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qiān
zǎi
zhū
xián
bēi
tán
jué
guǐ
shén
rén
shě
guī
huáng
rǎng
liú
shuǐ
gāo
shān
xīn
zhī

译文

千年流传的朱弦没有这种悲哀,想弹孤绝之曲连鬼神都凝住了。故人舍我而去归于黄土,你我之间一曲高山流水,现在也就只有我自己心里是最清楚的啊。

逐句剖析

"千载朱弦无此悲":千年流传的朱弦没有这种悲哀,

# 朱弦:亦称朱丝。唐李善注“朱丝,朱弦也。”以朱丝为琴弦,直而无曲,后因借“朱丝(弦)直”比喻为人正直不阿。,千:原作十,据张本改。

"欲弹孤绝鬼神疑":想弹孤绝之曲连鬼神都凝住了。

# 鬼神疑:据《苟子》一书载,俞伯牙操琴时的音色之妙,连低头进食的马匹都停止饮刍而侧耳静听。这里形容伯牙鼓琴的技艺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故人舍我闭黄壤":故人舍我而去归于黄土,你我之间一曲高山流水,

# 黄壤:即黄土。,闭:张本作归。,故人:指知音钟子期。即归黄泉而去。

"流水高山心自知":现在也就只有我自己心里是最清楚的啊。

# 流水高山:指俞伯牙当年对钟子期弹奏的《高山流水》琴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伯牙》是北宋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中化用伯牙子期知音典故,描述了友人离世后,伯牙破琴绝弦的悲痛。诗人借这一典故,以借景抒情和用典的手法,表达了对真挚友情的珍视以及友人逝去的哀伤。前两句营造出深沉悲戚的氛围,后两句点明友人已去,唯有自己对这份情谊心知肚明。全诗情感真挚,借古意抒今情,展现出友情的珍贵与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伯牙》乃北宋杰出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之作,他被列宁赞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北宋中期,国家内忧外患,百姓困苦。他为扭转局势,推行涵盖经济、军事、教育等多领域的变法,如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冲击传统秩序与既得利益。保守派官僚、贵族及大商人联合抵制。神宗皇帝在重压下对变法态度动摇,变法派内部也因权力分配、政策执行等问题产生分歧并分裂,他陷入孤立。变法失败后,他内心愤懑无奈,以俞伯牙自比,将推行新法时遭受的怀疑攻击,比作伯牙弹奏孤绝曲调令鬼神疑惑,把变法派分裂视为“故人弃我”。他一心为国为民却难获理解,独自承受孤独悲怆,内心悲愤到极点,在此心境下创作《伯牙》,抒发复杂深沉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悼亡诗。以伯牙子期的故事为依托,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体现了知音难觅的感慨以及对真挚友情的珍视之情。

2. 分段赏析

第一句,“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开篇以“千载”强调时间之久,突出伯牙失去知音的悲戚罕见。“悲”字奠定全诗哀伤基调,一个“无”字尽显这种悲痛的独一无二。“欲弹孤绝鬼神疑”,诗人设想伯牙弹奏孤绝曲调,连鬼神都会疑惑,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其曲调的超凡与内心的孤寂,侧面烘托出知音难觅的怅惘。第二句“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故人舍我”直白地写出友人离世,阴阳两隔,“闭黄壤”三字渲染出一种沉重、悲凉的氛围。而“流水高山心自知”,既化用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典故,又表明诗人自己如同伯牙,深知知音之情的珍贵,即便无人理解,内心对这份情谊的坚守却始终不变,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无人懂己的孤独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临皋闲题》

下一篇:宋·姜夔《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