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暗荷枯一夜霜":一夜霜冻过后,菊花凋残,荷叶枯萎。
# 一夜霜:橘经霜之后,颜色开始变黄而味道也更美。白居易《拣贡橘书情》:“琼浆气味得霜成。”
"新苞绿叶照林光":经霜变黄的橘子和绿叶相映衬,光亮照眼。
# 新苞绿叶照林光:沈约《园橘》诗:“绿叶迎霜滋,朱苞待霜润。”新苞:指新橘,橘经霜变黄,又有外皮包裹,如新生的黄色花苞。
"竹篱茅舍出青黄":竹篱茅舍掩映在青黄相间的橘林之间。
# 青黄:指橘子,橘子成熟时,果皮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屈原《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香雾噀人惊半破":破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
# 半破:指刚刚剥开橘皮。,噀:(xùn),喷。,香雾:宋韩彦直《橘录》卷上《真柑》:“真柑在品类中最贵可珍······始霜之旦,园丁采以献,风味照座,擘之则香雾噀人。”
"清泉流齿怯初尝":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
# 清泉:喻橘汁。
"吴姬三日手犹香":吴地女子的手剥橘后三日还有香味。
# 吴姬:吴地美女。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咏橘词。词的上片借写菊与荷经受不住寒霜的摧残,写出橘树耐寒的品性和它在屋前屋后生长的繁盛景况;下片写出品尝新橘的情状和橘果的清香,一个“惊”字,一个“怯”字,用得十分巧妙精当,颇能传出品尝者的神态,最后“吴姬三日手犹香”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其香气持久。词人借咏橘之题材以抒发自己清新高洁之性情。此词巧言物状,体物细微,属“纯用赋体,描写确尚”的咏物佳作,颇耐玩味。
2. 写作手法
反衬:“菊暗荷枯一夜霜”以菊花凋零、荷叶枯萎的萧瑟景象,反衬橘树在霜后仍葆“新苞绿叶照林光”的生机,突出橘树耐寒的品性。比喻:“清泉流齿怯初尝”把橘汁比作清泉,生动形象地写出橘汁的清澈、甘冽,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品尝橘子时的美妙口感。通感:“香雾噀人惊半破”将橘子破开时散发的香气比作“香雾”,以嗅觉写视觉,赋予香气动态感;“清泉流齿怯初尝”以“清泉”比喻橘汁的清冽,触觉与味觉交织,形成通感。夸张:“吴姬三日手犹香”以夸张手法,借触觉残留的香气延续橘香之持久,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全词借咏橘寄托诗人高洁性情,以“竹篱茅舍”的质朴环境暗合苏轼淡泊心境,物我相融。情景交融:下片由品橘之趣延伸至生活意趣,苏轼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以及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情感,融入到对橘子及周围环境的描写之中,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侧面描写:全词首尾均未直接写橘,却通过环境烘托(“菊暗荷枯”显严寒)与人物侧写(“吴姬手犹香”)间接表现橘的耐寒特质与香气浓郁,含蓄隽永。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菊暗荷枯一夜霜”开篇,巧妙地营造出环境氛围。对于咏物词,尤其是咏叹小物件的词,常常因题材受限而难以铺陈拓展,一般词人处理起来容易陷入枯涩窘迫之境。但苏东坡才思卓越,先在主题相关的背景处着笔,为后文的抒发预留了充足空间。“菊暗荷枯”四字,其实是对他《赠刘景文》诗中“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凝练概括。经历了“一夜霜”后,橘子开始变黄,味道也愈发甜美。苏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自然地描绘出橘子的形态,再以“照林光”进一步勾勒,将橘子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竹篱茅舍出青黄”一句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出”字。竹篱环绕、茅舍坐落,被青黄相间的橘林所环绕映衬,从中可以看出橘树生长得极为繁茂,周边人家的环境也十分优美,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致,正应在此时。上片的这三句,全然采用赋的手法,未掺杂丝毫抒情成分,然而词人对橘子的喜爱之情却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下片则着重描写品尝橘子的情景。当剥开橘皮时,芳香的油腺如同雾气般喷溅而出;初次品尝新鲜的橘子,汁水在齿舌间好似清泉般流淌。“香雾”“清泉”这样的比喻,想来是苏东坡颇为满意的,他在《食柑》诗中也有“清泉簌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的表述。在这首词中,“惊”“怯”二字,生动地描绘出女子品尝橘子时的娇柔姿态。“惊”,是因为被橘皮迸裂时飞溅的香雾所触动;“怯”,则是畏惧橘汁的凉冷以及微微的酸味。最后一句点明“吴姬”,实际上也指出了新橘的产地。吴地盛产橘子,其中又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的最为著名,洞庭橘在唐宋时期还是进贡的物品。词中说“三日手犹香”,明显是有意夸张。以此作为结尾,韵味悠长,自有一番如“三日绕梁”般的美妙余韵。
4. 作品点评
《浣溪沙·咏橘》一词巧用烘托,借菊荷衰败衬橘之生机,又综合视觉、嗅觉、味觉描写,生动展现橘之色泽、香气与滋味,还以“吴姬三日手犹香”侧面强化橘香,手法精妙。这首咏橘词,可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巧言切状,体物细微,虽然没有什么高深的寓意,亦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咏物词。
# 词人咏物,往往希望能在咏物中有所寄托。但也有一些咏物之作。“纯用赋体”,是对所咏之物作出精确的描绘与刻画,求其逼真。以达到曲尽物之体态,写出物之神韵的目的,这首咏橘词便是此类作品。全词虽然没有什么高深的寓意,但描绘细致,可谓形神兼备,亦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咏物词。
现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靖华
上一篇:宋·贺铸《行路难·缚虎手》
下一篇:宋·佚名《鱼游春水·秦楼东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