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予营北渚":自从我经营北渚之地,
# 北渚:北面的水涯。,营:经营,建造。
"数至两山间":多次来到这两座山间。
# 数:屡次,频繁。
"临路爱山好":临近山路时,喜爱山中的美好,
"出山愁路难":走出山后,为路途的艰难而发愁。
"山花如水净":山中的花朵像水一样纯净,
"山鸟与云闲":山中的鸟儿和云朵一样悠闲。
"我欲抛山去":我想要离开这山间,
"山仍劝我还":山却依然劝我回来。
"只应身后冢":想来死后的坟墓,
# 冢:坟墓。,只应:就应该。
"亦是眼中山":也会在这山中。
# 亦:张本作便。
"且复依山住":暂且还是依傍着山居住,
"归鞍未可攀":离去的打算难以实现。
# 归鞍未可攀:以上《临川先生文集》卷一。归鞍:指骑着回城的坐骑。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写作手法
拟人:“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赋予山以人的“劝”的行为和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山对诗人的吸引力,以及诗人内心对留山的纠结与倾向。对比:“临路爱山好,出山愁路难”,将在山间时对山的喜爱和出山后对路途艰难的愁绪进行对比,凸显出山林生活与外界(仕途等)的差异,表达诗人对仕途艰难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自予营北渚,数至两山间”:开篇点明缘由,“数至”强调诗人多次前往两山间,侧面体现出山间对诗人的吸引力,为后文情感抒发做铺垫。“临路爱山好,出山愁路难”:“爱”与“愁”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展现诗人在山间时对山景的喜爱,以及出山后面对外界(仕途)艰难的愁绪,凸显山林与外界的差异。“山花如水净,山鸟与云闲”:“净”“闲”二字炼字精妙,描绘出山花纯净、山鸟与云悠然的状态,营造出清幽闲适的氛围,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对这种宁静自在生活的向往。“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运用拟人手法,将山赋予人的“劝”的行为,形象地写出山对诗人的吸引力,也体现诗人内心在离开与留下之间的纠结。“祗应身后冢,亦是眼中山”:含义深刻,暗示山对诗人的意义深远,即便身后长眠,山也依然在心中,强化诗人对山的眷恋。“且复依山住,归鞍未可攀”: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决定暂且依傍山居住,放下离去的念头,传达出对山间生活的选择和内心的归宿感。
上一篇:宋·沈说《竹色》
下一篇:宋·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