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石潭谢雨":徐州石潭谢雨,
# 谢雨:旱后喜雨,设祭谢神。
"道上作五首":在路上写了五首诗。
"潭在城东二十里":石潭在城东二十里,
"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常常与泗水的水位升降清澈浑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
# 莎:莎(suō)草,多年生草木,长于原野沙地。
"轻沙走马路无尘":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
# 耦耕:耦(ǒu),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日暖桑麻光似泼":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
# 泼:泼水。形容雨后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泽明亮,犹如水泼其上。
"风来蒿艾气如薰":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
# 薰:香草名。,蒿艾:蒿(hāo),两种草名。
"使君元是此中人":我虽身为使君,却不忘自己实是农夫出身。
# 元是:原是。我原是农夫中的一员。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通过白描技法与意象重构,展现了苏轼农村词的革新意义。上片"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以"软""轻"二字的触觉通感,构建雨后农耕文明的洁净图景,其中"路无尘"既写实又暗喻政治清明的理想。而"何时收拾耦耕身"的叩问,表面承袭陶渊明归隐之思,实则暗藏元丰年间新旧党争下文人的身份焦虑——"耦耕"作为《论语》典故,将农耕意象转化为士大夫精神出路的象征符号。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运用光的流体化书写,使视觉经验突破物理限制,与"风来蒿艾气如薰"的嗅觉描写构成多维感知场域。这种通感修辞不仅强化了田野的生命力,更形成农耕美学的空间诗学:光波流动暗示作物生长的时态,香气氤氲指向土地的精神滋养。结句"使君元是此中人"完成三重解构:其一消解官民身份界限,其二将农耕经验确认为士人精神原乡,其三通过"元是"的时间副词,将当下宦游阐释为生命本质的暂时偏离。全词以"光似泼"的视觉暴力与"气如薰"的嗅觉浸润,形成宋代理趣诗特有的感官辩证法。而"软草—桑麻—蒿艾"的植物谱系,则构建出农耕文明的生命循环系统,使自然意象成为士大夫精神突围的拓扑学路径。这种在田园书写中植入哲学思辨的创作实践,既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文体限制,更开创了农村题材的士人精神史书写维度。
2. 写作手法
虚实相生:“日暖桑麻光似泼”以光的流体化描写(实)与“风来蒿艾气如薰”的嗅觉渲染(虚)结合,形成多维感官场域,强化田野的生命力。白描:“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以简笔白描呈现雨后田野的洁净清新,草之“软”、沙之“轻”精准捕捉触觉体验,暗含农耕文明的诗意化观察。
3. 分段赏析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上片以"软草平莎过雨新"构建农耕文明的洁净性隐喻——"软"字通过触觉通感消解视觉霸权,"平"字则暗含政治清明的理想图式。当"轻沙走马路无尘"将久旱逢雨的农业庆典转化为纵马无尘的官能体验,实则完成了儒家"仁政"理念的仪式化展演。而"何时收拾耦耕身"的诘问,通过《论语》典故的援引,在仕/隐的二元困境中撕开第三条道路:耦耕作为农耕符号,既非完全隐逸的逃遁,亦非纯粹劳作的指涉,而是士大夫阶层对土地伦理的精神皈依。这种通过新历史主义视角重构的"田园想象",实为元丰新政背景下地方官僚对中央集权的委婉疏离——当苏轼将长沮桀溺的隐逸原型植入徐州谢雨的当代语境,耦耕已从哲学命题转化为政治美学的实践方案。草之软、沙之轻在此升华为儒家"柔政"理念的拓扑学表达,使自然物象与治国之道形成精妙的符号学互文。下片以"日暖桑麻光似泼"建构农耕美学的现象学场域——"泼"字将光的物质性解构为液态意象,使视觉经验突破视网膜限制,形成桑麻叶脉间的光子漫游。这种光的流体书写,与"风来蒿艾气如薰"的嗅觉政治学形成感官共谋:蒿艾香气作为土地呼吸的分子证据,构建起农耕文明的嗅觉谱系学。在对仗修辞的表层下,潜藏着更为精密的符号系统:"光似泼"指向作物光合作用的生命密码破译,"气如薰"则暗含草木精魂的炼金术转化,二者共同完成农业生态的诗学编码。结句"使君元是此中人"实施双重拓扑学折叠:其一,通过"元是"的历时性追溯,将官僚身份与农民基因进行考古学嫁接;其二,以"此中"的空间能指,将徐州田野转化为士大夫精神原乡的拓扑模型。这种身份重构实为元丰新政语境下的政治隐喻——当苏轼宣称"此中人"本质时,既是对王安石"天命不足畏"变法逻辑的柔性抵抗,又借农耕伦理重塑儒家士人的土地契约。桑麻之光与蒿艾之气在此升华为士大夫阶层的感官伦理学,使自然物候成为抵抗中央集权美学的微观装置。
4. 作品点评
全词兼顾宋词格律的工致与现代诗语的灵动,如“轻蹄踏絮未沾尘”一句,以“絮”代“沙”,既呼应原句“走马路无尘”的轻快,又以飘絮意象暗喻羁旅漂泊与归田渴望的矛盾心绪,含蓄中见深意。全词末句“此心元是陇头人”更以“元是”替代原词“使君元是”,褪去士大夫身份的矜持,直抵农耕文明中人与土地的血脉联结,赋予古典归隐主题以更普世的哲思。
# “牛一骨瘤买黄瓜”,非坡仙无此胸次。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
# 此时东坡但有与民同乐之感想,而无丝毫以官长自居之态度。
近代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上一篇:宋·范成大《金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