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云迷浦":寒冷的云雾弥漫在江浦之上。
"倩谁唤、玉妃起舞":请谁去呼唤,让雪花如仙女般起舞。
# 玉妃:喻梅花。皮日休《行次野梅》:“茑拂萝梢一树梅,玉妃无侣独徘徊。”
"岁华如许":时光就这样流逝。
"野梅弄眉妩":野梅展现出如美人轻展眉梢般的妩媚姿态。
# 眉妩:眉目妩媚,此形容梅花如美人之生动。《汉书·张敞传》:“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怃”为“妩”之假借字。
"屐齿印苍藓":木屐的齿痕印在青色的苔藓上,
# 屐齿印苍藓:按此处两句当为“渐为寻花来去,屐齿印苍藓”就音韵之倒装。屐齿:木屐留下的痕迹。屐:古代木底有齿的鞋子。
"渐为寻花来去":渐渐为了寻觅梅花而走来走去。
"自随秋雁南来":自己随着秋天的大雁向南而来,
"望江国、渺何处":遥望故乡,渺茫不知在何处。
# 江国:指汉阳。犹今称武汉为江城(汉水入长江把武汉分为汉口、汉阳、武昌)。
"新诗漫与":新的诗篇随意创作。
# 新诗漫与:诗兴徒来,诗兴横生,皆可通。据上下文义,前者为优。漫与,《宋六十名家词》作“谩与”。即兴作诗。
"好风景、长是暗度":美好的风景,总是暗暗地度过。
# 暗度:不知不觉过去了。
"故人知否":老朋友是否知道呢。
# 故人:当指序中所谓“胜友二三”。
"抱幽恨难语":心中怀着深深的幽恨难以诉说。
# 难语:一作谁语:向谁诉说。,幽恨:深沉的憾恨。
"何时共渔艇":什么时候能一起乘坐渔艇,
"莫负沧浪烟雨":不要辜负沧浪亭的烟雨美景。
"况有清夜啼猿":更何况在清冷的夜里有猿猴啼叫,
"怨人良苦":哀怨之人实在痛苦。
# 良苦:很苦。,怨人:怀抱怨恨的人,作者自指。
"予久客古沔":我长久客居在古沔,
# 古沔:今湖北武汉汉阳。陆游《入蜀记》:“唐沔州治汉阳县。”白石父姜噩任汉阳县令五六年,死于任所,时白石不过14岁。其姊嫁汉阳,白石依之,在汉阳前后近20年。
"沧浪之烟雨":沧浪亭的烟雨朦胧,
# 沧浪:即汉水。《尚书·禹贡》:汉水“又东为沧浪之水”。
"鹦鹉之草树":鹦鹉洲的草木葱茏,
# 鹦鹉:即武汉鹦鹉洲,在今汉阳西南侧江中。汉末名士祢衡被江夏太守黄祖杀于此,祢衡有名作《鹦鹉赋》,后人遂称其被杀之地为鹦鹉洲。
"头陀、黄鹤之伟观":头陀寺、黄鹤楼的雄伟壮观,
# 黄鹤:即黄鹤楼,在武昌蛇山黄鹄矶。传说费祎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归来,故以名楼,成为天下绝景。,头陀:即头陀寺,在汉口西北。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头陀云月多僧气”可见其盛。
"郎官、大别之幽处":郎官湖、大别山的清幽之处,
# 大别:指汉阳大别山,即今龟山。,郎官:即郎官湖,在汉阳东南。李白《泛沔州城南郎官湖》:“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郎官,即尚书张谓。大别即龟山,在汉阳北。唐时其山建有大别寺。
"无一日不在心目间":没有一天不浮现在我的脑海、出现在我的眼前。
"胜友二三":有两三个知心好友,
# 胜友二三:指白石在汉阳所交游者,如郑仁举、辛泌、杨大昌等。
"极意吟尝":一起尽情地吟诗品赏。
"朅来湘浦":后来来到湘水之滨,
# 湘浦:湘江边。,朅:一作揭。一作竭。发语词。
"岁晚凄然":年末时心中倍感凄凉,
"步绕园梅":漫步在园中的梅树间,
"摛笔以赋":提笔写下这篇赋。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人思乡词。它描绘了词人在湘中赏梅时所见的萧索之景,直接抒发内心因漂泊、思念而生的幽恨,整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哀怨的氛围,全面表达了词人在湘中的复杂情感与内心世界。
2.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冷云迷浦。倩谁唤、玉妃起舞。”描绘出一幅冷云弥漫于江浦之上的画面,“玉妃起舞”将雪花拟人化,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岁华如许。野梅弄眉妩。”点明时节,野梅展现出妩媚姿态,以乐景衬哀情,更显词人漂泊中的孤独。“屐齿印苍藓,渐为寻花来去。自随秋雁南来,望江国、渺何处。”写词人在苍藓上留下足迹寻觅梅花,随着秋雁南来,遥望故乡,却渺不可见,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与漂泊的迷茫。下阕:“新诗漫与。好风景、长是暗度。”表明自己随意作诗,即便有好风景也只是暗自度过,流露出孤独与无奈。“故人知否。抱幽恨难语。”直接抒发对故人的思念以及内心幽恨无人倾诉的痛苦。“何时共渔艇,莫负沧浪烟雨。”表达渴望与友人共泛渔艇,同赏沧浪烟雨,享受美好时光的愿望。“况有清夜啼猿,怨人良苦。”最后以清夜猿啼声,强化羁旅愁苦,使全词情感更加深沉。
3. 作品点评
在这首词里,“秋雁”这一意象,极为典型地将思乡之情与身世之感交融在一起。姜白石一生辗转流离,长期漂泊旅食,恰似那南北往返迁徙的大雁,居无定所。他那种四处飘荡、无所依托的凄苦境遇,虽未在词中直白表述,却透过“秋雁”这一意象,巧妙地寄寓于言外。
# 白石诸词乡心最切,身世之感当于言外领会。
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三
下一篇:宋·范成大《金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