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今夕月":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
# 夕月:今夜。,可怜:可爱。
"向何处、":你向什么地方走去,
"去悠悠":悠悠慢慢?
# 悠悠:遥远的样子。
"是别有人间":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
# 别有:另有。
"那边才见":那里的人刚刚看见,
"光影东头":月亮在东边升起?
# 光影东头:月亮从东方升起。光影,指月亮。
"是天外空汗漫":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
# 空汗漫:空虚莫测,广大无际。汗漫:广阔无边。,天外:指茫茫宇宙。
"但长风、":只是浩浩长风、
# 但:只,仅。
"浩浩送中秋":是浩浩长风将中秋明月吹远?
# 送中秋:送走了中秋明月。,浩浩:形容广大。
"飞镜无根谁系":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
# 系:拴缚。,飞镜:喻月亮。满月团圆明亮如镜,又运行在天,故古人拟之为“飞镜”。唐李白《把酒问月》:“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嫦娥不嫁谁留":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到人间?
# 嫦娥:一作姮娥,姮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嫦娥。
"谓经海底问无由":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
# 谓经海底问无由:“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两句:意思是据人说月亮运行经过海底,又无法探明其究竟,真让人不可捉摸而发愁。谓:据说。问无由:无处可询问。恍惚:模模糊糊、隐隐约约。
"恍惚使人愁":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
"怕万里长鲸":又怕那长鲸,
# 怕万里长鲸:“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三句:意思是如果月亮果真是从海底经过,就怕海中的鲸鱼横冲直撞,把月中的玉殿琼楼撞坏。长鲸:巨大的鲸鱼。纵横:横冲直撞。玉殿琼楼:代指月亮。神话传说云月亮中有华丽的宫殿名广寒宫。
"纵横触破":在海中横冲直撞,撞坏了,
"玉殿琼楼":华美的月中宫殿。
"虾蟆故堪浴水":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
# 虾蟆故堪浴水:“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两句:意思是蛤蟆本来就会游泳,月经海底对它并无妨害,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沉浮?虾蟆:蛤蟆。传说月中有蟾蜍(蛤蟆)。故:本来。堪:能够。云何:为什么。玉兔:传说中月亮上有白兔在捣药。解沉浮:识枷生,会游泳。
"问云何、":为什么、
"玉兔解沉浮":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
"若道都齐无恙":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
# 无恙:平安无事。恙,疾病,伤害。,都齐:一切,一齐。,若道:如果说。
"云何渐渐如钩":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像钩一样弯?
# 渐渐如钩:圆月慢慢变成弯月。
"中秋饮酒将旦":中秋节喝酒一直喝到快要天亮,
# 将旦:即将天亮。旦,用作动词,天亮。
"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有宾客说,前人咏中秋节的诗词有写等候月亮升现的,而没有写送别月亮离去的,
"因用《天问》体赋":于是,我就用《天问》体写了这首送月词。
# 赋:写作。,天问:楚辞篇名,战国屈原创作的一篇长诗。全篇由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组成,这些问题包括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各个方面,表现出诗人对旧的传统观念的怀疑,以及对科学、文化、宗教、历史的探索精神。《天问》体,即类似此诗,纯以对天发问的形式构思结撰而成篇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模式。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中秋咏月题材的词。介绍了辛弃疾对月亮运行规律的大胆科学猜想,描绘了月宫神话与自然现象的矛盾冲突,体现了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精神。
2. 写作手法
想象:“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先问可爱的月亮降落到什么遥远的地方去了?又问是不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们刚刚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于是突发奇想推测地球另一端或存在另一“人间”,此刻正见证月亮东升。设问:全词通篇以20余问贯穿,打破宋词上下片分界的常规结构。开篇“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直击月相运行之谜,继而追问“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这种连绵诘问既效仿屈原对宇宙本质的探索精神,又开创了词体文学中“天问体”的新范式。
3. 分段赏析
上片对月亮提出一系列的疑问。“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开篇以“可怜”赞月之皎洁,旋即以“向何处”发问,直指月亮西沉后的去向,打破传统咏月词的抒情框架。“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先问可爱的月亮降落到什么遥远的地方去了?又问是不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们刚刚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于是突发奇想推测地球另一端或存在另一“人间”,此刻正见证月亮东升。词人的大胆想象,与今天月亮绕地球转的道理相近,也说明他对客观自然观察细致,才具有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连用四问,将视野拓展至浩瀚宇宙:既质疑天外是否空无一物,又以“长风送月”想象自然之力;既惊叹明月悬空无系,是谁把它系住了?又揣度嫦娥独居到底是谁把她留住了。这些一系列疑问对今天的人来说不算什么,但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当时无法解释,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也说明词人对神话故事产生怀疑。下片紧承上片,继续对有关月亮的传说陈述想法,提出质疑。“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这两句针对民间“月行海底”的传说,词人直言其虚妄难寻,有人认为月亮运行经过海底,却又无从查问,以“恍惚”道出困惑,这种说法让人迷茫困惑忧虑不解。“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以夸张笔法设想月宫经海底的险境:“怕”字领起,是写词人的担忧长鲸撞毁广寒宫,诘问玉兔如何涉水。词人禁不住问,在月亮通过海底的时候,本来就会游水的蛤蟆固然无妨,那玉兔不通水性,又怎么办呢?又以现实逻辑解构传说,凸显理性精神。“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末句反诘,“无恙”是对上边疑问的总结,若月宫安然无恙,圆月何以渐成弯钩?此问直指月相变化的本质,对上边疑问的总结。
4. 作品点评
辛弃疾创作过众多中秋主题词作,其中这首作品尤为独特。词人突破常规,既未渲染离愁别绪,亦未刻画思乡怀人,而是以自己对浩瀚天空的观察展开奇崛想象,效仿屈原《天问》的笔法,将月宫传说融合,并提出一系列疑问,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通篇以疏朗的叩问起兴,词人将浩渺天穹下的永恒迷思凝练为对月长吟。当清辉漫洒银汉,那看似不经意的天问里,实则翻涌着对宇宙玄机的探询、对生命困境的沉吟。这种以问为答的艺术建构,恰似寒潭映月般折射出作者抑郁情怀的审美投射——当广寒宫阙的孤寂能引发人间共情,而家国忧思的炽热反成无人应答的独白,词章便在天地对话的维度中完成主题意蕴的立体呈现。在南宋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这种跨越时空的诘问突破认知桎梏,其精神锋芒犹如暗夜孤星,虽经九百年星霜流转,仍能在哲学层面引发当代共鸣。
# 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
# 题曰“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想入非非,而“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竟彻悟地圆之理,不可谓不聪明。
近代梁启勋《词学》下编“描写物态”条
上一篇:宋·黄庭坚《戏呈孔毅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