使得诗句情感更加深沉厚重,引发读者共鸣。虚实结合:“梦断偏宜瑞脑香”体现了虚实结合。实写:“梦断”后,词人实实在在地闻到了瑞脑散发的香气,这是眼前可感知的实景。虚写:“梦断”暗示着词人此前在梦中有一番经历,然而梦境具体内容并未明说,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此为虚写。词人借实写的“瑞脑香”,与虚写的“梦断”相关联,以梦醒后清幽的香气烘托出环境的寂静清冷,含蓄地传达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叙事为主要手法,极为细腻地铺陈出词人饮酒的情状。开篇“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绘就了一幅无比萧瑟的秋景。那寒冷的日光,缓缓地向上攀升,光影如同灵动却又迟缓的精灵,一寸一寸地爬上了精美的雕花窗棂。这漫长的时间流逝,仿佛是一条无形的丝线,缠绕着、暗示着词人独自静坐、凝眸远望的时间之久,其间百无聊赖的心境,尽显无遗。而那经历了夜霜侵袭的梧桐,叶片纷纷飘零,好似饱含着无尽的怨恨。这又何尝不是词人借物喻人的妙笔?她将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寥,悄无声息地融入到这梧桐的形象之中。为了排遣心中的愁绪,词人选择借酒消愁。在醉意的包裹下沉沉睡去,待醒来之时,只觉瑞脑的香气在周遭萦绕。“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句中的“喜”与“宜”看似在书写一种愉悦之感,可细细品味,实则暗蕴悲意。为何会偏爱苦涩的浓茶?恰恰是因为酒饮得过多,而酒饮得多,正是源于愁绪之深。那瑞脑香萦绕不去,更是衬托出所处环境的清冷孤寂。唯有在这般寂静无声的空间里,熏香的味道才会愈发浓郁,而这浓郁的香气,烘托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凄凉。下片则将重点放在交代词人饮酒的缘由之上。“秋已尽,日犹长”,词人以一种独特的主观感受,道尽了深秋时节那漫长到令人难熬的况味。秋天已然走向尽头,可白昼却依旧漫长,这种时间上的反差,更增添了内心的苦闷。“仲宣怀远更凄凉”,此句巧妙化用了王粲《登楼赋》的典故。词人将自己比作王粲,借古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抒发自身孤身漂泊在外、归乡之途无计可施的幽怨。“犹”“更”这两个虚词,如同层层推进的阶梯,一步一步强化了那浓烈的乡愁。结句“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乍一看,似乎是一种洒脱的劝诫,劝人趁着菊花正黄之时,在酒杯前尽情沉醉,莫要辜负了这美好的秋景。然而,在这看似洒脱的背后,实则是词人强作达观的无奈。在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残酷现实之下,借酒浇愁不过是暂时的逃避,却终究难以掩盖内心深处的愁绪。“莫负”二字的背后,藏匿着的是词人对故土深切的眷恋,以及无法回归故土的无奈悲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词音律流美圆润,如珠落玉盘。初读时,首先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受。可是,细加玩味,便能欣赏到它跌宕的情致。上下两阕在层层抒写深秋凄凉情景之后,都能自然地撇开愁情,别开生面,恰如陆游所吟咏的越中风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篇末展现东篱把酒赏菊的情景,虽系日常生活的叙写,却饶有象征意味。东篱黄菊在风刀霜剑威压下盛开,高标独立的气韵,和女词人暮年飘零异乡,依然坚忍不拔,攀登文化艺术的高峰,创造出像《声声慢》这样不朽词章的精神风貌,可谓神似。这首词以“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开篇,写清晨,情景凄清。但是它以“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完篇,写黄昏,色调明丽,给人以美好的遐想!为有女词人的豁达明智,在这晚风萧萧入锁窗的漫长秋夜,她的身心该会更安宁一些吧!这首词的结尾,堪称余韵留春!

现代兰州大学教授林家英齐鲁书社《李清照词鉴赏》

# 这首出自女词人晚期之手的词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蕴和独特的艺术美感——而这两者,又都通过词中抒情形象的多侧面来表现出的。拿现今小说理论来讲,就是塑造了一个由多重性格所组合而成的复合的抒情形象(也即作者的自我形象)。但是,李清照却又非一个普通的思妇或怨女可比——她更是一个才女、甚至是一个巾帼须眉!……李清照所写的很多词作,就不仅体现了女性作者常有的那种婉约细致的特色,而且另还带有某种士大夫文人(男性)的气息。这首《鹧鸪天》,就正好体现了那种男性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比如词中写到的“酒阑更喜团茶苦”“不如随分尊前醉”,就倜傥有丈夫气,并无闺中女子那种扭捏软弱之态。这就使这首总体是柔的婉约词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刚性风格。柔与刚的适度的结合或统一,就是它独特的艺术美感之所在……这首词就不仅是一首普通的悲秋之作,而且是一首“伤心人别有怀抱”的悼亡之作。

现代苏州大学教授杨海明巴蜀书社《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禹偁《待漏院记》

下一篇:宋·陆游《木兰花·立春日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