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西
lóu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lóu
yǐng
qīn
yún
bǎi
chǐ
xié
xíng
rén
lóu
shàng
tiān
qíng
duō
huǐ
dēng
lín
shù
yīng
jīng
chàng
wàng
shē
píng
lián
shù
bàn
fēn
cán
dài
míng
xiá
pān
láng
yòng
bēi
qiū
zhǐ
shāng
chūn
huá

译文

西楼的影子高耸入云,斜斜地映在天空中,楼上的行人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或故乡。因为多情而频繁地登临高楼,却又心生悔恨,极目远眺,心中充满了怅惘与惊讶,目光所及之处如此遥远。一片平坦的原野与古老的树木相连,夕阳的余晖与明艳的晚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潘岳啊,你何必为秋天的景色而悲伤呢,即便是春天,也会让人因伤春而华发早生啊。

逐句剖析

"楼影侵云百尺斜":西楼的影子高耸入云,斜斜地映在天空中,

# 楼:旧注:张本作数。

"行人楼上忆天涯":楼上的行人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或故乡。

"情多自悔登临数":因为多情而频繁地登临高楼,却又心生悔恨,

"目极应惊怅望赊":极目远眺,心中充满了怅惘与惊讶,目光所及之处如此遥远。

"一曲平芜连古树":一片平坦的原野与古老的树木相连,

"半分残日带明霞":夕阳的余晖与明艳的晚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潘郎何用悲秋色":潘岳啊,你何必为秋天的景色而悲伤呢,

"只此伤春发已华":即便是春天,也会让人因伤春而华发早生啊。

# 此:旧注:张本作使。,只:一作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西楼》是宋王安石的作品。是一首充满深情厚意的七言律诗,通过描绘登楼远望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和过去的深深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楼影、平芜、古树、残日、明霞等自然景象,巧妙地融入了自身的情感。“楼影侵云百尺斜”一句,不仅写出了西楼高耸入云的景象,还通过“侵云”二字,暗示了诗人内心的高远与孤寂。又有“一曲平芜连古树,半分残日带明霞”一句,以平旷的原野、古老的树木、夕阳余晖和明艳的晚霞为背景,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怅惘与无奈。直抒胸臆: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行人楼上忆天涯”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登楼远望、思念远方的情感。又有“情多自悔登临数,目极应惊怅望赊”一句,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因多情而频繁登临,却又因登高望远而引发更多怅惘的悔恨之情。这种直抒胸臆的手法,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真挚、动人。情景交融:诗人将情感与景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情感与景色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一曲平芜连古树,半分残日带明霞”一句,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平旷的原野、古老的树木、夕阳余晖和明艳的晚霞,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凄凉的画面,与诗人内心的怅惘与无奈形成了强烈的共鸣。用典: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典故,“潘郎何用悲秋色”一句,借用了潘岳(潘安)的典故。潘岳是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美男子,他曾在《秋兴赋》中表达了对秋色的悲叹。诗人在此处借用潘岳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无奈,以及因伤春而华发早生的悲哀。这种用典的手法,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还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2. 分段赏析

《登西楼》首句以“楼影侵云”开篇,形象地描绘了西楼高耸入云的景象,同时“百尺斜”三字又巧妙地勾勒出楼影斜长的姿态,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次句“行人楼上忆天涯”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情感——在楼上远望的行人(即诗人自己)心中充满了对远方的思念。这两句诗通过景物与情感的结合,为全诗奠定了深情而略带忧伤的基调。颔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诗人因多情而频繁登临高楼,却又因登高望远而引发了更多的怅惘与悔恨。这里的“自悔”与“怅望”二字,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同时,“目极应惊”四字,也暗示了诗人在极目远眺时,被眼前的景象所触动,心中涌起了难以言喻的惊悸与忧伤。颈联转而描绘眼前的自然景色。平旷的原野与古老的树木相连,形成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而夕阳的余晖与明艳的晚霞交织在一起,又增添了几分温馨与浪漫。然而,在这美丽的景色背后,却隐藏着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这里的“半分残日”与“带明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夕阳的壮美,又暗示了时光的短暂与珍贵。尾联借用了潘岳(潘安)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深刻认识与无奈感慨。潘岳是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美男子,他曾在《秋兴赋》中表达了对秋色的悲叹。然而,诗人在此处却反其道而行之,认为潘郎何必为秋色而悲叹呢?因为即便是春天,也会让人因伤春而华发早生。这里的“伤春发已华”不仅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是对人生易老的无奈与悲哀。通过这一典故的运用,诗人将个人的情感升华到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上,使得全诗在情感与哲理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筠《此夕》

下一篇:宋·苏籀《退士一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