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觞静忆去年秋":我边喝酒边想起去年秋天,
# 凭觞:把酒持杯。
"桐落故溪头":桐叶落在老家溪边。
"诗成自写红叶":我写诗写在红叶上,
"和恨寄东流":带着恨意让它随水漂走。
# 东流:流向东方。
"人脉脉":人儿含情脉脉,
# 脉脉:为凝神默坐、含情无语的样子。一说为形容藏在内心的思想感情。
"水悠悠":水流悠悠缓缓,
"几多愁":心中有多少忧愁啊。
"雁书不到":等不到想等的信,
# 雁书:大雁传递的书信。此处泛指书信。
"蝶梦无凭":梦也不靠谱,
# 蝶梦:迷离惝恍的梦境。
"漫倚高楼":只能一个人在高楼上发呆。
# 漫:随意,胡乱。此处是聊且,姑且的意思。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相思词。此词借由追忆去年秋日与情人在故溪之畔、桐叶纷飞下的缱绻话别,将离人独倚高楼、凭栏远眺的孤寂之态与绵延无尽的相思之苦娓娓道来。往昔桐落溪头的温存絮语,与今朝雁书不至、蝶梦难成的凄清景象两相映照,更显词人孤影徘徊、愁肠百结的相思之深。
2. 写作手法
用典:全诗多处运用典故,例如“诗成自写红叶,和恨寄东流。”此句巧用“红叶题诗”的典故。该典故原意是指古代宫女在红叶上题诗,顺水漂流,以寄相思之情,这一典故常被用来象征深宫幽闭女子的孤独寂寞与对爱情的渴望。作者在诗中化用此典,以红叶题诗自喻,将自己比作幽闭深宫、无人问津的宫女,借红叶顺水东流之景,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寞与对远方情人的深切思念,其情状依稀可见,令人动容。
3. 分段赏析
上片伊始,便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去年秋日与情人在故溪之畔、桐叶纷飞下的深情话别之景。虽未直言“话别”,然从下文“恨”字可推知,此恨唯有离愁别恨方能诠释。将相晤之地称作“故溪头”,这一“故”字,巧妙地将二人多年相处的深厚情义融入其中,令人回味无穷。随后,作者妙用“红叶题诗”之典,将自己暗喻为幽闭深宫、无人倾诉的宫女,其孤独寂寞之态,如隐若现,跃然纸上。下片虽笔墨简约,却为读者预留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主人公“漫倚高楼”,深情凝望悠悠流水,心中所思所念、所盼所望,皆在不言之中。恰逢“水悠悠”之后接上“几多愁”,这或许是命运的巧妙安排,让读者不禁联想到李后主那脍炙人口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三句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无尽的情感力量。紧接着,“雁书不到,蝶梦无凭”,这对天然工整的句子,巧妙地通过典故传达出音信断绝、梦魂难托的哀愁。一方面,它们与上片的用典相映成趣,避免了单调之嫌;另一方面,又赋予词句以丰满的形象性,避免了空洞的寂寞呐喊。最后,以“漫倚高楼”收束全词,既点明了全词所描绘的“凭觞静忆”与倚楼凝望的场景所在,又为主人公的活动提供了落脚点,显得尤为必要。尤为有趣的是,全词虽以倚楼作结,但主人公的倚楼之姿并未因词终而消散,在读者的想象中,她依旧伫立高楼,沉思不语,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
4. 作品点评
全词情感真挚动人,人性刻画完整鲜活,于艺术层面尽显精妙高超之价值。字里行间,更流露出作者坚守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尘的执着思想。
下一篇:宋·苏轼《西江月·茶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