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记鸣琴子贱堂":常常记着宓子贱弹琴治理单父的故事。
# 鸣琴子贱堂:即“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的典故(见《吕氏春秋·论部》卷二十一〈开春论·察贤〉)。子贱:即孔子的学生宓不齐(字子贱)。
"朱颜绿发映垂杨":过往红润颜容和乌黑头发映照着垂柳。
# 绿发:“绿”指乌黑,“绿发”即乌黑的头发。,朱颜:红润美好的颜容,借指青春年少。
"如今秋鬓数茎霜":如今已有数根鬓发白得就像霜雪一般。
# 秋鬓:苍白的鬓发。
"聚散交游如梦寐":结交朋友的离离合合就如同身在梦中,
# 梦寐:睡梦。,交游:交际、结交朋友。,聚散:相聚和分离。
"升沉闲事莫思量":仕途得失进退这等闲事就别去想它了。
# 升沉:即“升降”,旧时指仕途得失进退。
"仲卿终不避桐乡":朱仲卿终也没离开人民爱戴他的桐乡。
# 仲卿终不避桐乡:“仲卿”即西汉中叶时人朱邑(字仲卿,官至大司农),“避”指离开,“仲卿终不避桐乡”即“朱邑归葬桐乡”的典故(见《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第五十九,另附相关原文节录如下)(相关原文节录: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初,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怀词,表达了苏轼对故友陈海州宦海浮沉的深切感慨、对其勤政恤民风骨的褒扬,以及超脱于个人仕途得失的豁达襟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朱颜绿发映垂杨”追忆青春盛景,“秋鬓数茎霜”直面现实衰老,今昔对比中凸显人生易老的怅惘。比喻:“聚散交游如梦寐”以“梦”喻人生离合的虚幻短暂,凸显世事无常的哲思。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追忆往昔,“长记鸣琴子贱堂”化用宓子贱“鸣琴而治”的典故,以古喻今,既赞颂友人陈氏的德政风范,又暗含对理想治世的追慕。“长记”二字统领全句,凸显词人对往事的深刻记忆,同时奠定全词怀旧基调。“朱颜绿发映垂杨”以“朱颜绿发”与“垂杨”并置,勾勒出友人昔年意气风发的形象,画面鲜活明丽。而“如今秋鬓数茎霜”笔锋陡转,借“秋鬓”与“霜”的意象,暗写友人仕途奔波、年华老去的现实。今昔外貌的强烈反差,既暗含对友人宦海沉浮的感慨,也折射出世事沧桑的普遍怅惘。词的下片感怀当下,“聚散交游如梦寐”以“梦”为喻,将人生离合虚化,凸显世事无常的幻灭感;“升沉闲事莫思量”则以劝慰之语,表达对功名起伏的淡泊态度。两句对仗工稳,情感递进,从对离散的感伤转向对仕途的超脱,展现苏轼“寄至味于淡泊”的哲理思考。“仲卿终不避桐乡”借汉代朱邑归葬桐乡的典故,既赞颂陈氏勤政爱民之德,又以“终不避”暗含对其坚守初心的勉励。此句呼应开篇“鸣琴子贱堂”,以历史典范勾连古今,既是对友人的期许,亦隐含词人自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自勉。
下一篇:宋·王安石《宜春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