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n
huáng
liǔ
·
·
kōng
chéng
xiǎo
jiǎo

朝代:宋作者:姜夔浏览量:3
féi
nán
chéng
chì
lán
qiáo
zhī
西
xiàng
liáng
jiāng
zuǒ
wéi
liǔ
jiā
dào
lián
yīn
què
shū
huái
怀
kōng
chéng
xiǎo
jiǎo
chuī
chuí
yáng
shàng
dān
hán
kàn
jìn
é
huáng
nèn
绿
dōu
shì
jiāng
nán
jiù
xiāng
shí
zhèng
cén
míng
zhāo
yòu
hán
shí
qiáng
xié
jiǔ
xiǎo
qiáo
zhái
huā
luò
jìn
chéng
qiū
yàn
yàn
fēi
lái
wèn
chūn
zài
wéi
yǒu
chí
táng

译文

我客居在合肥南城赤阑桥的西边,街巷荒芜冷清,与江南一带大不相同。只有柳树沿着道路两旁生长,枝条轻柔低垂,惹人怜惜。于是创作了这首词,用来排解客居他乡的愁绪。空寂的城中传来拂晓的号角声,随风飘入垂杨夹道的街巷。我骑在马上,身着单衣,感到阵阵寒意侵袭身心。看遍路旁柳色的鹅黄嫩绿,都如同在江南时见过那样的熟悉。正在孤单之间,明天偏偏又是寒食节。我也如往常带上一壶酒、来到小桥近处恋人的住处,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燕子飞来,询问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

逐句剖析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我客居在合肥南城赤阑桥的西边,

# 赤阑桥:红色栏杆的桥。

"巷陌凄凉":街巷荒芜冷清,

"与江左异":与江南一带大不相同。

# 江左:泛指江南。

"唯柳色夹道":只有柳树沿着道路两旁生长,

"依依可怜":枝条轻柔低垂,惹人怜惜。

"因度此阕":于是创作了这首词,

"以纾客怀":用来排解客居他乡的愁绪。

# 纾:消除、抒发。

"空城晓角":空寂的城中传来拂晓的号角声,

# 晓角:早晨的号角声。

"吹入垂杨陌":随风飘入垂杨夹道的街巷。

"马上单衣寒恻恻":我骑在马上,身着单衣,感到阵阵寒意侵袭身心。

# 恻恻:凄寒。

"看尽鹅黄嫩绿":看遍路旁柳色的鹅黄嫩绿,

# 鹅黄:形容柳芽初绽,叶色嫩黄。

"都是江南旧相识":都如同在江南时见过那样的熟悉。

"正岑寂":正在孤单之间,

# 岑寂:寂静。

"明朝又寒食":明天偏偏又是寒食节。

"强携酒、":我也如往常带上一壶酒、

"小桥宅":来到小桥近处恋人的住处,

# 小桥宅:姜夔在合肥情侣的住宅。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即小乔,此或借之谓合肥情人。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

"燕燕飞来":燕子飞来,

"问春何在":询问春光,

"唯有池塘自碧":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淡黄柳·空城晓角》为南宋词人姜夔自度曲之作。全词以景语写情,虽通篇未直抒胸臆,却将词人客居异乡的孤寂、伤时感世的愁绪深蕴其间。上片着笔于客居心境的描摹:垂杨夹道的巷陌间,拂晓角声呜咽,单衣匹马更觉轻寒侵人,边城春色虽见“鹅黄嫩绿”的柳色,却难掩举目凄凉之意,那抹柳色恰似江南旧识,反添思乡之慨。下片转写惜春之情:逢寒食节强携酒至友家,唯恐梨花落尽再无春色。全词意境清冷幽隽,用语素淡质朴,于景中见情、情中融景,别具一种含蓄深婉的韵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淡黄柳·空城晓角》由南宋词人姜夔所作。绍熙二年(1191年),因金人入侵,江淮沦为边区,百姓流离失所,合肥街巷满目疮痍。彼时,姜夔寄居合肥南城,恰逢寒食将近,春景虽明,却难掩苍凉。加之他与合肥姐妹二人相好,此时却人去楼空,只剩绿柳夹道,仿若诉说离情。有感于家国之殇与个人情思,姜夔遂创作此词,借柳色、空城、寒食等意象,抒发内心的孤寂与对时局的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羁旅伤春词。描绘了南宋边城合肥寒食时节的萧索之景,空城晓角、垂杨巷陌、单衣寒恻,虽有鹅黄嫩绿的柳色,却难掩满目荒凉。作者借景抒情,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意境,既体现了客居异乡的漂泊之感,又暗含对家国离乱的伤怀,表达了词人思乡怀旧、惜春叹逝,以及对时局动荡的怅惘与无奈之情。

2. 分段赏析

上片:首二句以“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破题,先声夺人——“空城”道尽战乱后城池的荒疏冷寂,“晓角”的呜咽更添苍凉,二者交织出一幅萧索的边城晨景图。继而聚焦“马上单衣寒恻恻”的自我形象:春日单衣本应轻便,词人却以“寒恻恻”状写身心俱冷,既因边城早春风寒,更因客居异乡的孤独无着。画面转至“鹅黄嫩绿”的柳色,这本是盎然春意的象征,却因“都是江南旧相识”陡生哀婉——他乡柳色如故乡风物,却反衬出“与江左异”的现实落差,淡淡一笔,将思乡之情藏在物是人非的怅惘中。上片以景起,以情收,景中含情,借柳色纽带勾连南北,于明丽色调中裹藏客子的漂泊之愁。下片:“正岑寂”三字如空谷足音,承接上片柳色触发的乡思,直点孤寂心境。时近寒食,本应是亲友相聚的节候,词人却以一“强”字写尽无奈:强携酒至“小桥宅”(暗指心仪之人),非为寻欢,只为排遣岑寂,愈见情致阑珊。“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笔锋陡转,以“怕”字写惜春之切,却非单纯伤花,而是忧惧春光消逝后,眼前只剩一片萧瑟“秋色”——这“秋色”既是实写花落树空的自然景象,亦暗喻边城乃至家国的衰颓之态。结句“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以拟人化的燕子追问春踪,却以“池塘自碧”的冷寂作答,春光难觅的怅惘中,隐隐透出对时局动荡、繁华不再的深沉叹惋。下片以节令为经,以情意为纬,从个人的伤春惜别,悄然升华为对家国命运的隐忧,小景中见大感慨,愈转愈深。

3. 作品点评

全词意境清冷幽隽,造语素朴天然,用笔清新质实,绝无雕琢藻饰之痕。王国维《人间词话》论词之“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别。姜夔此阕《淡黄柳》当属“有我之境”——其笔下“空城晓角”“单衣寒恻”“怕梨花落尽”等意象,皆浸染着词人客居的孤寂、伤春的怅惘,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于景语中见情语,于“鹅黄嫩绿”的柳色、“池塘自碧”的冷寂间,深蕴着漂泊者的心灵轨迹与时代沧桑的淡淡投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长吉有“梨花落尽成秋苑”之句,白石正用以入词,而改一“色”字协韵。当时清真、方回多取贺诗隽句为面。

清谭献《谭评词辨》

# 白石、稼轩,同音笙磬,但清脆与镗鎝异响,此事自关性分。

宋黄花庵《花庵词选》

# 词极精妙,不减清真,其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

现代沈祖棻《宋词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谢枋得《庆全庵桃花》

下一篇:宋·王安石《退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