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阡陌动成群":闾里间读书的士人很多,
# 成群:指言其多。,动:指动辄。,阡陌:本为田间小路,此指民间或田亩之中。,布衣: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卓荦高才独见君":只有你的才华卓绝不群。
# 君:指王令。,卓荦:指卓绝不群。
"杞梓豫章蟠绝壑":像大树盘根于极深的沟壑之中,
# 蟠绝壑:指盘根于极深的沟壑之中。此句暗用左思《咏史八首·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诗意,比喻贫贱有才之士,如生于深谷中的大树,不易发现其高大。,豫章:指树名,豫即枕木,章即樟木,生长七年之后而有分别。一说豫章即樟木,常用以比喻有用之才。《淮南子·修务》:“豫章之生也,七年而后知,故可以为棺舟。”,杞梓:指杞和梓两种优质木材。用以比喻优秀人才。《国语·楚语》:“其大夫皆卿材也,若杞梓皮革焉。”
"骐驎騕褭跨浮云":又像千里马驰骋天空。
# 跨浮云:指驰骋天空。此句比喻王令有盖世之才。,騕褭:指神马名,“日行万里”(司马相如《上林赋》郭璞注)。,骐驎:指良马名,“每一日走千里”(《商君书·画策》)
"行藏已许终身共":我们已相期出处与共,
# 行藏:指出处或行止。《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吾与尔是有夫。’”意谓出仕则行其所学之道,否则退隐藏道以待时机。此句言二人已约定终身共行止。
"生死那知半路分":哪知生死之交却半路分手。
# 路:张本作“道”。
"便恐世间无妙质":我真担心这世间再没有如郢人那样的绝佳搭档,
# 妙质:指特别美好的姿质,这里喻指才德美好、相契无间的知已。
"鼻端从此罢挥斤":从此以后,我就如同那位失去郢人的匠石,再也无法挥动斧头(施展技艺)了。
# 鼻端从此罢挥斤:《庄子·徐无鬼》载: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用匠石斫垩的故事,说明自己的朋友惠施死后,没有可言谈的对手了。质,承受刀斧的垫木,《庄子》中引申为搭挡,配合的对手。斤,斧。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悼亡诗。全诗以“思”字贯穿,表达了作者对故友王令的深切悼念,同时抒发了对其卓越才华未得施展的惋惜,以及对人生知己难遇的怅恨。诗中既有对王令才德的推崇,也有对其英年早逝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比喻:颔联“杞梓豫章蟠绝壑,骐驎騕褭跨浮云。”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手法来盛赞王令的卓越才能。将王令比作杞、梓、豫、章这些珍稀而美好的木材,它们在绝壑中顽强生长,寓意着王令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茁壮成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同时,又将王令比作骐驎、騕褭这样的良马,它们跨过浮云,象征着王令的才能如同天马行空,超越凡俗,自由不羁,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王令的非凡气质和卓越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用典:尾联“便恐世间无妙质,鼻端从此罢挥斤。”用典:在尾联中,“便恐世间无妙质,鼻端从此罢挥斤”巧妙地化用了《庄子·徐无鬼》中匠石斫垩的典故。庄子原本通过这一典故来表达自己在朋友惠施去世后失去言谈对手的孤独。而这首诗则别出心裁地借用此典,意在表明随着王令的离去,作者如同匠石失去了郢人一般,陷入孤掌难鸣的境地,再难寻觅到如此心意相通的知己。
3. 分段赏析
首联即凸显于众多读书人之中,作者独具慧眼,识得王令的卓越才能。王令深得王安石的赏识,其文学才华经王安石之揄扬而声名远播。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对王令的才能大加赞赏,他如同杞、梓、豫、章这些瑰丽的木材,生长于绝壑之中;又如骐驎、騕褭这样的良马,腾空而起,跨越浮云。颈联则流露出对王令英年早逝的惋惜,原本约定携手共进,未曾想半途生死相隔,令作者痛心疾首,满怀遗憾。尾联化用《庄子·徐无鬼》中匠石斫垩的典故,庄子以此表达惠施去世后失去言谈对手的孤独,而此诗则借以表明作者失去王令这位挚友,犹如匠石失去郢人,孤掌难鸣,再难觅得如此心灵相通的知己。一个终身布衣的青年人,能够得到王安石如此深厚的青睐,足见王安石交友超越势力名位,以道义为重。全诗对仗精妙,笔力遒劲,情感深邃,虽似议论,实乃抒怀,充分展现了宋诗的独特风貌。
4. 作品点评
全诗对仗很是工整,并且笔力十分峭劲,余味通透十足,虽然看似是发表议论,实则抒发自己的情怀,更是彰显了宋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