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uì
luò
·
·
shàng
chéng
yuá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fēn
xié
zuó
rén
shēng
dào
chù
píng
piāo
ǒu
rán
xiāng
hái
suǒ
duō
bìng
duō
chóu
xìn
cóng
lái
cuò
zūn
qián
xiào
xiū
què
tiān
tóng
shì
shāng
lún
luò
shān
yóu
píng
shēng
yuē
西
wàng
é
méi
cháng
xiàn
guī
fēi

译文

上次的分别还如昨天的情景一般清晰。感叹人生到处漂泊,就像浮萍一样。虽然偶尔会相聚,但终究朋友还是要离散各地。这多愁多病的身体,在等待朋友的消息中愈发消瘦了。这杯离别的酒不要推却了。你我都是辗转外郡之人,漂泊不定。虽辜负了归隐故乡的约定。可我总是西望峨眉山,期盼着归隐的日子。

逐句剖析

"分携如昨":上次的分别还如昨天的情景一般清晰。

# 分携:分别。

"人生到处萍飘泊":感叹人生到处漂泊,就像浮萍一样。

# 萍飘泊:浮萍无根,随波逐流,喻人生漂泊不定。

"偶然相聚还离索":虽然偶尔会相聚,但终究朋友还是要离散各地。

# 离索:离群索居。《札记·檀弓上》:“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索:孤独。

"多病多愁":这多愁多病的身体,

"须信从来错":在等待朋友的消息中愈发消瘦了。

"尊前一笑休辞却":这杯离别的酒不要推却了。

# 尊前一笑休辞却:意即不要推辞饮酒。

"天涯同是伤沦落":你我都是辗转外郡之人,漂泊不定。

# 天涯同是伤沦落:杨元素亦因不满王安石新法外放各地,故有此语,化自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故山犹负平生约":虽辜负了归隐故乡的约定。

# 故山犹负平生约:违背了归乡的素愿。嘉祐五年(1060年)未出仕时,东坡就与老弟苏辙“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见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引》),至此十数年犹未践约,故云。白居易《寄王质夫》:“去处虽不同,同负平生约。”故山,指故乡。平生约,早定下的归乡之愿。

"西望峨嵋":可我总是西望峨眉山,

# 峨嵋:四川名山,代指作者与杨绘的家乡(杨是四川绵竹人)。

"长羡归飞鹤":期盼着归隐的日子。

# 归飞鹤:飞回故里之鹤。《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日:‘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醉落魄·席上呈元素》为北宋文豪苏轼抒怀之作。其上阕抒怀人生际遇,喻己身若水中浮萍,漂泊无定,由此惹来“多病多愁”,恍悟此身自始便陷误区。下片笔锋转作疏朗,以"天涯沦落同杯酒"的知己共情,将"尊前一笑"的豁达风神注入别筵场景,于劝慰友人之语中蕴藏超越困境的生命韧性。全词行文流畅,情感真挚深沉,旷达之中交织着淡淡的哀愁,细腻且曲折地勾勒出了饯别之际的复杂心境,以及长年宦游异乡所积淀的深切思乡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是由苏轼所写,之所以写《醉落魄·席上呈元素》,是因为他经历了与友人杨元素的一系列离合变迁。熙宁四年(1071),苏轼自请离京外任,出仕杭州通判。在他离开京城之际,杨元素(即杨绘)亲自为他设宴送行。时光荏苒,转眼到了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七月,杨元素竟亦谪迁杭州太守,与苏轼重逢西湖烟雨中,昔日送行者反成治下同僚。然而,同年十月,苏轼的职务又发生了变动,他被转任为密州太守,而杨元素则被召回京城任职。在两人即将分别的时刻,他们一同行至京口,并在此地依依惜别。为了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苏轼以《醉落魄》一词为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宦游漂泊为底色、兼具豪放与婉约特质的赠别词。这首词在旷达洒脱的表象之下,潜藏着淡淡的哀愁,细腻而曲折地勾勒出词人饯别之际内心的复杂波澜,以及多年宦游生涯中那份挥之不去的强烈思乡情怀。以行云流水之姿展现酣畅洒脱的笔触,字里行间流淌着意蕴悠远的艺术境界。整首词独具韵味,情感真挚而动人。

2. 写作手法

比喻:“人生到处萍飘泊”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人生比作浮萍,形象地表达了人生漂泊无定的身世感慨。这种比喻手法不仅使词句更加生动形象,也深化了词作的主题,让读者对词人的身世遭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情景交融:苏轼在这首词中巧妙地将自然环境的描写与个人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孤城回望苍烟合”,既描绘了京口孤城在苍茫烟霭中的景象,又暗含了词人回望过去、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词作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呈现出了丰富的画面感。象征:“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中,峨嵋山作为故乡的象征,飞鹤则象征着自由与归隐。词人通过西望峨嵋、羡慕飞鹤,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归隐的渴望。借物抒情:苏轼以“人生到处萍飘泊”一句,借浮萍无根、随波逐流的特点,象征人生的漂泊不定和难以捉摸。这种借物抒情的手法,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对比:词中“偶然相聚还离索”一句,通过“偶然相聚”的短暂与“离索”(离别后的孤寂)的漫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生相聚的难得和离别的常态。

3. 分段赏析

上阙抒怀人生,喻己若浮萍逐水,漂泊生涯致“多病多愁”,伊始便觉命途多舛。词启即述离情,交织往昔记忆:“分携情景,恍如昨日”。此“如昨”二字,源于苏轼离京赴杭之时,杨绘正以御史中丞之职,二人京华一别,记忆犹新。追思昔日离别,旨在加深今朝别绪,自然勾起人生漂泊之叹:“人生旅途,恰似浮萍无定”。随即引出眼前送别一幕:“短暂相聚,终又离散”。杨绘于本年八月始任杭州知州,旋于九月奉诏返京,故曰“偶然相聚”。匆匆相逢,更添离愁别绪。“离索”二字,不仅道尽当前离别之苦,亦与开篇“分携”遥相呼应。继而,词人结合自身经历,抒发更深感慨:“多病多愁,实则仕途不顺之叹”。此中“多病多愁”,实乃仕途坎坷、志向难酬之绪,与王安石政见相左及地方官任上的多年蹉跎,皆为根源。至于“须信从来错”,则是词人借夸张之语,抒发胸中块垒。因杨绘乃志同道合之友,故词人得以敞开心扉,直言不讳。下阙则转为劝勉友人,同为天涯沦落人,不妨一笑置之。换韵处,描绘别宴景象:“杯前一笑莫推辞,天涯沦落共此悲”,词人故作旷达,劝酒友人,并以共同遭遇慰藉彼此。诚然,“天涯”“沦落”之语,非真遭贬谪之灾,实乃仕途漂泊之感,流露厌倦之意。仕途厌倦常与思乡之情交织,篇末三句转至归隐之愿,合乎情理:“故乡之约,至今未践。西望峨嵋,常羡归鹤飞”。自兄弟相约归隐至今,已逾十四载,“犹”“长”二字尽显长久期盼与内心渴慕。词人取“峨嵋”为故乡美景之象征,反用“丁令威化鹤归辽”之典,以“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之景,寄托归隐之志及对故乡的深切眷恋。然而,下阙所述非彼时心境之全貌,亦不可据此断言词人向往隐逸生活。

4. 作品点评

苏轼在词中不仅表达了对离别的哀愁和对故乡的思念,更通过“人生到处萍飘泊”等句,传达了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深刻哲理思考。这种思考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遭遇,而是上升到了对整个人生境遇的反思,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引发共鸣,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和追求。以行云流水之姿展现酣畅洒脱的笔触,字里行间流淌着意蕴悠远的艺术境界。整首词独具韵味,情感真挚而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他乡遇故,客中送客,聚散匆匆,后期难卜。

现代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志烈《苏轼由杭赴密词杂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姜夔《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下一篇:宋·苏轼《南乡子·集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