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我客居在合肥南城赤阑桥的西边,
# 赤阑桥:红色栏杆的桥。
"巷陌凄凉":街巷荒芜冷清,
"与江左异":与江南一带大不相同。
# 江左:泛指江南。
"唯柳色夹道":只有柳树沿着道路两旁生长,
"依依可怜":枝条轻柔低垂,惹人怜惜。
"因度此阕":于是创作了这首词,
"以纾客怀":用来排解客居他乡的愁绪。
# 纾:消除、抒发。
"空城晓角":空寂的城中传来拂晓的号角声,
# 晓角:早晨的号角声。
"吹入垂杨陌":随风飘入垂杨夹道的街巷。
"马上单衣寒恻恻":我骑在马上,身着单衣,感到阵阵寒意侵袭身心。
# 恻恻:凄寒。
"看尽鹅黄嫩绿":看遍路旁柳色的鹅黄嫩绿,
# 鹅黄:形容柳芽初绽,叶色嫩黄。
"都是江南旧相识":都如同在江南时见过那样的熟悉。
"正岑寂":正在孤单之间,
# 岑寂:寂静。
"明朝又寒食":明天偏偏又是寒食节。
"强携酒、":我也如往常带上一壶酒、
"小桥宅":来到小桥近处恋人的住处,
# 小桥宅:姜夔在合肥情侣的住宅。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即小乔,此或借之谓合肥情人。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
"燕燕飞来":燕子飞来,
"问春何在":询问春光,
"唯有池塘自碧":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羁旅伤春词。描绘了南宋边城合肥寒食时节的萧索之景,空城晓角、垂杨巷陌、单衣寒恻,虽有鹅黄嫩绿的柳色,却难掩满目荒凉。作者借景抒情,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意境,既体现了客居异乡的漂泊之感,又暗含对家国离乱的伤怀,表达了词人思乡怀旧、惜春叹逝,以及对时局动荡的怅惘与无奈之情。
2. 分段赏析
上片:首二句以“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破题,先声夺人——“空城”道尽战乱后城池的荒疏冷寂,“晓角”的呜咽更添苍凉,二者交织出一幅萧索的边城晨景图。继而聚焦“马上单衣寒恻恻”的自我形象:春日单衣本应轻便,词人却以“寒恻恻”状写身心俱冷,既因边城早春风寒,更因客居异乡的孤独无着。画面转至“鹅黄嫩绿”的柳色,这本是盎然春意的象征,却因“都是江南旧相识”陡生哀婉——他乡柳色如故乡风物,却反衬出“与江左异”的现实落差,淡淡一笔,将思乡之情藏在物是人非的怅惘中。上片以景起,以情收,景中含情,借柳色纽带勾连南北,于明丽色调中裹藏客子的漂泊之愁。下片:“正岑寂”三字如空谷足音,承接上片柳色触发的乡思,直点孤寂心境。时近寒食,本应是亲友相聚的节候,词人却以一“强”字写尽无奈:强携酒至“小桥宅”(暗指心仪之人),非为寻欢,只为排遣岑寂,愈见情致阑珊。“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笔锋陡转,以“怕”字写惜春之切,却非单纯伤花,而是忧惧春光消逝后,眼前只剩一片萧瑟“秋色”——这“秋色”既是实写花落树空的自然景象,亦暗喻边城乃至家国的衰颓之态。结句“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以拟人化的燕子追问春踪,却以“池塘自碧”的冷寂作答,春光难觅的怅惘中,隐隐透出对时局动荡、繁华不再的深沉叹惋。下片以节令为经,以情意为纬,从个人的伤春惜别,悄然升华为对家国命运的隐忧,小景中见大感慨,愈转愈深。
3. 作品点评
全词意境清冷幽隽,造语素朴天然,用笔清新质实,绝无雕琢藻饰之痕。王国维《人间词话》论词之“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别。姜夔此阕《淡黄柳》当属“有我之境”——其笔下“空城晓角”“单衣寒恻”“怕梨花落尽”等意象,皆浸染着词人客居的孤寂、伤春的怅惘,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于景语中见情语,于“鹅黄嫩绿”的柳色、“池塘自碧”的冷寂间,深蕴着漂泊者的心灵轨迹与时代沧桑的淡淡投影。
# 长吉有“梨花落尽成秋苑”之句,白石正用以入词,而改一“色”字协韵。当时清真、方回多取贺诗隽句为面。
清谭献《谭评词辨》
# 白石、稼轩,同音笙磬,但清脆与镗鎝异响,此事自关性分。
宋黄花庵《花庵词选》
# 词极精妙,不减清真,其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
现代沈祖棻《宋词赏析》
上一篇:宋·谢枋得《庆全庵桃花》
下一篇:宋·王安石《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