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
shān
shí
èr
shí
shǒu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fēng
chuī
duò
zhèng
tóu
suì
dàn
xuè
liú
zhōng
chēn
yóu
zhòng
shēng
zào
zhòng
è
yǒu
chōu
zhī
rèn
qiān
yóu
dàn
āi
lián
quàn
lìng
zhēn
zhèng
xiū
mèn
zuò
yuān
chóu

译文

风吹动瓦片从屋顶掉落,正好打破了我的头。瓦片自身也破碎了,哪里只是我流了血。我终究不会嗔怪它,这瓦片也是身不由己。世间众生做出种种恶行,就如同有某种力量在暗中牵扯一样。而他们并不明白这种背后的牵扯力量,所以只觉得是自己犯下了过错。对于这些人只值得同情可怜,应当劝导他们认真地修行。怎么能自己陷入迷乱烦闷,把他们当作仇人呢。

逐句剖析

"风吹瓦堕屋":风吹动瓦片从屋顶掉落,

"正打破我头":正好打破了我的头。

"瓦亦自破碎":瓦片自身也破碎了,

"岂但我血流":哪里只是我流了血。

"我终不嗔渠":我终究不会嗔怪它,

"此瓦不自由":这瓦片也是身不由己。

"众生造众恶":世间众生做出种种恶行,

"亦有一机抽":就如同有某种力量在暗中牵扯一样。

"渠不知此机":而他们并不明白这种背后的牵扯力量,

"故自认愆尤":所以只觉得是自己犯下了过错。

"此但可哀怜":对于这些人只值得同情可怜,

"劝令真正修":应当劝导他们认真地修行。

"岂可自迷闷":怎么能自己陷入迷乱烦闷,

"与渠作冤雠":把他们当作仇人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为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创作的一组诗歌,《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四)》是其中之一。诗中的“渠”意为“他”。此诗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王安石晚年的心境。彼时,他静观宇宙与人生,心境豁达洒脱,已然超脱了恩怨、友仇、成败、悲欢以及荣辱的束缚,达到了高远境界。同时,也体现出他学佛之后,那宽恕万物、悲悯众生的菩萨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类比:将风吹瓦打破头,瓦亦破碎且身不由己,类比众生造恶,如同被某种力量牵引而不自知。通过这种类比,使抽象的众生作恶原因变得形象易懂,便于读者理解诗人所表达的观点。直抒胸臆:“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此但可哀怜,劝令真正修。岂可自迷闷,与渠作冤雠。”直接表达自己对瓦片不嗔怪的态度,以及对作恶众生应哀怜、劝修而非结仇的看法,直白地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观点主张。

2. 分段赏析

前六句:“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写起,描述瓦片打破头的情景,接着表明自己不嗔怪瓦片的态度,并解释原因是瓦片身不由己,为下文类比众生作恶做铺垫。中间四句:“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渠不知此机,故自认愆尤。”由瓦片的情况类比到众生作恶,提出众生作恶是受某种力量驱使,且他们自己不明白这一点,所以会自认有罪,深入阐述众生作恶的内在原因。后四句:“此但可哀怜,劝令真正修。岂可自迷闷,与渠作冤雠。”基于对众生作恶原因的理解,表明应对作恶众生抱以哀怜,劝其修行,而不应与之结仇,点明诗歌主旨,传达出宽容、劝善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曾巩《郡斋即事二首(其二)》

下一篇:宋·蔡襄《望春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