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án
huā
màn
·
·
lián
jīn
yuè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2
lián
jīn
yuè
xiàng
chù
yōu
yōu
shì
bié
yǒu
rén
jiān
biān
cái
jiàn
guāng
yǐng
dōng
tóu
shì
tiān
wài
kōng
hàn
màn
dàn
cháng
fēng
hào
hào
sòng
zhōng
qiū
fēi
jìng
gēn
shuí
cháng
é
jià
shuí
liú
wèi
jīng
hǎi
wèn
yóu
huǎng
shǐ
使
rén
chóu
wàn
cháng
jīng
zòng
héng
chù
diàn
殿
qióng
lóu
kān
shuǐ
wèn
yún
jiě
chén
ruò
dào
dōu
yàng
yún
jiàn
jiàn
gōu
zhōng
qiū
yǐn
jiǔ
jiāng
dàn
wèi
qián
rén
shī
yǒu
dài
yuè
sòng
yuè
zhě
yīn
yòng
tiān
wèn

译文

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见,月亮在东边升起?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只是浩浩长风、是浩浩长风将中秋明月吹远?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到人间?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又怕那长鲸,在海中横冲直撞,撞坏了,华美的月中宫殿。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像钩一样弯?中秋节喝酒一直喝到快要天亮,有宾客说,前人咏中秋节的诗词有写等候月亮升现的,而没有写送别月亮离去的,于是,我就用《天问》体写了这首送月词。

逐句剖析

"可怜今夕月":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

# 夕月:今夜。,可怜:可爱。

"向何处、":你向什么地方走去,

"去悠悠":悠悠慢慢?

# 悠悠:遥远的样子。

"是别有人间":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

# 别有:另有。

"那边才见":那里的人刚刚看见,

"光影东头":月亮在东边升起?

# 光影东头:月亮从东方升起。光影,指月亮。

"是天外空汗漫":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

# 空汗漫:空虚莫测,广大无际。汗漫:广阔无边。,天外:指茫茫宇宙。

"但长风、":只是浩浩长风、

# 但:只,仅。

"浩浩送中秋":是浩浩长风将中秋明月吹远?

# 送中秋:送走了中秋明月。,浩浩:形容广大。

"飞镜无根谁系":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

# 系:拴缚。,飞镜:喻月亮。满月团圆明亮如镜,又运行在天,故古人拟之为“飞镜”。唐李白《把酒问月》:“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嫦娥不嫁谁留":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到人间?

# 嫦娥:一作姮娥,姮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嫦娥。

"谓经海底问无由":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

# 谓经海底问无由:“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两句:意思是据人说月亮运行经过海底,又无法探明其究竟,真让人不可捉摸而发愁。谓:据说。问无由:无处可询问。恍惚:模模糊糊、隐隐约约。

"恍惚使人愁":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

"怕万里长鲸":又怕那长鲸,

# 怕万里长鲸:“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三句:意思是如果月亮果真是从海底经过,就怕海中的鲸鱼横冲直撞,把月中的玉殿琼楼撞坏。长鲸:巨大的鲸鱼。纵横:横冲直撞。玉殿琼楼:代指月亮。神话传说云月亮中有华丽的宫殿名广寒宫。

"纵横触破":在海中横冲直撞,撞坏了,

"玉殿琼楼":华美的月中宫殿。

"虾蟆故堪浴水":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

# 虾蟆故堪浴水:“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两句:意思是蛤蟆本来就会游泳,月经海底对它并无妨害,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沉浮?虾蟆:蛤蟆。传说月中有蟾蜍(蛤蟆)。故:本来。堪:能够。云何:为什么。玉兔:传说中月亮上有白兔在捣药。解沉浮:识枷生,会游泳。

"问云何、":为什么、

"玉兔解沉浮":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

"若道都齐无恙":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

# 无恙:平安无事。恙,疾病,伤害。,都齐:一切,一齐。,若道:如果说。

"云何渐渐如钩":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像钩一样弯?

# 渐渐如钩:圆月慢慢变成弯月。

"中秋饮酒将旦":中秋节喝酒一直喝到快要天亮,

# 将旦:即将天亮。旦,用作动词,天亮。

"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有宾客说,前人咏中秋节的诗词有写等候月亮升现的,而没有写送别月亮离去的,

"因用《天问》体赋":于是,我就用《天问》体写了这首送月词。

# 赋:写作。,天问:楚辞篇名,战国屈原创作的一篇长诗。全篇由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组成,这些问题包括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各个方面,表现出诗人对旧的传统观念的怀疑,以及对科学、文化、宗教、历史的探索精神。《天问》体,即类似此诗,纯以对天发问的形式构思结撰而成篇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词作。此词以中秋明月为题材,通篇效仿屈原《天问》体,上片围绕月亮的运行轨迹、盈亏变化等自然现象,提出连串疑问,下片继续对有关月亮的传说陈述想法,融合嫦娥、玉兔、长鲸等神话传说提出质疑,既展现了对宇宙奥秘的大胆探索精神,又暗含对人生无常、世事难解的困惑。全词打破传统词作结构,以散文句式连缀问句,一气呵成,既具浪漫主义色彩,又蕴含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现了辛弃疾独特的艺术构思与深沉的哲思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作于庆元年间辛弃疾罢居瓢泉时期。南宋朝廷虽罢黜其官职,但仍赐予丰厚钱财,使辛弃疾得以维持优渥生活,常与友人交游宴饮。时值中秋之夜,辛弃疾设宴款待宾客,席间众人谈及前人诗词多咏待月而少送月之作,遂以屈原《天问》体例创作此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中秋咏月题材的词。介绍了辛弃疾对月亮运行规律的大胆科学猜想,描绘了月宫神话与自然现象的矛盾冲突,体现了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精神。

2. 写作手法

想象:“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先问可爱的月亮降落到什么遥远的地方去了?又问是不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们刚刚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于是突发奇想推测地球另一端或存在另一“人间”,此刻正见证月亮东升。设问:全词通篇以20余问贯穿,打破宋词上下片分界的常规结构。开篇“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直击月相运行之谜,继而追问“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这种连绵诘问既效仿屈原对宇宙本质的探索精神,又开创了词体文学中“天问体”的新范式。

3. 分段赏析

上片对月亮提出一系列的疑问。“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开篇以“可怜”赞月之皎洁,旋即以“向何处”发问,直指月亮西沉后的去向,打破传统咏月词的抒情框架。“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先问可爱的月亮降落到什么遥远的地方去了?又问是不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们刚刚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于是突发奇想推测地球另一端或存在另一“人间”,此刻正见证月亮东升。词人的大胆想象,与今天月亮绕地球转的道理相近,也说明他对客观自然观察细致,才具有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连用四问,将视野拓展至浩瀚宇宙:既质疑天外是否空无一物,又以“长风送月”想象自然之力;既惊叹明月悬空无系,是谁把它系住了?又揣度嫦娥独居到底是谁把她留住了。这些一系列疑问对今天的人来说不算什么,但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当时无法解释,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也说明词人对神话故事产生怀疑。​​下片紧承上片,继续对有关月亮的传说陈述想法,提出质疑。“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这两句针对民间“月行海底”的传说,词人直言其虚妄难寻,有人认为月亮运行经过海底,却又无从查问,以“恍惚”道出困惑,这种说法让人迷茫困惑忧虑不解。“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以夸张笔法设想月宫经海底的险境:“怕”字领起,是写词人的担忧长鲸撞毁广寒宫,诘问玉兔如何涉水。词人禁不住问,在月亮通过海底的时候,本来就会游水的蛤蟆固然无妨,那玉兔不通水性,又怎么办呢?又以现实逻辑解构传说,凸显理性精神。“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末句反诘,“无恙”是对上边疑问的总结,若月宫安然无恙,圆月何以渐成弯钩?此问直指月相变化的本质,对上边疑问的总结。

4. 作品点评

辛弃疾创作过众多中秋主题词作,其中这首作品尤为独特。词人突破常规,既未渲染离愁别绪,亦未刻画思乡怀人,而是以自己对浩瀚天空的观察展开奇崛想象,效仿屈原《天问》的笔法,将月宫传说融合,并提出一系列疑问,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通篇以疏朗的叩问起兴,词人将浩渺天穹下的永恒迷思凝练为对月长吟。当清辉漫洒银汉,那看似不经意的天问里,实则翻涌着对宇宙玄机的探询、对生命困境的沉吟。这种以问为答的艺术建构,恰似寒潭映月般折射出作者抑郁情怀的审美投射——当广寒宫阙的孤寂能引发人间共情,而家国忧思的炽热反成无人应答的独白,词章便在天地对话的维度中完成主题意蕴的立体呈现。在南宋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这种跨越时空的诘问突破认知桎梏,其精神锋芒犹如暗夜孤星,虽经九百年星霜流转,仍能在哲学层面引发当代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

# 题曰“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想入非非,而“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竟彻悟地圆之理,不可谓不聪明。

近代梁启勋《词学》下编“描写物态”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戏呈孔毅父》

下一篇:宋·林同《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郑康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