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搦宫腰纤细":刚好握满手的纤细的腰肢,
# 宫腰:古代女子以腰肢纤细为美,此风尚大概起源于楚国。楚王好细腰,宫中妃嫔千方百计使自己腰细,以之邀宠。后称女子之腰为宫腰。,满搦:一把可以握持。
"年纪方当笄岁":刚好成年了岁数。
# 笄岁:笄年,指女子盘发插笄的年龄。古代女子到了一定年龄须插笄,以示成年。,方:才,刚刚。
"刚被风流沾惹":不解风流之事的她刚刚出嫁,
# 风流沾惹:是说这个刚成年的少女尚不解风流之事,是风流之事沾惹了她,而不是她去沾惹风流。风流,指男女相恋。
"与合垂杨双髻":把头上的双丫髻挽成云髻。
# 垂杨双髻:古代女子未成年时的发型,成年后,改梳云髻。
"初学严妆":第一次学着打扮严肃之妆,
# 严妆:严肃之妆,与少女天真之妆相对应。,初学:第一次学。
"如描似削身材":像用画笔画出的、雕塑家雕塑出的美好的身材,
# 如描似削身材:身材像画出来的那样苗条,驹部像削出来的那样美丽。按: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女子以削肩(即溜肩)为美。
"怯雨羞云情意":(想到男女相恋和云雨之事)脸上表现出一种既怕且羞的情意来。
# 怯雨羞云:羞怯于男女之情。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载,楚襄王游高唐,梦与神女欢嫌。别时不山神女对他说:“妾巨为行云,葬为行雨”。后便以“云雨”代指男女欢合。
"举措多娇媚":每一举手投足都非常妩媚可爱。
# 娇媚:妩媚可爱。,举措:举止。
"争奈心性":可惜心里,
# 心性:性情,性格。,争奈:怎奈。
"未会先怜佳婿":还没有学会主动抢先向丈夫示爱。
# 未会先怜佳婿:未会,还没有学会。先怜佳婿,主动抢先向丈夫示爱。婿:此指丈夫。
"长是夜深":常常是夜已经深了,
# 长是:经常是。
"不肯便入鸳被":还不肯入鸳鸯被睡觉。
# 鸳被:表层绣有鸳鸯图案的被子。刘希夷《晚春》诗:“寒尽鸳鸯被,春生玳瑁床。”,便:顺利,指没有困难或阻碍。
"与解罗裳":丈夫给他脱衣服,
# 罗裳:女子所穿的衣服。此句是说此少女不主动向丈夫示爱,而丈夫却按捺不住,主动去为此少女脱衣服。
"盈盈背立银缸":羞怯的背对着银灯,
# 银缸:银白色的烛台,指灯盏。,盈盈:羞怯的样子。
"却道你但先睡":对丈夫说:别帮我脱衣了,我先不睡,你先去睡吧。
# 却道:却说。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词。这首词刻画了一位十五六岁的少女,恰值及笄之年便被匆促嫁出。上片宛如一幅灵动的少女画卷,将她婚前那娇艳欲滴的容颜与天真烂漫的心性徐徐展开,美艳之姿与纯真之态相互交织,尽显青春的蓬勃与美好。下片则聚焦于她婚后面对新生活的模样,那羞怯的神情、笨拙的举动,将一个不解风流韵事、难以适应新婚生活的少女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她的懵懂与无措。
2. 写作手法
用典:“怯雨羞云情意”化用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中楚襄王与巫山神女的典故。神女自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以“云雨”代指男女欢合,柳永将“云雨”意象拆解为“怯雨羞云”,用以刻画少女初涉婚姻时对男女情事的懵懂与羞怯。上片“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中,少女虽身姿曼妙,却因不谙世事而对亲密关系产生畏惧,既想展现妩媚又心怀忐忑的矛盾心理跃然纸上。
3. 分段赏析
上片宛如一幅细腻入微的工笔仕女图,将及笄少女的娇羞怯懦之态刻画得活灵活现。首句聚焦其身姿,以“腰如束素”之笔触,勾勒出少女纤细腰肢,尽显苗条之态;次句点明年龄,“方当笄岁”,正值豆蔻年华,青春洋溢。“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此二句巧妙描绘少女性意识初萌,将头上双髻挽合,完成从姑娘到新妇的华丽转身,俗称“上头”,寓意着人生新阶段的开启。“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新妇初学端庄妆束,弱柳扶风之姿更添几分妩媚,然面对云雨之事,尚显羞涩怯懦,一举一动皆显娇媚可人,尽显新婚之态。下片则聚焦于少女婚后生活的种种不适应。“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少女初为人妇,仍保留着姑娘时的任性,尚未学会疼爱夫君。随着情节推进,其心理活动愈发丰富复杂,跃然纸上,羞怯中透露出新婚的甜蜜与喜悦,宛如一幅生动的风俗画卷。下片着重刻画少女几个动作,将其形象塑造得立体饱满:对丈夫不懂温存之法,夜深仍不肯宽衣就寝,背灯而立更显孤寂无措,甚至执意令丈夫先睡,全然一副天真烂漫、不谙世事的模样。结尾三句尤为精妙,将丈夫的哭笑不得、无可奈何展现得淋漓尽致,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令人忍俊不禁。
4. 作品点评
此词核心主旨凝练于“娇羞”二字,词人匠心独运,于不同场景变换视角,全方位、多层次地细腻描摹词中女性这一微妙心理,将其刻画得入木三分。全词弥漫着旖旎香艳的气息,却毫无低俗之态,在香艳之中自有一番高雅格调。尽管主题未脱传统窠臼,但词人对女性心性的敏锐洞察力与卓越的描写笔力,宛如神来之笔,恰到好处地弥补了这一不足,使整首词在传统题材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上一篇:宋·陈普《劝学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