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ēng
shēn
zhēng
yuè
yóu
ān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shuǐ
nán
shuǐ
běi
chóng
chóng
liǔ
shān
hòu
shān
qián
chù
chù
méi
wèi
shēn
suí
huà
nián
nián
cháng
chèn
shí
lái

译文

长江的南岸与北岸,成林成片的柳树已经开始露出嫩绿的枝叶,顶霜傲雪的红梅在大别山的崇山峻岭间处处开放。只要我的身体还没到化为乌有的一天,我一定会每年都趁着这个时分,再到这里来寻访这难忘的胜景。

逐句剖析

"水南水北重重柳":长江的南岸与北岸,成林成片的柳树已经开始露出嫩绿的枝叶,

# 水南水北:长江的南岸和北岸。水,指长江。

"山后山前处处梅":顶霜傲雪的红梅在大别山的崇山峻岭间处处开放。

# 山后山前:大别山的前前后后。山,指大别山。

"未即此身随物化":只要我的身体还没到化为乌有的一天,

"年年长趁此时来":我一定会每年都趁着这个时分,再到这里来寻访这难忘的胜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游览齐安后有感而发而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前两句描绘了齐安初春时分独特的景色,长江两岸柳色葱茏,大别山间梅花盛开,春景与冬景在同一块土地上共存,令人称奇。后两句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这一胜景的深深眷恋,以及希望在有生之年每年都来欣赏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通过描写齐安城周围柳绿梅开的景色,营造出一种清幽、美丽的氛围,寄托了诗人对齐安景色的喜爱之情。叠字:诗中“重重”“处处”这两组叠词的运用堪称精妙。“重重”强调了柳树分布的密集程度,让人仿佛看到垂柳依依、连绵不绝的景象;“处处”则突出了梅花开放的广泛,展现出漫山遍野梅花绽放的壮观画面。叠词的使用使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描绘了齐安独特的景色。“水南水北”“山后山前”从空间上渲染了一种广阔的氛围,“重重”“处处”两个叠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还生动地表现出柳树和梅花生长繁茂的景象。前一句写柳,展现出初春时分浓浓的春色,长江两岸,成林成片的柳树已露出嫩绿的枝叶;后一句写梅,描绘出冬景,大别山的崇山峻岭间,红梅顶霜傲雪,处处开放。两种不同季节的景色在齐安大地上共存,形成了一幅奇异而又和谐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让诗人感到惊异和难忘。后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未即此身随物化”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人的形骸终究会如同世间万物一样化为乌有。但在此之前,诗人决定“年年长趁此时来”,只要自己还活着,每年都要趁着这个时节来到齐安,寻访这难忘的胜景。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将诗人对齐安美景的深深眷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珍视,以及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多领略美好事物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下一篇:宋·彭秋宇《闲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