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时还似去时天":来时好像和去时的天气一样,
"欲道来时已惘然":想要诉说来时情景已感到惘然。
"只有松江桥下水":只有松江桥下面的水,
"无情长送去来船":无情地长久送往来的船只。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在松江往返时的所见所感,营造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氛围。诗人感慨来时和去时的天色相似,但心境却已惘然,通过描写松江桥下水“无情长送去来船”,体现出时光的流逝和人生境遇的变化不由人,表达了对这种变化的惘然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描绘松江桥下水长久送往来船只的景象,借这一江水送船的画面,抒发自己对时光如流水般逝去,人生来来往往无常的感慨,使情感蕴含在景色之中,含蓄而深沉。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来时还似去时天,欲道来时已惘然”:诗人首先描述一种直观感受,即来松江和离开松江时天气相似,看似平常的表述,却为下句转折做铺垫。“欲道来时已惘然”,突然转折,想要诉说来时的情景,却发现内心充满惘然,这种惘然或许源于时光流逝带来的记忆模糊,或许是对这段行旅经历的复杂情绪,短短一句,点明诗人对时光和经历的感慨,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后两句“只有松江桥下水,无情长送去来船”:诗人将目光聚焦在松江桥下水,水只是无情地长久送往来船只。水的“无情”和永恒流动,与诗人内心的“惘然”和人生的无常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诗人对时光和人生的感慨。江水依旧,船只来来去去,而诗人在这过程中感受到岁月变迁和人生的不可捉摸。
上一篇:宋·蒋堂《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