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怯重云不肯啼":重叠的彤云低压着,连大雁也吓得不肯啼叫了,
# 重云:重重云层。
"画船愁过石塘西":当航船经过石塘西畔时,我心中的愁苦更加浓重。
# 石塘:在苏州的小长桥。
"打头风浪恶禁持":船儿被迎头打来的风浪恶作剧地摆布着。
# 禁持:“禁”通“今”,摆布。,恶:猛,厉害。,打头风浪:迎头风浪。
"春浦渐生迎棹绿":迎着归棹,春天的河岸上已逐渐生出一层嫩绿
# 棹:划船的工具,船桨,也指船。,浦:水滨。
"小梅应长亚门枝":小小的梅树,新枝该长得压着门楣了吧?
# 长亚门:长得靠近门楣。
"一年灯火要人归":一年一度的灯节已经开始了,仿佛在催促我:快点回来啊!
# 要:通“邀”。陶渊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一年灯火:指春节至元宵节的灯笼、焰火之类。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思乡题材的词。描绘了词人在归家过年途中的情景,上片借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的惨淡景象,反衬出内心归家的欢欣;下片以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等热闹景象,突出了归心似箭的心情,表达了多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的眷恋以及即将归家的急切与喜悦。
2. 写作手法
比喻:“雁怯重云不肯啼”将大雁南飞喻为作者归家,以大雁急于回南方温暖的家,来表现词人归心似箭的心情。想象:“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句,词人通过想象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长的情景,表达出对归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期待。对比:上片写景基调惨淡沉重,下片写景基调欢快愉悦,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作者离家越近内心的欢欣愉悦。
3. 分段赏析
上片“雁怯重云不肯啼”,笔触伸向高空。彤云密布的长空之下,大雁悄然无声,奋力穿越厚重云层,朝着温暖的南方飞去。南方对于大雁而言,恰似温馨家园,词人在此以大雁南飞作比,巧妙映射出自身急切归家的情形。“怯”字极为精妙,赋予大雁以人的情绪,生动展现出它在浓重云层下的紧张神态。而大雁因急于归巢,一心南飞,即便心怀畏惧,也沉默不语,此景恰似词人归心似箭的生动写照。紧接着“画船愁过石塘西”,将视角转至自身。句中一个“愁”字,仿佛为画船赋予了灵魂,使其仿若满载清愁缓缓驶过石塘西,笔法精妙。明明是踏上归家之路,词人笔下却尽是惨淡之景,随后“打头风浪恶禁持”,真实描绘出大风无情阻挡归程,浪涛凶猛地拍打着船头的场景。天上重云遮蔽,阻碍大雁前行;人间风浪汹涌,阻挡词人脚步,对于急切思家的词人而言,忧愁愈发深重。下片的“春浦渐生迎棹绿”依旧着眼于水面,然而意境却陡然一变,焕发出全新生机。“浦”指水滨,河水渐渐泛起绿意,春意悄然萌生,轻柔地拍打着船桨。虽说“渐生”,但“春”字置于句首,瞬间营造出春波荡漾、春意盎然的氛围。上片还是狂风恶浪,此刻已转变为春波迎桨,画面变化之大,足见词人笔力非凡。笔锋转换自然流畅,毫无生硬之感,前后对照,尽显笔意灵动、意境超脱。当时正值腊月,词人眼中的河水却满是春色,由此可见其内心已然暖意融融。“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句,进一步展开想象。长久漂泊在外的词人,此刻不禁揣想家中门前的小梅,想必新枝已生长,差不多与门齐高了。这一画面温馨雅致,蕴含着无尽温柔。此句似有深意,隐隐暗示着家中儿女的成长。常年在外漂泊的人,每次归家,猛然看到儿女长高许多,心中的欣喜与慰藉不言而喻,“小梅应长亚门枝”正是这种生活体验的生动呈现。收尾“一年灯火要人归”,将浓烈情感化为质朴语言。除夕守岁的灯火,一年一度准时亮起,仿佛在催促着人们赶快回家,热热闹闹共度佳节。这一笔既写出家人盼望词人归来的急切心情,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词人归心似箭的状态,是全词情感发展的必然归宿,于平淡言语中饱含深情。
4. 作品点评
该词在艺术表现上极具特色,其显著之处在于借哀景以衬欢情,凭淡笔来绘浓意。词的上片,勾勒出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涛击船等一系列惨淡之景,这些景象看似与归家的欢快氛围相悖,实则巧妙地反衬出词人内心深处对归家的热切期盼与欢喜之情。下片画风一转,呈现出春浦泛绿、小梅抽枝、灯火盼归等充满生机与温情的热闹画面,通过这些场景,将词人归心似箭的急切心境彰显无遗。
# “春浦”旬,客中之景,谓可以归矣。“小梅”句,家中之景,谓待人归去。
现代中国现代词人沈祖菜《宋词赏析》
# 此词是归舟过吴松作。
近代近代词学开拓者夏承焘、吴无闻《姜白石词校注》
# 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以哀景写欢乐,以淡笔写浓情。
现代北京大学教授林力《宋词鉴赏大典》
# 这首小词写来极有波澜起伏之致。
不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晓亮《中华国学文库》
上一篇:宋·王安石《伯牙》
下一篇:宋·苏轼《醉落魄·席上呈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