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g
méi
zhí
jiǎng
shū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shì
měi
shī
zhì
chī
xiāo
shū
zhì
jūn
shì
cháng
qiè
bēi
zhōu
gōng
zhī
guān
shǐ
jiàn
kǒng
è
chén
cài
zhī
jiān
ér
xián
zhī
shēng
jué
yán
yuān
zhòng
yóu
zhī
xiāng
wèn
yuē
:“
:“
fěi
fěi
shuài
kuàng
dào
fēi
xié
wéi
?”
?”
yán
yuān
yuē
:“
:“
zhī
dào
zhì
tiān
xià
néng
róng
suī
rán
róng
bìng
róng
rán
hòu
jiàn
jūn
。”
。”
yóu
rán
ér
xiào
yuē
:“
:“
huí
shǐ
使
ěr
duō
cái
wéi
ěr
zǎi
。”
。”
tiān
xià
suī
néng
róng
ér
xiāng
nǎi
jīn
zhī
zhōu
gōng
zhī
guì
yǒu
zhī
pín
jiàn
zhào
gōng
zhī
xián
guǎn
cài
zhī
qīn
ér
zhī
xīn
zhōu
gōng
shuí
guì
ér
zhī
suǒ
gòng
pín
jiàn
zhě
jiē
tiān
xià
zhī
xián
cái
shì
suì
shí
shǐ
zhī
shū
wén
jīn
tiān
xià
yǒu
ōu
yáng
gōng
zhě
wéi
rén
mèng
hán
zhī
ér
yòu
yǒu
méi
gōng
zhě
cóng
zhī
yóu
ér
zhī
shàng
xià
lùn
hòu
zhuàng
shǐ
néng
wén
xiǎng
jiàn
wéi
rén
piāo
rán
tuō
shì
zhī
ér
fāng
xué
wéi
duì
ǒu
shēng
zhī
wén
qiú
dǒu
shēng
zhī
duó
jìn
jiàn
zhū
gōng
zhī
jiān
lái
jīng
shī
nián
wèi
cháng
kuī
mén
jīn
nián
chūn
tiān
xià
zhī
shì
qún
zhì
zhí
shì
ōu
yáng
gōng
shí
qīn
shì
zhī
chéng
huò
zài
èr
ér
wén
zhī
zhí
shì
ài
wén
wéi
yǒu
mèng
zhī
fēng
ér
ōu
yáng
gōng
néng
wéi
shì
zhī
wén
ér
shì
zài
fēi
zuǒ
yòu
wèi
zhī
xiān
róng
fēi
qīn
jiù
wèi
zhī
qǐng
zhǔ
ér
xiàng
zhī
shí
nián
jiān
wén
míng
ér
jiàn
zhě
zhāo
wéi
zhī
tuì
退
ér
zhī
rén
gǒu
guì
pín
jiàn
yǒu
xián
yān
ér
wéi
shì
gǒu
jiǎo
shí
zhī
xìng
cóng
chē
shù
shí
rén
shǐ
使
xiàng
xiǎo
mín
guān
ér
zàn
tàn
zhī
zhuàn
yuē
:“
:“
yuàn
tiān
yóu
rén
。”
。”
gài
yōu
zāi
yóu
zāi
suì
”。
”。
zhí
shì
míng
mǎn
tiān
xià
ér
wèi
guò
pǐn
róng
wēn
rán
ér
wén
zhāng
kuān
hòu
dūn
ér
yuàn
yán
yǒu
suǒ
dào
shì
yuàn
wén
yān

译文

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枭》篇,读到《尚书》的《君奭》篇,经常暗自感叹周公不被世人理解。后来我读了《史记》,看到孔子在陈国和蔡国遭遇困厄,然而弹琴唱歌的声音却没有断绝的记述,颜渊、仲由等弟子和孔子相互问答。孔子说: “并非犀牛,并非老虎,却奔逃于荒野之上。’难道我推行的道义不正确,为何我会落到这般田地?”颜渊说: “老师您推行的道义太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可以接受。即使这样,道义不被接受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不被接受,才更能显出您是君子。”孔子轻松地笑道: “颜回,假如你有很多财富,我就会做你的管家。”天下人虽然不能接受孔子的道义,但他和弟子们居然能够感到满足,彼此相处快乐。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富贵,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凭借召公的贤明,管叔、蔡叔的亲近,还不能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与谁共享那富贵的欢乐呢?而与孔子共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都是天下的贤能之士,这就足够快乐了!我七八岁的时候,才知道读书,听说当今天下有位欧阳公,他为人像古时的孟轲、韩愈那类人。又有一位梅公,和欧阳公交游往来,而且与他相互讨论文章,或发挥或商榷。后来我长大几岁,才能够阅读先生们的文章,想像先生们的为人,觉得他们应当能够摆脱世俗的乐趣,而自得其乐。当时我正在学习讲究对偶声律的诗文,想谋得一些微薄的俸禄,自认为没有什么资格拜见诸位先生前辈,所以来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门拜访过。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汇集于礼部,您与欧阳公亲自主持考试。不料,我居然高中第二名。不久我又听说,您喜爱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文风,而欧阳公也因为我不做流于世俗的文章而录取我,所以,我得以位于及第之列。既不是先生的手下举荐我,也不是亲朋好友为我请托,之前十几年,听过名声而不得相见的人,朝夕之间居然成为了我的知己。回来后我思量这件事,认为人不能苟且于富贵之中,但也不应徒劳于贫贱的生活。有大贤人在此而能成为他的门生,也足够使人找到依靠了。倘若一时侥幸做了大官,让数十个乘着车马的侍从跟随着,让乡里闾巷的百姓,围观称赞,也不能代替这种与大贤人相知相遇的快乐。《左传》说: “不抱怨老天,不埋怨他人。”因为“悠然自得,可以尽享天年”。您名满天下,而官衔不过五品。神态温和而没有怒色,文章宽厚淳朴而没有怨言,这一定有乐于此道的原因。我希望能够听到您的高见。

逐句剖析

"轼每读《诗》至《鸱枭》":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枭》篇,

# 鸱枭:《诗经·豳风》中的篇名。旧说周成王对周公东征武庚、管叔、蔡叔的叛乱不理解,周公作此诗,以明心志。,诗:《诗经》。

"读《书》至《君奭》":读到《尚书》的《君奭》篇,

# 君奭:《尚书》中的篇名。君:尊称。奭:召公,姓姬,名奭,是周文王的庶子,和周公共同辅佐成王。旧说他怀疑周公有政治野心,周公作《君奭》,以明心志。,书:《尚书》。

"常窃悲周公之不遇":经常暗自感叹周公不被世人理解。

# 不遇:不为人所理解。

"及观《史》":后来我读了《史记》,

"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看到孔子在陈国和蔡国遭遇困厄,

# 孔子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年居于陈、蔡之间,楚国欲聘之。陈、蔡大夫恐以后不利于己,“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辍”。

"而弦歌之声不绝":然而弹琴唱歌的声音却没有断绝的记述,

# 弦歌:弹琴诵诗。

"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颜渊、仲由等弟子和孔子相互问答。

# 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学生。

"夫子曰":孔子说:

"‘": “

"匪兕匪虎":并非犀牛,并非老虎,

# 匪兕匪虎:“匪兕”二句:语出《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匪:通“非”。兕:古代称犀牛一类的兽。

"率彼旷野’":却奔逃于荒野之上。’

# 率:这里指来往奔波。

"吾道非邪":难道我推行的道义不正确,

"吾何为于此":为何我会落到这般田地?”

"颜渊曰":颜渊说: “

"夫子之道至大":老师您推行的道义太宏大,

"故天下莫能容":所以天下没有人可以接受。

"虽然":即使这样,

"不容何病":道义不被接受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 病:担忧。

"不容然后见君子":不被接受,才更能显出您是君子。”

"夫子油然而笑曰":孔子轻松地笑道: “

# 油然:自然而然的样子。

"回":颜回,

"使尔多财":假如你有很多财富,

# 使:假使。

"吾为尔宰":我就会做你的管家。”

# 宰:这里指家臣。

"夫天下虽不能容":天下人虽然不能接受孔子的道义,

"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但他和弟子们居然能够感到满足,彼此相处快乐。

"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富贵,

"有不如夫子之贫贱":比不上孔子的贫贱。

"夫以召公之贤":凭借召公的贤明,

"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管叔、蔡叔的亲近,还不能理解周公的心思,

# 管、蔡:即管叔和蔡叔。管叔名鲜,蔡叔名度,都是周公之弟。

"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那么周公与谁共享那富贵的欢乐呢?

# 谁与:与谁。

"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而与孔子共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

"皆天下之贤才":都是天下的贤能之士,

"则亦足以乐乎此矣":这就足够快乐了!

"轼七、八岁时":我七八岁的时候,

"始知读书":才知道读书,

"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听说当今天下有位欧阳公,

# 欧阳公:指欧阳修。公:对人之尊称。

"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他为人像古时的孟轲、韩愈那类人。

#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孟轲:即孟子,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

"而又有梅公者":又有一位梅公,

# 梅公:指梅尧臣。

"从之游":和欧阳公交游往来,

"而与之上下其议论":而且与他相互讨论文章,或发挥或商榷。

"其后益壮":后来我长大几岁,

"始能读其文词":才能够阅读先生们的文章,

"想见其为人":想像先生们的为人,

"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觉得他们应当能够摆脱世俗的乐趣,

"而自乐其乐也":而自得其乐。

"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当时我正在学习讲究对偶声律的诗文,

# 对偶声律之文:指诗赋。

"求斗升之禄":想谋得一些微薄的俸禄,

# 斗升之禄:指俸禄少的小官吏。

"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自认为没有什么资格拜见诸位先生前辈,

"来京师逾年":所以来到京城一年多,

"未尝窥其门":不曾登门拜访过。

# 窥其门:登门拜访。

"今年春":今年春天,

"天下之士":天下的读书人,

"群至于礼部":汇集于礼部,

# 礼部:官署名,掌管礼教和学校贡举等事。

"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您与欧阳公亲自主持考试。

# 执事:原指侍从左右供差遣的人。此指梅尧臣,不直称对方,表示尊敬。

"诚不自意":不料,

"获在第二":我居然高中第二名。

"既而闻之":不久我又听说,

"执事爱其文":您喜爱我的文章,

"以为有孟轲之风":认为有孟轲的文风,

"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而欧阳公也因为我不做流于世俗的文章而录取我,

"是以在此":所以,我得以位于及第之列。

"非左右为之先容":既不是先生的手下举荐我,

# 先容:事先致意或介绍推荐。,左右:指欧阳修、梅圣俞身边亲近的人。

"非亲旧为之请属":也不是亲朋好友为我请托,

# 属:通“嘱”,托付。

"而向之十余年间":之前十几年,

# 向:往昔。

"闻其名而不得见者":听过名声而不得相见的人,

"一朝为知己":朝夕之间居然成为了我的知己。

"退而思之":回来后我思量这件事,

"人不可以苟富贵":认为人不能苟且于富贵之中,

# 苟富贵:苟且地享受富贵。

"亦不可以徒贫贱":但也不应徒劳于贫贱的生活。

# 徒贫贱:无所作为地过贫贱生活。

"有大贤焉而为其徒":有大贤人在此而能成为他的门生,

"则亦足恃矣":也足够使人找到依靠了。

"苟其侥一时之幸":倘若一时侥幸做了大官,

"从车骑数十人":让数十个乘着车马的侍从跟随着,

"使闾巷小民":让乡里闾巷的百姓,

"聚观而赞叹之":围观称赞,

"亦何以易此乐也":也不能代替这种与大贤人相知相遇的快乐。

"《传》曰":《左传》说: “

# 《传》曰:《左传》上说。下引文见《论语·宪问》。

"不怨天":不抱怨老天,

"不尤人":不埋怨他人。”

# 尤:归咎。

"盖":因为“

"优哉游哉":悠然自得,

# 优哉游哉:“悠哉”二句:《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作“《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优游:悠闲自得的样子。

"可以卒岁":可以尽享天年”。

# 卒岁:度过岁月。

"执事名满天下":您名满天下,

"而位不过五品":而官衔不过五品。

"其容色温然而不怒":神态温和而没有怒色,

"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文章宽厚淳朴而没有怨言,

"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这一定有乐于此道的原因。

"轼愿与闻焉":我希望能够听到您的高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上梅直讲书》是北宋时期苏轼创作的一封呈给梅尧臣的书信。在这封书信中,苏轼旁征博引史实,将周公与孔子进行对比,借以阐明只有志同道合的知己方能共享快乐的观点。此外,苏轼还把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间的关系,类比欧阳修、梅尧臣与自己之间的情谊,对欧、梅二人极尽推崇之能事,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得遇知己的喜悦之情,以及内心秉持的高远志向。整封书信紧扣知己相乐这一核心论点,层层递进展开论述,谈古论今间前后呼应,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苏轼对欧阳修、梅尧臣的敬重与仰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赴开封参加省试,由翰林学士欧阳修担任主考官,翰林侍读学士梅尧臣为编排官。苏轼在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中展现出的出众才华获得主考官激赏,经考官集体商议,最终被擢为进士第二名。及第后,苏轼为表对梅尧臣知遇之恩的感念,特意修书致谢。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书信文。文中旁征博引史实,将周公与孔子进行对比,借以阐明只有志同道合的知己方能共享快乐的观点。

2.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别出心裁,未直接倾诉心意,而是从读《诗经·鸱鸮》《尚书·君奭》时对周公“不遇”的叹惋切入,又以孔子困于陈蔡仍弦歌不辍、与颜渊、子路畅谈的事迹展开。通过周公的富贵与孔子的贫贱形成鲜明对比——周公有召公之贤、管蔡之亲却难被理解,而孔子虽处困境,却有天下贤才相陪共乐。这种“劣周公,优孔子”的反衬手法,看似跳脱常理,实则以孔子自比、以欧梅比古贤,暗含“富贵不足重,师徒以道相乐方为至乐”的深意,既打破书信常规,又立意警奇,为全文树立“乐在道合”的主脑,奠定超拔不俗的基调。第二段笔锋一转,从历史典故转入自身经历。苏轼自幼听闻欧阳修如孟子、韩愈般贤能,又知梅公与欧阳公交游议论,早生仰慕;成年后读二人文章,更想象他们“脱去世俗之乐、自乐其乐”的风范。他早年学写应考文章求生计,却因无缘结识贤达而困顿;直至今年科举,意外得中第二,原是因文章有孟子之风、不流于世俗被欧阳修、梅公赏识。这段以“十余年闻其名不得见”与“一朝为知己”的对比,写尽从追慕到相交的惊喜,更以“侥幸得富贵、车骑围观的世俗之乐”反衬“遇贤师、得相知”的精神之乐,情感真挚,文势跌宕,将“遇知己之乐”推向高潮。后文引用《论语》“不怨天,不尤人”的古语,自然过渡到对梅公的评价:梅公名满天下却官仅五品,容色温和、文章宽厚,足见其安于“斯道”之乐。苏轼直言“愿与闻焉”,既呼应前文“与贤才共乐”的主题,又含蓄表达对梅公的敬仰与求教之心。全文以“乐”贯穿,从历史典故到个人经历,从对比论证到情感抒发,层层递进;语言质朴自然,善用经典对话增强说服力,情感真挚而不矫饰,既展现了对精神共鸣的珍视,也传递了“坚守道义、安于相知”的人生追求,体现了苏轼不同凡俗的高尚情怀与超拔胸襟。

3. 作品点评

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贯穿全文。先阐述孔子师徒身处困境却能相知的“相知之乐”,再叙述欧阳修、梅尧臣安于自身境遇而“自乐其乐”,最后转到自己受到贤者知遇的喜悦,且推测梅尧臣必定因坚守正道而“乐乎斯道”。全文紧扣“乐”字,处处关联。作者写“乐”,摆脱了科举得中后洋洋得意的浅薄见识,跳出了以富贵为乐、以贫贱为忧的庸俗观念。文章立足于师友因道义相交而乐这一高雅精神境界,专门从这个角度进行论述,使得文情高远出众、洒脱不凡,既表达了对梅尧臣的仰慕尊崇,又体现出个人的高远志向,尽显高雅的见解,足以打破世间的庸俗之见。作者行文时,文势开阔且有波澜。为赞颂孔子贫贱之乐,先悲叹周公富贵却不被理解的境遇;为表现欧阳修、梅尧臣知遇之恩的深厚,先讲述自己长久未能进谒的遗憾。文章情节起伏变化,舒展自然。此外,文章语言潇洒畅快、优美动人。句式灵活多变,行文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极具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书叙士遇知己之乐,遂首援周公有蔡、管之流言,召公之不悦,乃不能相知,以形容其乐,而自比于圣门之徒。

明文学家杨慎《三苏文范》卷十三引

# 文潇洒而入思少吃紧。

明藏书家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东坡文钞》卷一百二十五

# 空中忽然纵臆而谈,劣周公,优孔子,岂不大奇?文态如天际白云,飘然从风,自成卷舒。人固不知其胡为而然,云亦不自知其所以然。

清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四

# 先将圣贤师友相乐立案,因说己遇知梅公之乐,且欲闻梅公之所以乐乎其道者,最占地步,最有文情。

清文人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九

# 长公之推尊梅公,与阴自负意,亦极高矣。细看此文,是何等气象,何等采色!其议论真足破千古来俗肥。绝妙。

清文人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一

# 见富贵不足重,而师友之道相乐,乃人间之至乐也。周公、孔、颜,凭定发论;以下层次照应,空灵飘洒。东坡文之以韵胜者。

清诗人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二十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下一篇:宋·陆游《荷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