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lóng
yín
·
·
lǎo
lái
céng
shí
yuān
míng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2
lǎo
lái
céng
shí
yuān
míng
mèng
zhōng
jiàn
cēn
shì
jué
lái
yōu
hèn
tíng
shāng
hái
zhǐ
bái
西
fēng
zhé
yāo
dǒu
yīng
kān
wèn
běi
chuāng
gāo
dōng
zuì
yīng
bié
yǒu
guī
lái
xìn
wēng
wèi
dào
jīn
lǐn
rán
shēng
chái
xīn
shì
jīn
cháng
zài
gāo
shān
liú
shuǐ
guì
nián
zhí
ráo
wèi
miǎn
yīng
wèi
shèn
dōng
shān
shì
dāng
shí
dào
wèi
cāng
shēng

译文

到老才认识了陶渊明,梦中仿佛见到了他的身影。梦醒后满腔幽恨,放下酒杯,想要唱歌却又止住。我佩服你白发归隐面对西风,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屈身行礼,不能忍受宁愿归耕。夏天在北窗前高卧乘凉,秋天在东篱旁自醉自醒,你的归隐有更深的意义含在其中,绝不仅只是逸致闲情。我深信这位先哲并未死去,到今天仍是一身正气,凛然如生。我们的心事,相隔古今却相同,志在高山流水有知音。未来的荣华富贵,即使终究无法避免,也会变得索然无味。为什么隐居东山的谢安又要出仕,人们都说,是为了天下百姓才出山。

逐句剖析

"老来曾识渊明":到老才认识了陶渊明,

# 渊明:即东晋诗人陶渊明。

"梦中一见参差是":梦中仿佛见到了他的身影。

# 参差:好像,仿佛。

"觉来幽恨":梦醒后满腔幽恨,

# 觉来:醒来。

"停觞不御":放下酒杯,

# 御:用,进,此处引申为饮。,停觞不御:停杯不饮。

"欲歌还止":想要唱歌却又止住。

"白发西风":我佩服你白发归隐面对西风,

"折腰五斗":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屈身行礼,

# 五斗: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

"不应堪此":不能忍受宁愿归耕。

# 堪:忍受。

"问北窗高卧":夏天在北窗前高卧乘凉,

# 北窗高卧: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东篱自醉":秋天在东篱旁自醉自醒,

# 东篱: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应别有":你的归隐有更深的意义含在其中,

"归来意":绝不仅只是逸致闲情。

"须信此翁未死":我深信这位先哲并未死去,

# 须信:“须信”二句:言陶渊明精神不死,至今仍有凛然生气。《世说新语·品藻》载庾道季语:“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凛凛恒如有生气。”凛然,严肃,令人生畏的样子。

"到如今凛然生气":到今天仍是一身正气,凛然如生。

# 凛然:严肃,令人生畏的样子。

"吾侪心事":我们的心事,

# 吾侪:我辈,我们。

"古今长在":相隔古今却相同,

"高山流水":志在高山流水有知音。

# 高山流水:喻知音。

"富贵他年":未来的荣华富贵,

# 富贵:“富贵”三句:即使他年富贵,也应无味。《世说新语·排调》载,有人戏问谢安,大丈夫不当富贵吗,谢安捉鼻曰:“但恐不免耳。” 直饶,即使。

"直饶未免":即使终究无法避免,

# 直饶:即使。

"也应无味":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甚东山何事":为什么隐居东山的谢安又要出仕,

# 何事:为什么。,东山:指东晋大臣谢安,曾隐居东山。,甚:是。

"当时也道":人们都说,

"为苍生起":是为了天下百姓才出山。

# 苍生:黎民百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为辛弃疾追慕陶渊明风骨之作,通篇以隐逸高士为镜,映照词人精神求索。上阕开篇以梦境为引,摹写与渊明神交之景,笔端饱含思慕之诚;继而赞其“耻折五斗”的傲然气节,归去来兮的决绝姿态,更于“田园非寂”处暗藏机锋——陶公之隐非避世枯守,实为对浊世的无声抗争。下阕首句“精神万古”直叩渊明襟怀,谓其风骨如松柏长青,气韵若春水长流;复言“异代同怀”,自诩渊明隔世知音,然而结句“且尽杯中”却点破词人心结:既欲效仿高士超然物外,又难舍胸中未凉热血。此般矛盾,恰似风过竹林,飒飒声中隐见千回百转的志士之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的创作背景虽缺乏直接史料佐证,但通过词作情感脉络与辛弃疾生平经历的互证可推知:该词应完成于绍熙五年(1194)秋,时年五十五岁的词人遭遇罢官之变,退居瓢泉‌。这次政治生涯的重大挫败,使其长期积郁的宦海沉浮之痛与壮志难酬之愤彻底爆发‌。词中“白发西风”“折腰五斗”等意象不仅暗含对陶渊明归隐风骨的追慕,更折射出作者对现实官场生态的深刻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怀词。全篇借追慕陶渊明隐逸风骨展开精神对话,在归隐表象下暗藏壮志难酬的沉郁悲愤,折射出士人进退失据的永恒困境‌。全词将叙述、抒情、议论紧密结合,语言朴实厚重,格调恬淡清和,在辛词中别具一格。

2. 写作手法

用典:“到如今凛然生气”暗用《世说新语·品藻》“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的语言以赞陶渊明。紧跟着又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来说明他同陶渊明是千古知音。对比:表面书写“折腰五斗”的归隐闲适,实则通过“凛然生气”的铿锵之语,形成隐逸表象与刚健内核的强烈反差‌。借古讽今:“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陶渊明的隐逸生活被赋予“别有归来意”的新解,非闲适避世,而是对黑暗官场的无声反抗。实为辛弃疾对南宋士大夫“空谈误国”的讽刺,暗示归隐背后是对现实政治的彻底失望‌。

3. 分段赏析

词之上片开篇便显独特,“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陶渊明与作者本志趣、性格大相径庭,可作者却称与之神交已久,还在梦中相见,这般表述于普通读者而言,着实突兀,令人惊诧,却也因此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引人思索。“老来”二字有深意,点明作者早年驰骋疆场、为抗金收复失地奔波时,与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陶渊明毫无交集,直至暮年,遭受压抑、壮志难酬,才得以“相识渊明”。此开头于读者既意外,又因契合人生境遇而觉自然,作者平静道来,更添深沉之感。继而“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三句,直抒胸臆,袒露作者沉痛心境。心中恨意沉重,令其酒难下咽,歌不成调。为何如此?作者给出缘由:白发苍苍的自己,怎可在西风萧瑟中为五斗米折腰!但又不止于此。下片承接前文,深入剖析。作者悔恨东山再起,先盛赞陶渊明的精神、人格与事业不朽,至今仍有凛然生气,与现实相通,此处暗用《世说新语》中赞廉颇、蔺相如的语句来褒扬渊明。正因如此,又借“高山流水”典故,表明自己与渊明是千古知音,而这知音源于对“富贵他年”的相同态度。随后“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三句,引用谢安故事,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谢安布衣时,面对夫人调侃,曾言“但恐不免耳”,意指即便日后富贵显达,也无甚意趣。结尾“甚东山何事”三句,依旧围绕谢安之事,谢安早年高卧东山,屡拒朝命,后出任桓宣武司马,朝士相送,高灵调侃。显然,从作者自身境遇,到陶渊明,再到谢安,或富贵,或归田,或壮志难酬,虽处境有别,但本质无异,皆觉人生空茫。这是英雄迟暮的悲叹。

4. 作品点评

全词都在赞美陶潜,其实是自抒被迫罢官以后的幽恨,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哀叹,是时代的悲剧。作者把一切都看得同时也写得如此闲淡无谓,如此不用一顾,这绝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哀叹,是时代的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首赞美陶潜,其实是自抒被迫罢官以后的幽恨,不满当时政治现状,以放旷语反面写出。作者说陶潜的辞官应该别有用意,就是指他不满当时的政治现状说的。又说他是个“凛然有生气”的人,就是说他不仅是个隐逸诗人。这是和一般人的看法大不相同处,这里含有作者的感慨。

现代词学家夏承焘等《唐宋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下一篇: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