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è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2
zhī
shì
mèng
suǒ
qiú
suǒ
qiú
xīn
kōng
huán
mèng
zhōng
suí
mèng
jìng
chéng
jiù
shā
mèng
gōng

译文

人生就像一场梦,不能有太多欲求,如此,心情才会平静,无论梦中处在任何环境中,都要坦然地接受和面对。只要顺其自然、无欲无求,就能感知世间的真理,成就无量功德。

逐句剖析

"知世如梦无所求":人生就像一场梦,不能有太多欲求,

"无所求心普空寂":如此,心情才会平静,无论梦中处在任何环境中,都要坦然地接受和面对。

"还似梦中随梦境":只要顺其自然、无欲无求,

"成就河沙梦功德":就能感知世间的真理,成就无量功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梦》为宋代王安石所作。诗中以独特视角,将人生比作梦,蕴含对佛教禅宗思想的感悟。运用比喻的手法,传达出无所求则心空寂,顺应现实、无欲无求便能成就功德的观点。全诗短小精悍却富有哲理,展现了王安石对人生境界和精神追求的思索,体现其诗歌在哲理表达上的深度与独特性,为读者理解人生与心灵修行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梦》由北宋王安石创作。当时佛学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儒、释、道三家主流文化之一,深刻影响着文化的各个层面。王安石一生宦海浮沉,晚年心态转变,常参禅悟道。一日午睡醒来,梦中情境仍历历在目,待清醒后梦中景物消失,由此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遂写下此诗,用以阐述自己的佛学研究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诗中以“梦”为喻,阐述人生应如梦境般无所求,使内心空寂,顺应境遇,从而修成诸多功德,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修行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比喻:将人生比作梦,如“知世如梦无所求”,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对人生的看法,即人生应如梦境般不必有过多欲求,使抽象的哲理变得具体可感。象征:“梦”不仅指现实中的梦境,更象征着一种虚幻、无常的人生状态,而“梦功德”象征着在这种看似虚幻的人生中依然可以追求和达成的精神成就,深化了诗歌的哲理内涵。

3. 分段赏析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知世如梦”点明诗人对世界的认知,将世界比作梦,体现万物虚幻短暂。“无所求”强化心境,传达出应摒弃功利、琐碎追求,从而让内心达到空寂宁静的状态,简洁有力地展现诗人超脱的思想。“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还似梦中随梦境”进一步强调人生如在梦中随境而动,加深虚幻之感。“成就河沙梦功德”则在虚幻背景下,暗示修行者于梦幻世界中通过修行可获功德,表达诗人对超越现实、追求内心自由宁静的向往,引发读者对生命和真实虚幻关系的思考。

4. 作品点评

《梦》是王安石的诗作,以“梦”喻世,充满禅意哲思。诗中语言朴素凝练,却蕴含深邃哲理,将人生比作梦境,指出世间虚幻短暂,倡导人们摒弃世俗贪念,追求内心空寂平静与超脱。在文学史上,该诗展现了王安石除政治、文学成就外,在哲学思考层面的深度,为研究其思想提供重要文本。其以独特视角探讨生命与虚实关系,启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晁端礼《上林春》

下一篇:宋·徐集孙《闲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