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láng
·
·
yòng
qián
yùn
sòng
shū
gāo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3
jūn
shī
shuō
huǎng
yīn
jūn
tiān
hào
dàng
dòng
tíng
jiāo
qiān
chǐ
yīn
chén
dào
wéi
yǒu
céng
bīng
xuě
zhà
jiàn
hán
shēng
máo
jiā
rén
duō
mìng
duì
lái
piàn
shāng
xīn
yuè
jīn
lěng
tiáo
tiān
chǐ
jūn
jiā
bié
kàn
chéng
kōng
lóng
cǎn
dàn
fēng
yún
kāi
wàng
guān
shén
zhōu
bái
xiāo
cán
zhàn
tàn
zhū
rén
qīng
jué
bàn
kuáng
bēi
fēng
tīng
zhēng
zhēng
zhèn
yán
jiān
tiě
nán
gòng
běi
zhèng
fēn
liè

译文

待我仔细地品评你的诗作。好像听到了音乐余韵、它们像雄伟浩荡的《钧天广乐》的遗音,又像是复杂多变的洞庭《咸池》之乐的逸响。有如纤尘不染的千丈阴崖,但见满眼雪积冰封。使人乍见之下、不禁毛发森然。哎,从来才华出众的人,遭际往往坎坷不幸,对着天上那片亘古不变的明月、他们难免会感伤身世。躲进华丽冷清的屋子里,借弹奏锦瑟打发夜晚的无聊。你祖籍该是在陕西咸宁,如今已回不去了。瞧瞧天空上风云变幻,仿佛连翱翔的鱼龙都因之惨然变色,风云变幻。再登高遥望当年北方家族避难南迁的道路,多少死难者的尸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无人掩葬,已经朽烂不存了。可恨把持朝政的那些当代王衍们、他们一味清谈,确实“清”到了家!夜半失眠,我常常引吭高歌,但觉悲风四起,听屋檐下悬挂的铁片,发出“铮铮”之声、檐前的铁马铮铮作响,仿佛又回到了杀敌的战场。请记住吧,我们的南方和北方,至今还是分裂的。

逐句剖析

"细把君诗说":待我仔细地品评你的诗作。

# 细把君诗说:仔细地谈一谈读了您的诗以后的感受体会。君,指杜叔高。

"恍馀音、":好像听到了音乐余韵、

# 恍馀音:赞美杜叔高的诗作,美如仙乐。恍(huǎng),仿佛。

"钧天浩荡":它们像雄伟浩荡的《钧天广乐》的遗音,

# 钧天:钧天,即《钧天广乐》,指天上的音乐。《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蕑子曾梦游天都,与百神共赏《钧天广乐》。洞庭胶葛,指美妙的《咸池》乐曲。

"洞庭胶葛":又像是复杂多变的洞庭《咸池》之乐的逸响。

# 胶葛:空旷深远貌。语出司马相如《上林赋》:“张乐乎胶葛之寓。”

"千尺阴崖尘不到":有如纤尘不染的千丈阴崖,

# 阴崖:北向的山崖。

"惟有层冰积雪":但见满眼雪积冰封。

# 层冰积雪:语出《楚辞·九歌·湘君》:“桂櫂兮籣枻,析冰兮积雪。”《楚辞·招魂》:“层冰峨峨,飞雪千里。”

"乍一见、":使人乍见之下、

# 乍一见:描绘读杜叔高诗产生的感受,如寒生毛发,精神为之一振。

"寒生毛发":不禁毛发森然。

"自昔佳人多薄命":哎,从来才华出众的人,遭际往往坎坷不幸,

# 自昔佳人多薄命:杜叔高如自古多薄命的佳人一样,仕途坎坷,令人伤心。自昔佳人多薄命,化用苏轼《薄命佳人》诗:“自古佳人多薄命,闭门春尽杨花落。”佳人,此指杜叔高。

"对古来、":对着天上那片亘古不变的明月、

"一片伤心月":他们难免会感伤身世。

"金屋冷":躲进华丽冷清的屋子里,

# 金屋冷:杜叔高得不到朝廷重用,志不得伸,只能在冷寂的屋子里,调瑟遣怀。金屋,语出《汉武故事》:“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

"夜调瑟":借弹奏锦瑟打发夜晚的无聊。

"去天尺五君家别":你祖籍该是在陕西咸宁,如今已回不去了。

# 去天尺五君家别:杜叔高家乃世族大户,但与北朝“去天尺五”的杜家有别,叔高家以文オ名世。北朝长安城南有杜、韦两大家族,权势熏天。汉辛氏《三秦记》民谣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离天只有尺五,言其高贵仅在皇帝之下。

"看乘空、鱼龙惨淡":瞧瞧天空上风云变幻,仿佛连翱翔的鱼龙都因之惨然变色,

# 看乘空、鱼龙惨淡:眼长空,风云变幻不定,如同时局,由奸小翻云覆雨,动荡不定。乘空,飞上天空。

"风云开合":风云变幻。

"起望衣冠神州路":再登高遥望当年北方家族避难南迁的道路,

# 衣冠:指士大夫。

"白日销残战骨":多少死难者的尸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无人掩葬,已经朽烂不存了。

"叹夷甫、":可恨把持朝政的那些当代王衍们、

# 叹夷甫:《晋书·王衍传》:“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口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而已。……既有盛才关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众共推衍为元帅,……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使人夜排墙填杀之。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诸人清绝":他们一味清谈,确实“清”到了家!

"夜半狂歌悲风起":夜半失眠,我常常引吭高歌,但觉悲风四起,

"听铮铮、":听屋檐下悬挂的铁片,发出“铮铮”之声、

# 听铮铮:元陈芬《芸窗私志》:“元帝时临池观竹,竹既枯,后每思其响,夜不能寝,帝为作薄玉龙数十枚,以缕线悬于檐外,夜中因风相击,听之与竹无异。民间效之,不敢用龙,以什骏代,今之铁马,是其遗制。”铮铮,象声词,形容金属撞击所发出的响亮声音。

"阵马檐间铁":檐前的铁马铮铮作响,仿佛又回到了杀敌的战场。

# 檐间铁:屋檐下挂着的铁制风铃,称为铁马或檐马。

"南共北":请记住吧,我们的南方和北方,

# 南共北:南宋与北金对峙,国土分裂。

"正分裂":至今还是分裂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乃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创之词作。此词饱含着作者对国事深切的关怀与忧愤情思。词之上阙,以精妙笔触形容杜叔高的诗歌意境超凡,仿若余音袅袅,如钧天广乐般浩荡,又似洞庭波涛般磅礴,尽显境界之高远、声势之浩大。与此同时,词人由衷赞美杜叔高的高洁人品,然而,也为其怀才不遇、落魄不得志的境遇而深感慨叹。下阙笔锋一转,纵论当时的时势风云。开篇先以杜家向来为“去天尺五”的名门望族来激励杜叔高,意谓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他定能洞察时局,心怀对国事的深切忧虑。且理应奋发图强,激昂狂歌,投身于为国征战的行列之中。全词布局精巧,由对杜叔高个人的描绘逐步延展至自身,进而升华到对全局的考量,层次井然,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最终水到渠成地引出爱国抗战这一崇高的思想主题,尽显辛弃疾词作中一贯的豪迈气魄与深沉的家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的春天,彼时辛弃疾正于上饶带湖闲居。在陈亮到访之后,杜叔高也前来上饶,专程探访辛弃疾。杜叔高,为浙江金华兰溪人,是辛弃疾与陈亮共同的挚友,且是一位极具才气的诗人。陈亮曾在《复杜仲高书》中,这般盛赞杜叔高的诗作,称其“如干戈森立,有吞虎食牛之气,而左右发春妍以辉映于其间”,足见杜叔高诗歌风格雄浑壮阔,又不失细腻之美。然而,由于杜叔高大力鼓吹抗金,积极主张收复失地,因而遭受主和派的猜忌与排挤。尽管他满怀炽热的报国之心,却始终难以寻觅请缨杀敌、报效国家的机会。辛弃疾对杜叔高的才华钦佩不已,更欣赏他高尚的人品。当时,杜叔高自浙江金华前来拜访辛弃疾,待其离别之际,辛弃疾怀着深厚的情谊,采用不久前送别陈亮的同调词韵,写下了这首《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相赠。邓广铭先生在《稼轩词编年笺注》(简称《邓笺》)中记载:“淳熙十六年春。杜斿,字叔高,金华兰溪人。是时杜叔高或适来访晤,故又用同韵赋词送之。”朱熹在《朱文公大全集》卷六十《答杜仲高》中也提到:“辛丈相会,想极款曲。今日如此人物,岂易可得,向使早向里来有用心处,则其事业俊伟光明,岂但如今所就而正耶。”从这些文献记载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当时文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深厚情谊,以及辛弃疾创作此词的背景与缘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饱含深情与壮志的词作。其主题丰富且深沉,既蕴含着对友人杜叔高的深厚情谊与由衷赞赏,又抒发了自身及友人共同的爱国情怀,更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懑。全词通过对杜叔高的送别,层层深入,将个人情感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尽显辛弃疾豪放词风下的沉郁顿挫,读来令人动容。

2. 写作手法

比喻:将杜叔高的诗比作天庭仙乐、洞庭波涛,生动形象地突出杜诗的高远境界与磅礴气势。设问:“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通过设问,引发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借景抒情:结尾“长夜笛,莫吹裂”,以长夜吹笛的景象烘托出愁苦、悲愤的氛围,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用典:“自昔佳人多薄命,几曾配尽人间玉”巧用典故,以佳人薄命来类比杜叔高怀才不遇的境遇,委婉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同情。

3. 分段赏析

此词上阕开篇至“毛发”数句,对杜叔高诗作之奇美予以盛赞。首句“细把君诗说”,尽显辛弃疾对杜叔高诗作的极度爱重。正因为爱得深切,故而讲述得极为细致。“恍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此句描绘杜诗气势恢宏,读罢仿若听闻传说中天帝与黄帝的乐师们,于广袤无垠的宇宙间奏响的乐章余韵,直抵人心,震撼魂魄。“千丈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此乃熔铸唐人李咸用《览友生古风》诗中“一卷冰雪言,清泠泠心骨”之意,形容杜诗风骨清峻,读来仿佛望见尘垢皆难以企及的千丈高崖之上,那皑皑的冰雪,令人不禁寒从心生,毛发悚然。如此评说杜诗,不仅讲述得细致入微,且描述得极为美妙,比喻新奇独特,想象奇幻瑰丽,既满含诗意,又富有画意。接下来至“调瑟”数句,则转而哀叹杜叔高的落寞境况。“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以古往今来诸多美人惨遭遗弃的命运,隐喻有才之士常常遭遇沉沦坎坷的人生境遇。“金屋冷,夜调瑟”,借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进一步渲染出那种被遗弃后的凄凉悲苦。此处纯用比兴手法,虽为虚构之境,却无比真切,其艺术效果远胜于直白表述。下阙写叔高之怀才不遇而转及其家门昔盛今衰。“去天尺五君家别”乃隐括《三秦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一语,谓长安杜氏本强宗大族,门望极其尊崇,但叔高一家却有异于此,是然足弟五人皆有才学,但只因不善钻营而都未有所成就。“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假托鱼龙纷扰、腾飞搏斗于风云开合之中的昏惨景象,暗喻朝中群小趋炎附势、为谋求权位而激烈竞争。一“看”字有冷眼旁观、不胜鄙薄之意。群小疯狂奔竞,反映了朝政的黑暗腐败。叔高兄弟不得进用,原因即在于此;北方失地不得收复,原因亦在于此。故接下乃兴起神陆沉的悲慨:“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消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昔日衣冠相望的中原路上,而今唯见一片荒凉,纵横满地的战骨正在白日寒光中逐渐消损。然而当国者却只顾偏安享乐,“叹夷甫诸人清绝”即对此辈愤怒斥责。朝政如此腐败,士大夫如引腐朽,词人的爱国之心却仍在激烈搏动:“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中原未复,愁思难眠,夜半狂歌,悲风惊起,听檐间铁片铮铮作响,宛如千万匹冲锋陷阵的战马疾驰而过。此时词人亦仿佛在挥戈跃马,率领锦突骑兵奔赴疆场,他满怀异常畅快的心情。但这只是暂时的幻觉,这幻觉一消失,那虚生的畅快也就随之消失了,代之而来的必然是加倍的痛苦。歇拍“南共北,正分裂”便是在幻觉消失后发出的惨痛呼号。

4. 作品点评

《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似为寻常送别之篇,实则别具深意。在对友人杜叔高的慰勉之中,巧妙融入了对时世的深沉忧思,因而读来满溢悲壮之情。辛弃疾在词中运笔如神,恰似春日浮云于天际飘荡,形态万千,变化无端,每一种姿态都独具韵味,尽显高超技艺,正如范开在《稼轩词序》中所评“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谈及诗思,其展现出的意境深邃且广阔,仿佛能让人置身于钧天广乐与洞庭浩渺之境,其间弥漫着凄凉幽怨之音,尽显情思幽微。而讽刺那些追逐名利、钻营奔竞的小人时,词中以风云变幻、鱼龙混杂之象,生动勾勒出他们纷纷扰扰、丑恶不堪的行径。词中亦不乏对神州沦陷的沉痛悲叹,“寒日残骸,惨不忍睹”寥寥数语,便将山河破碎、民生凋敝的凄惨景象描绘得入木三分,令人痛心疾首。在抒发报国激情之际,辛弃疾笔锋一转,带读者驰骋于战场,仿若能听见铁骑铮铮,感受到那股壮志凌云、渴望收复失地的豪迈气魄。而当痛心于山河破碎时,词中迸发的情感穿云裂石,令人仿佛看到辛弃疾忧国忧民,肝胆为之欲裂的赤诚之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优秀的作品“有性情,有境界”。以此标准衡量,这首《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无疑做到了情与境的完美交融。词人将满腔的家国情怀、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以及对时世的深刻洞察,毫无保留地倾注于词中,塑造出独特而深邃的境界,使得词作格调高远,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散发着非凡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词善用比喻。如以“钓天浩荡,洞庭胶葛”的迷人乐章来比诗歌的韵味,以“千丈阴崖”“层冰积雪”来比喻诗作的风格既形象,又贴切。这些比喻,既是对杜叔高诗作的欣赏,也是对杜叔高人品的赞誉。

现代辽宁省文联原副主席谢俊华《辛弃疾全词详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下一篇:宋·翁元龙《忆秦娥·三月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