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霜蟾照夜云天":夜霜满地,明月悬天,
# 霜蟾:月亮。
"朦胧影、":月影朦胧、
"画勾阑":栏杆影子纵横如画。
# 勾阑:又叫勾栏、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人情纵似长情月":人情纵然如月一样长久,
"算一年年":算算一年又一年,
"又能得、":又能有几次、
"几番圆":月圆情也圆。
"欲寄西江题叶字":想写点书信随风寄西江,
"流不到、":可惜流不到
"五亭前":那故人所在的五亭前。
"东池始有荷新绿":东池里荷叶刚刚泛新绿,
# 东池:是半环人工湖。
"尚小如钱":小如铜钱。
"问何日藕、":问问几时才能结藕,
"几时莲":何时才能开花。
北宋词人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乡间。张先的词,风格清婉,语言工巧,与柳永齐名。其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大多感情真挚,表现手法细腻新颖。他善写物影,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因词中喜用“影”字,而得“张三影”美名。代表作品有《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一丛花令·伤春怀远几时穷》《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等。有诗文辑本《安陆集》1卷、词集《张子野词》2卷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怀人词。全词以望月为背景,通过描绘月影朦胧、荷塘新绿等意象,抒发了对人间聚散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团圆的殷切期盼。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通过清冷月色与朦胧栏杆的描绘,营造孤寂氛围,暗示词人独守空闺的怅惘。用典:“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化用唐代“红叶题诗”典故,唐朝年间,后宫的宫女人数众多,而身处行宫的大多数宫女,却只能一生遂向空房宿。相传彼时无数的上阳宫女题诗红叶,抛于宫中流水寄怀幽情。后世多用“红叶题诗”来比喻男女之间奇特的姻缘。此处反其意而用,写书信无法传递,暗含音讯难通的绝望。双关:“问何日藕、几时莲”。“藕”与“偶”谐音,“莲”与“怜”谐音,暗含爱恋之意,呼应上文的思念主题,使植物意象兼具表层时序与深层情感的双重意蕴。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景起笔,月影朦胧,如诗如画。“惜霜蟾照夜云天”此句以“惜霜”代指清冷明月,通过“惜”字奠定全词怅惘基调。“霜”字既写月色寒凉,又暗含时光凝滞之感;“夜云天”的朦胧意象与“照”字的动态形成对照,仿佛月光在云层间挣扎,隐喻思念的阻隔与无力。全句以月夜之景起兴,为全词注入清冷孤寂的意境。“朦胧影、画勾阑”“朦胧影”呼应前句月色,却将视角转向人间,雕花栏杆在月色中投下斑驳暗影。“画”字既写实景雕琢之美,又暗含人生如画的虚幻感。此句以景物虚实相生之法,在冷寂夜色中勾勒出庭院深锁的幽闭空间,暗示主人公的孤独处境。“人情纵是长情月,算一年年”将“人情”与“长情月”并置对比,用“纵是”转折凸显无奈,纵使人有痴情如月,却难敌岁月无情。“算”字如口语般直白,却在“一年年”的叠用中强化时间流逝的焦灼感。“又能得、几番圆”以反诘句式陡转,以月圆反衬人别,凸显对聚少离多的锥心之痛。下片由情及景,欲寄心事而不得,伤感之余又充满了愁思。“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反向化用“红叶题诗”典故。西江与五亭的空间阻隔,。“流不到”三字如平地惊雷,在传统才子佳人的浪漫想象中注入现实苦涩。“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视角从追忆转向当下,“始有”暗示季节轮回,小荷才新绿,要到结藕开花,尚待时日,也许那就是相见之期。“问何日藕、几时莲”。结句以谐音双关收束全篇。“藕”“莲”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藕”谐“偶”,“莲”谐“怜”,从而委婉含蓄地表达爱情的主题及对爱人的思念。
4. 作品点评
杨慎在《词品》中评价张先《系裙腰》“词秾薄而意优柔,亦柳永之流也”。这首词作以东池荷景起兴,词人观察到荷叶初展如铜钱般小巧青翠,由此联想到荷花生长的自然规律——从初生到结藕开花需要时间沉淀。这种对植物生长周期的观察,自然引申出对情感关系的体悟:与心上人的相聚虽尚需时日,正如莲藕需经历生长过程方能绽放花朵,但终将在时光流转中迎来圆满。词中“藕”“莲”意象具有双重象征意蕴:莲藕中空有丝的特性暗合“藕断丝连”的情感牵绊,而“莲”与“怜”的谐音双关,则延续了古典诗词以莲喻情的传统范式,含蓄传达出对爱情的殷切期许。
上一篇:宋·谢翱《铁如意》
下一篇:宋·陆游《忆秦娥·玉花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