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ān
líng
·
·
qiū
yīn
shí
qíng
jiàn
xiàng
míng

朝代:宋作者:周邦彦浏览量:3
qiū
yīn
shí
qíng
jiàn
xiàng
míng
biàn
tíng
lěng
zhù
tīng
hán
shēng
yún
shēn
yàn
yǐng
gēng
shēn
rén
jìng
dàn
zhào
dēng
xiāng
yìng
jiǔ
dōu
xǐng
xiāo
yǒng

译文

秋日阴雨绵绵,偶尔放晴却已是薄暮昏暝,庭院突然变得清冷。伫立在庭中静听秋声,茫茫云深不见鸿雁踪影。夜深人散客舍寂静,只有墙上孤灯和我人影相映。浓浓的酒意已经全消,长夜漫漫如何熬到天明?

逐句剖析

"秋阴时晴渐向暝":秋日阴雨绵绵,偶尔放晴却已是薄暮昏暝,

# 晴:一作“作”。,时:片时、偶尔的意思。晴:一作“作”。

"变一庭凄冷":庭院突然变得清冷。

"伫听寒声":伫立在庭中静听秋声,

# 寒声:即秋声,指秋天的风声、雨声、虫鸟哀鸣声等。此处是指雁的鸣叫声。,伫听:久久地站着倾听。伫,久立而等待。

"云深无雁影":茫茫云深不见鸿雁踪影。

"更深人去寂静":夜深人散客舍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只有墙上孤灯和我人影相映。

# 照壁:古时筑于寺庙、广宅前的墙屏。与正门相对,作遮蔽、装饰之用,多饰有图案、文字。亦谓影壁,指大门内或屏门内做屏蔽的墙壁。也有木制的,下有底座,可以移动,又称照壁、照墙。

"酒已都醒":浓浓的酒意已经全消,

"如何消夜永":长夜漫漫如何熬到天明?

# 消夜永:度过漫漫长夜。夜永,犹言长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是宋代诗人周邦彦创作的一首抒发旅人情怀之作。该词循着时光流转的轨迹,细腻描绘了深秋时节的凄清与寒意,以及词人因离别后居所空荡而萌生的深切孤寂之感。词人虽意在抒发内心情感与心境,但其笔墨更多倾注于周遭环境的描绘:白日里,环境的萧瑟清寒深深渗透了词人的凄凉情绪;至夜半,周遭的沉寂与冷清则进一步加深了他的孤独体验。全词巧妙地融合听觉与视觉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意境,生动刻画了词人在寒夜中酒醒后,面对周遭一切感到的无助与孤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身处羁旅孤独之境时的情感抒发。羁旅行役作为五代至宋词中的常见主题,亦是周邦彦笔下频繁涉猎的内容之一。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中评价道:“世人皆能感知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情,但唯有诗人能将其细腻描绘,深入人心,流传广泛。”周邦彦之所以能将其羁旅之词写得尤为深切而含蓄,不仅源于他深厚的文学造诣与音乐素养,以及他那敏锐的观察力和多愁善感的性格,还与他自三十二岁起便遭贬谪离京,直至四十二岁方得重返都城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最好的年华皆在漂泊中消逝,这无疑为他的羁旅词作增添了更为深刻的情感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一首羁旅之作。主题是羁旅孤栖、思家怀乡,全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通过描绘深秋时节的自然景象和词人的内心感受,表现了词人在羁旅生涯中的孤独与凄清。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词的上片以“秋阴时晴渐向暝”开篇,描绘了秋天时阴时晴、阴冷黯淡的自然景象,这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直叙,更寓含了词人内心的凄清与孤寂。词人通过“变一庭凄冷”一句,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感受紧密相连,表现了景中情。接着,词人伫立在庭中静听秋声,却只见茫茫云深,不见鸿雁踪影,这种景象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词人的孤独感。白描:词中运用了白描手法,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深秋时节的自然景象和词人的内心感受。如“秋阴时晴”、“一庭凄冷”、“伫听寒声”等词句,都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特点。这些词句简练而生动,既描绘了自然景象,又表达了词人的内心情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始,便勾勒出一幅秋雨连绵、偶露晴光却又迅速沉入暮色的凄清秋景,恰似旅人内心世界的物化写照,那难得的片刻晴朗,正如旅人心中难得的片刻安宁。“秋阴时作,渐向暝”,以白描手法,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秋日时阴时晴、阴冷黯淡的特色,虽看似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叙述,但紧接着的“变一庭凄冷”,却瞬间将词人的情感倾泻而出。“一庭”即满庭,一个“变”字,巧妙地将“凄冷”与上文相连,揭示了凄冷之因,同时也将自然景象与人的内心感受紧密相连,景中寓情,情由景生。在这凄冷的庭院中,词人久久伫立,静听那秋日的寒声,这寒声或许是秋风的呼啸,秋叶的沙沙,亦或是秋雁的哀鸣,它们共同织就了一幅羁旅生涯的凄冷画卷。词人在这寒声中寻觅着传递书信的鸿雁,然而云深雾重,只见哀鸿长泣,不见孤雁身影,这份失落与寂寞愈发沉重,也深深触动了词人内心深处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过片处,词人笔锋一转,以“更深人去寂静”一句,自然地将上下片衔接起来,同时将词境推向了更深的层次。“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既写出了旅途之中聚散无常的无奈,也映衬出词人远离亲人、孤身漂泊的凄苦。这“人去”二字,还巧妙地与下文的孤灯、酒醒相呼应。酒阑人散,只留下一盏摇曳的孤灯,将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显得格外寂寥。此时此刻,词人多么希望自己仍然沉醉在梦中,然而可悲的是,酒已全醒,清醒的人最难熬过这漫长的夜晚。旅思乡愁如潮水般涌来,此情此景,令人难以忍受。整首词摒弃了作者惯用的艳丽色彩,取而代之的是一抹深深的凄冷之色,将词人羁旅生涯中的孤独与凄清表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韵味悠长的佳作。它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质朴自然的语言,深刻表达了词人的孤独与凄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淡永。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 追一层说,愈劲直,愈缠绵。

清陈廷焯《词则》

# “云淡无雁影”五字千古。不必借酒浇愁,偏说酒已都醒,笔力劲直,情味愈见。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四

# 由更深而追想过去之暝色,预计未尽之长夜。神味拙厚,总是笔力有余。

清陈洵《海绡说词》

# 此首写旅况凄清。上片是日间凄清,下片是夜间凄清。日间由阴而暝而冷,夜间由入夜而更深而夜永。写景抒情,层层深刻,句句精绝。小词能拙重如此,诚不多见。上片末两句,先写寒声入耳,后写仰视雁影。因闻声,故欲视影,但云深无雁影,是雁在云外也。天气之阴沈、寒云之浓重,并可知已。下片,“人去”补述,但有孤灯相映,其境可知。末两句,一收一放,哀不可抑。搏兔用全力,观此愈信。

近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其意淡远,其气浑厚。

近代戈载《宋七家词选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清照《孤雁儿·世人作梅诗》

下一篇:宋·陆游《九月三日泛舟湖中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