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州少年厌原野":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
# 厌:同餍,饱。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一作满,一作歇,一作爱。,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狐裘蒙茸猎城下":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
# 城下:郊野。,蒙茸:裘毛纷乱的样子。“茸”通“戎”。,狐裘: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狐:一作皮。
"虏酒千钟不醉人":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
# 千钟:极言其多。钟:酒器,一作杯。,虏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虏:一作鲁。
"胡儿十岁能骑马":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10岁就能骑马奔跑。
# 胡儿: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契丹少年。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营州少年厌恶平淡的原野生活,穿着蒙茸狐裘在城下打猎,他们酒量惊人,千钟虏酒都不醉,而且胡儿十岁就能熟练骑马,体现了边塞少年豪放勇敢的生活状态。
2. 写作手法
白描:“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营州少年在城下打猎的场景,展现其外在形象与行为,未加过多修饰,使画面自然生动。夸张:“虏酒千钟不醉人”,“千钟”极言酒的数量之多,夸张地表现出营州少年酒量之大,突出他们豪放的性格特点。直抒胸臆: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对营州少年的赞美之情。诗中描述的营州少年的生活场景和行为举止,如饮酒千钟不醉、十岁能骑马等,无不透露出诗人对他们豪放性情、勇敢崇武精神的欣赏。
3. 分段赏析
《营州歌》出自唐代诗人高适之手,以独特视角展现边塞风情,在众多边塞诗中独树一帜。诗的开篇“营州少年厌原野”,“营州少年”点明描写对象,一个“厌”字,并非厌恶,而是因长久生活于此,对原野的熟悉与习以为常,生动地刻画出少年与原野紧密相连的生活状态。次句“狐裘蒙茸猎城下”,诗人着眼于少年的穿着与行为。身着“狐裘蒙茸”,暗示他们惯于骑射,迥异于中原人士。“猎城下”更是表明,即便在城镇附近,少年们也热衷于射猎,侧面烘托出当地浓郁的尚武风气。末尾“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从“酒”与“马”两个关键元素,进一步展现尚武之风。酒,是豪爽的象征,“千钟不醉人”凸显出边塞少年的豪迈气概;马,是骑射的必备,“十岁能骑马”强调其自幼练就的高超骑术。这种夸张的描写,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边塞生活的独特之处,也揭示了边塞居民自幼养成的豪迈之气,远超一般习武之人。通过“原野”“狐裘”“虏酒”“骑马”“打猎”等富有特征的形象,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独具特色的古代东北边地生活画卷,热情洋溢地赞颂了营州少年浑脱可爱的形象。在唐人边塞诗中,如此热情赞美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作品并不多见,也正是这首绝句的珍贵所在。
4. 作品点评
高适的《营州歌》别具一格。其构思即兴,情之所至便直抒胸臆,表现上白描勾勒,笔触粗放。诗人似瞬间被营州城下少年的打猎场景吸引,随即出口成章,对少年生龙活虎的行为与性格予以赞扬,一气呵成。诗中细节写实又不乏夸张,精准抓取生活本质与特征,将少年典型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满溢生活与边塞气息。历来边塞诗多涉征戍愁苦、荒寒之景,此诗却独树一帜,以欣赏视角聚焦草原风光及各族生活,借原野、狐裘、虏酒等元素,绘就充满生机的东北边地画卷,热情赞颂营州少年的可爱形象。这般热情赞美各族生活习尚的作品,在唐人边塞诗里极为少见,故而《营州歌》尤为可贵。
# 盛唐侧韵之可法者。
元杨士弘《批点唐音》
# 古调。
明邢防《唐风定》
# “虏酒”、“胡儿”,倒装作对,益见奇绝。
明唐汝询《唐诗解》
# 王翰《凉州词》、王维《少年行》、高适《营州歌》……皆乐府也。音响自是唐人,与五言绝稍异。
明胡应麟《诗薮》
# 刘云:高古。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高达夫《营州歌》……写塞外情状。诗用仄韵,音节亦殊抗健。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上一篇:唐·韦应物《送杨氏女》
下一篇:唐·卢象《竹里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