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云拖雨过西楼":傍晚,带雨的乌云在楼头洒落一阵骤雨之后又飘往他方。
"水东流":雨后的流水向东流淌,
"晚烟收":随着云烟收敛。
"柳外残阳":柳外残阳的余晖返照在帘栊的银钩之上,
"回照动帘钩":仿佛点点碎金在跃动。
"今夜巫山真个好":今宵这般胜景中又有着巫山神女般的美人,
# 巫山:此暗指美人。用巫山神女与楚襄王相会的故事。
"花未落":未凋的鲜花,
"酒新篘":新漉的美酒。
# 酒新篘:新漉的酒,过滤酒。
"美人微笑转星眸":美人笑脸盈盈,明眸如星,顾盼生辉。
"月华羞":使姣好的月亮都自愧不如,
# 月华羞:美人笑脸盈盈,顾盼生辉,使姣好的月亮都自愧弗如。
"捧金瓯":她手捧酒杯频频向我敬酒。
"歌扇萦风":翩翩舞扇招来徐徐清风,
# 歌扇萦风:(美人)翩翩舞扇招来徐徐清风。
"吹散一春愁":吹散了凝结在我心中的愁云。
"试问江南诸伴侣":试问江南的父老,
#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化用杜牧诗意,杜有诗曰:“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苏轼以酒色自娱来解嘲,似乎自己放浪形骸,忘怀一切,其实不过是苦中作乐。
"谁似我":谁能像我这样洒脱,
"醉扬州":欣赏美人,醉酒当歌于扬州。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是宋代苏轼于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由颍州改知扬州,在扬州待了半年时间,在任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主要写景,下片转入描写美人,生动呈现古人生活情境与心境。全词抒写作者在一个雨霁月朗的良宵,美人相伴、饮酒听歌时的欢娱情景,表现了苏轼乐而忘忧、陶情风月的旷达情怀。
2. 写作手法
拟人:“墨云拖雨过西楼”以“拖”字赋予乌云拟人化的动感,将骤雨初歇的瞬间凝固为水墨长卷;“月华羞”以月亮都感到害羞,衬托出美人的明艳照人。细节描写:下片“美人微笑转星眸。月华羞,捧金瓯”,通过对美人微笑、转动眼眸以及捧杯的细节刻画,生动展现美人的娇俏动人。衬托:“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用歌声与舞扇带来的效果,衬托出此时氛围的欢快以及词人暂时忘却忧愁的心境。反问:“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通过反问,将自己与江南友人对比,表面看似得意放达,实则隐含着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借景抒情:上片描绘“墨云拖雨”“水东流,晚烟收”“柳外残阳”等雨后傍晚之景,营造出开阔清新的氛围,为下片的情感抒发做铺垫;下片虽以写人为主,但也有“月华”之景,烘托出温馨美好的氛围,词人借这些景致传达出内心复杂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上片重在写景。开篇“墨云拖雨过西楼”,一个“拖”字将墨云携雨飘过西楼的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压抑之感。紧接着“水东流,晚烟收”,展现出雨后水潺潺东流,傍晚烟雾消散的景象,画面由压抑转为开阔。“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残阳透过柳树枝条映照过来,晃动着帘钩,进一步描绘出傍晚时分光影的变化,画面充满动感与生机。从“墨云”到“回照”五个短句,依次写出傍晚时雨过天晴的景象变化。如此依时序次第展开,如同一组变幻组接的镜头,意象纷呈而又气脉连贯,加之鲜花美酒,使词人情不自禁地赞叹这良辰美景。又用“巫山”为美人的出场作了铺垫。下片重在写人。从“美人”起五句都是刻画美人的情态,这是一个明眸如星、巧笑顾盼、翩若惊鸿、轻歌曼舞的美丽形象,她的舞扇带来的缕缕清风,让词人仿佛吹散了长久以来的愁绪,凸显出此刻的欢快与放松。最后三句,化用杜牧诗意。杜牧有诗云:“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里词人以沉湎于酒色自许,似乎是忘怀一切,放浪形骸,实则不过是自我解嘲,苦中取乐;在这表面的旷达之下,隐藏着仕途奔波、内心孤寂的复杂情感。
4. 作品点评
《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抒写词人在一个雨霁月朗的良宵,美人相伴、饮酒听歌时的欢娱情景,表现了苏轼乐而忘忧、陶情风月的旷达情怀。词人尽管狂放豪爽,但深隐于心头的创痛,却是无计消除的。此词以细腻笔触绘景,从墨云拖雨到雨后明月,层次分明,动静结合,营造出清幽闲适氛围;语言自然流畅,毫无雕琢痕迹,生动呈现古人生活情境与心境。
上一篇:宋·释心月《示圆阇梨偈》
下一篇:宋·晁说之《寒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