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ān
lìng
·
·
qiū
yīn
shí
qíng
jiàn
xiàng
míng

朝代:宋作者:周邦彦浏览量:3
qiū
yīn
shí
qíng
jiàn
xiàng
míng
biàn
tíng
lěng
zhù
tīng
hán
shēng
yún
shēn
yàn
yǐng
gēng
shēn
rén
jìng
dàn
zhào
dēng
xiāng
yìng
jiǔ
dōu
xǐng
xiāo
yǒng

译文

秋日阴雨绵绵,偶尔放晴却已是薄暮昏暝,庭院突然变得清冷。伫立在庭中静听秋声,茫茫云深不见鸿雁踪影。夜深人散客舍寂静。只有墙上孤灯和我人影相映。浓浓的酒意已经全消,长夜漫漫如何熬到天明。

逐句剖析

"秋阴时晴渐向暝":秋日阴雨绵绵,偶尔放晴却已是薄暮昏暝,

# 暝:黄昏。,晴:一作“作”。,时:片时、偶尔的意思。

"变一庭凄冷":庭院突然变得清冷。

"伫听寒声":伫立在庭中静听秋声,

# 寒声:即秋声,指秋天的风声、雨声、虫鸟哀鸣声等。此处是指雁的鸣叫声。,伫听:久久地站着倾听。伫,久立而等待。

"云深无雁影":茫茫云深不见鸿雁踪影。

"更深人去寂静":夜深人散客舍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只有墙上孤灯和我人影相映。

# 照壁:古时筑于寺庙、广宅前的墙屏。与正门相对,作遮蔽、装饰之用,多饰有图案、文字。亦谓影壁,指大门内或屏门内做屏蔽的墙壁。也有木制的,下有底座,可以移动,又称照壁、照墙。

"酒已都醒":浓浓的酒意已经全消,

"如何消夜永":长夜漫漫如何熬到天明。

# 消夜永:度过漫漫长夜。夜永,犹言长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一首羁旅词作。全词以时间推移为主线,通过描绘秋日阴晴变化、庭院凄冷的日景和夜深人静、孤灯独照的夜景,层层递进地展现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上片“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以凝望之姿暗含思乡盼信之意;下片“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直抒胸臆,道出长夜难眠之苦。词作巧妙运用白描手法,将羁旅愁思融入景物描写之中,语言精炼而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是北宋词人周邦彦在羁旅漂泊期间所作。周邦彦三十二岁因政治原因离京外放,直至四十二岁才重返都城,人生盛年皆在辗转各地中度过。长期的宦游生涯使他深谙羁旅孤寂之苦,加之其精于音律、善感物候的艺术特质,故能将寻常的悲欢离合与行役之感升华为深沉隽永的词章。此词正是他在孤馆寒灯、酒醒夜永之际,面对秋阴庭冷、云深雁杳的萧瑟景象,抒写游子独处时的凄清与惆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词,也是一首秋思词。通过描写秋阴转暗、庭院凄冷的景象,以及夜深人静、孤灯独照的处境,写出了旅人酒醒后的孤寂与长夜难捱的愁绪。

2. 写作手法

白描:上片“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以简练的笔触勾勒秋日阴晴变化和庭院的凄冷氛围。寓情于景:全词以时间线索串联日间与夜间情景,将“凄冷”“寒声”“孤灯”等意象,将羁旅孤寂之情融入景物之中。情景交融:词中"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等句,将伫立听寒的羁旅之人与秋声雁影的深秋之景完全融合,达到"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衬托:“更深人去寂静”以“人去”后的空寂反衬此前短暂的喧闹,突出旅人独处的孤苦;而“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则以酒醒后的清醒意识反衬醉时的短暂麻木,强化长夜难捱的煎熬。直抒胸臆::结句“如何消夜永”直接倾吐愁绪,将前文层层铺垫的羁旅孤寂推向高潮,毫无掩饰地表达出对漫漫长夜的无尽怅惘。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便描绘出一幅阴雨连绵、偶现晴光却又已近黄昏的凄清秋景,这景象恰似旅人漂泊无依的心境写照,难得有片刻晴朗的慰藉。“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运用白描手法精准捕捉了秋季阴晴不定、暮色渐浓的萧瑟特征,其中“时”字尤为精妙,既表明久阴偶晴的珍贵,又暗示时光流逝的无情。表面看似客观叙述天气变化,但紧接着的“变一庭凄冷”却陡然将词人的主观情感注入景中。“一庭”即满庭,着一“变”字,既承接上句天气变化,又揭示了庭院氛围转凄冷的缘由,巧妙地将自然物候与人的感受融为一体,达到寓情于景的艺术效果。在这满庭凄冷的氛围中,词人“伫听寒声”,这“寒声”二字写得含蓄生动,实乃深秋时节万物在寒风中发出的萧瑟声响,词人通过长时间的伫立和静听,将内心的孤寂外化为具体行为。这“寒声”既是秋风飒飒、落叶簌簌的自然声响,更暗含天际孤雁的悲鸣,种种声音交织,愈发强化了羁旅之人的凄凉况味。结句“云深无雁影”笔锋一转,词人不仅伫立听声,更在寒声中寻觅传书的鸿雁,然而极目远眺,唯闻雁声悲切,不见雁影掠过,南飞的鸿雁因浓云阻隔而不得相见,云层深处的空茫更添几分落寞,自然引发深切的思乡怀亲之情。下片,以“更深人去寂静”承上启下,既延续上片的沉寂氛围,又将词境推向更深层次。“人去”二字看似突兀,实则精准刻画了旅途中萍水相逢的旅伴聚散无常的特性,通过这突如其来的孤寂,更加凸显远离至亲的悲苦。此二字又与下文的“孤灯”“酒醒”形成呼应:欢聚时的酒宴终散,只剩一盏孤灯将身影投映在墙壁上,灯影摇曳间尽是孤寂。此刻词人多么希望仍沉醉未醒,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状态下最难消受这漫漫长夜,旅愁乡思双重袭来,令人不堪承受。全词一反作者惯用的秾丽笔调,通篇只以素淡凄冷的色调,勾勒出羁旅之人最真实的心灵图景。整首词字字锤炼,句句精工,虽用平常字眼,却蕴含深挚情思,这正是周邦彦词作的独特魅力所在。

4. 作品点评

全词意境凝练,结句直抒胸臆。以时间为序,布局精巧,脉络分明。意象清冷孤绝,物我交融,情境浑然相生。情感层层递进,格调冷峻清雅,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淡永。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 追一层说,愈劲直,愈缠绵。

清陈廷焯《词则》

# “云淡无雁影”五字千古。不必借酒浇愁,偏说酒已都醒,笔力劲直,情味愈见。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四

# 由更深而追想过去之暝色,预计未尽之长夜。神味拙厚,总是笔力有余。

清陈洵《海绡说词》

# 此首写旅况凄清。上片是日间凄清,下片是夜间凄清。日间由阴而暝而冷,夜间由入夜而更深而夜永。写景抒情,层层深刻,句句精绝。小词能拙重如此,诚不多见。上片末两句,先写寒声入耳,后写仰视雁影。因闻声,故欲视影,但云深无雁影,是雁在云外也。天气之阴沈、寒云之浓重,并可知已。下片,“人去”补述,但有孤灯相映,其境可知。末两句,一收一放,哀不可抑。搏兔用全力,观此愈信。

不详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朱熹《九曲棹歌》

下一篇:宋·陆游《镜湖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