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àn
màn
·
·
jiāng
fēng
jiàn
lǎo

朝代:宋作者:柳永浏览量:3
jiāng
fēng
jiàn
lǎo
tīng
huì
bàn
diāo
mǎn
bài
hóng
shuāi
cuì
chǔ
dēng
lín
zhèng
shì
qiū
tiān
yǐn
shū
zhēn
duàn
cán
yáng
duì
wǎn
jǐng
shāng
huái
niàn
怀
yuǎn
xīn
chóu
jiù
hèn
xiāng
rén
qiān
niàn
liǎng
chù
fēng
qíng
wàn
chóng
yān
shuǐ
xiē
tiān
gāo
wàng
duàn
cuì
fēng
shí
èr
jǐn
yán
shuí
huì
píng
gāo
zòng
xiě
cháng
wàn
zhǒng
nài
guī
yún
shuí

译文

江岸的枫叶渐渐衰老,水洲的蕙草半已枯凋,满眼衰败的红花绿叶。楚乡作客,登高望远,正逢这样的暮秋天气。传来了稀疏的捣衣声,断断续续回响在残阳里。面对这傍晚景象,我悲伤怀抱,思念远人,新愁和旧恨,接连涌起。相思之人隔断在脉脉千里之外。两处思念情怀,相隔千山万水。雨停云散天空高远,望不尽远处十二座苍翠山峰。无言相诉,谁会登高望远抒发心中的情意?纵然写得千万种分离的痛苦情思,无奈谁能驾驭行云寄去我的相思情书?

逐句剖析

"江枫渐老":江岸的枫叶渐渐衰老,

# 江枫渐老:江岸上的枫叶渐渐发红。江枫,江边枫树。渐老,指枫叶渐红。

"汀蕙半凋":水洲的蕙草半已枯凋,

# 汀蕙半凋:沙汀上的蕙草也多半都凋谢了。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蕙,香草名。凋,衰落。

"满目败红衰翠":满眼衰败的红花绿叶。

# 衰翠:指半凋的汀蕙。,败红:指渐老的枫叶。

"楚客登临":楚乡作客,登高望远,

# 登临:登山临水。,楚客:客居楚地的人。战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因此宋玉被称为千古悲秋之祖。此处是以宋玉自比。

"正是暮秋天气":正逢这样的暮秋天气。

"引疏砧、断续残阳里":传来了稀疏的捣衣声,断断续续回响在残阳里。

# 疏砧:稀疏的捣衣声。古人每临秋季捣布缝制棉衣以御冬,尤以思妇最重捣衣,故捣衣常与离愁别恨相联。砧,捣衣石。,引:传来。

"对晚景、伤怀念远":面对这傍晚景象,我悲伤怀抱,思念远人,

# 伤怀念远:既自己伤怀,又思念远方的妻子。

"新愁旧恨相继":新愁和旧恨,接连涌起。

"脉脉人千里":相思之人隔断在脉脉千里之外。

# 脉脉:含情不语貌。本作“眽眽”,凝视貌。后多用于表示含情欲吐之意。见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注②。

"念两处风情":两处思念情怀,

# 念两处风情:谓天各一方,虽思念之情相同,却隔着万水干山。风情,男女相爱之情。

"万重烟水":相隔千山万水。

"雨歇天高":雨停云散天空高远,

"望断翠峰十二":望不尽远处十二座苍翠山峰。

# 翠峰十二:即巫山十二峰。《天中记》:“巫山十二峰,曰:望霞、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凤、登龙、圣泉。”此处暗示男女恋情,典出宋玉《高唐赋》序中所述楚怀王和巫山神女交合的故事。,望断:目光被阻断。

"尽无言、":无言相诉,

# 尽无言:尽管无言。

"谁会凭高意":谁会登高望远抒发心中的情意?

# 谁会:谁能理解。

"纵写得、离肠万种":纵然写得千万种分离的痛苦情思,

# 离肠:别离的心怀情绪,犹离情。

"奈归云谁寄":无奈谁能驾驭行云寄去我的相思情书?

# 归云谁寄:以归云托归心,犹言归心谁寄。归云,归去之云,指怀归之心。喻归思。唐薛能《麟中寓居寄蒲中友人》诗:“边心生落日,乡思羡归云。更在相思处,子规灯下闻。”,奈:怎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卜算子慢·江枫渐老》是北宋词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词。上片描绘了词人登高远望时所见的景象:残花败柳,秋意渐浓;夕阳西下,余晖渐隐;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捣衣声,整个画面弥漫着暮秋的萧瑟与凄凉。下片则着重探寻“新愁旧恨”的根源,倾诉着离别之情。整首词将景与情巧妙交融,以真挚而深沉的情感、流畅的笔触,细腻地刻画了漂泊他乡的游子在暮秋时节登高之时,思念远方之人的故事,抒发了对伊人的无尽眷恋以及因距离阻隔、书信难达而产生的无尽悲苦。词中情感缠绵悱恻,层层递进,愈发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年代已难以考证,但从内容推测,应是词人在吴越地区宦游期间所作。柳永一生漂泊不定,长期的羁旅生涯使他对“羁旅行役”这一主题有着深刻的感悟,也促使他创作了大量同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便是词人在登高远望时,被眼前衰败的秋景触动,进而引发了强烈的羁旅之思与离别之情,于是挥笔而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词,也是一首登高怀人词。描绘了暮秋时节的萧瑟景象,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氛围,体现了词人漂泊异乡的孤独与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表达了词人无尽的离愁别恨和对归期无望的无奈之情。

2. 写作手法

正衬:运用了正衬手法,用凄凉的秋景来衬托词人内心的悲苦,将凄怨之情灌注到客观的景物中,以悲写悲,渲染烘托出浓烈的悲苦气氛。白描:词中还大量使用了白描手法,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景物和情感的轮廓,“江枫渐老,汀蕙半凋”,用平实的语言描绘出深秋的萧瑟景象,增强了词的意境。虚实结合: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实写,而下阕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则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词人将现实中的孤独与对远方的思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和深刻。

3. 分段赏析

上阕写景,奠定凄清基调,烘托怀人氛围“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开篇三句,描绘了词人登高所见之景。“败红”指江枫逐渐衰老的红叶,“衰翠”是汀蕙半凋的翠色。而“满目”二字,以枫树、蕙草为代表,勾勒出深秋时节的萧瑟画面。此时的红与绿并非鲜嫩,而是黯淡、憔悴的,透露出一种衰败的美感。“渐老”与“半凋”暗示着枫叶和蕙草仍在凋零之中,这种未完全凋零的状态,更添凄凉之感。“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这句以大笔渲染出一幅深秋的画卷,秋色浓郁。在浓重的秋景中,抒情主人公登场,点明了“暮秋”这一季节。词人自称“楚客”,暗用宋玉《九辩》的悲秋之意,同时也表明自己曾宦游于荆襄一带的楚地。“登临”二字,不仅补出了上文秋景是词人登高所见,还暗示了全词的主题。“引疏砧,断续残阳里。”这句写所闻。深秋的万物凋零已让人心生哀愁,而在这萧瑟的秋景中,又传来断断续续的捣衣声,在残阳的映照下回荡。古代妇女常在秋日捣衣,为远方的游子制寒衣,因此捣衣声常引发游子的羁旅之愁。这里也暗示了词人长期漂泊的无奈。“暮秋”与“残阳”都带有“晚景”的意味,而这种“晚景”更让词人难以排遣心中的愁绪,于是下文直接点出“伤怀念远”的主旨。“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这句承上启下,浓重的秋景秋声触动了词人的离情。“对晚景”三字,承接上文的所见所闻,引出下文的“伤怀念远”,说明这种愁绪并非偶然,而是因心中本有“恨”,才见景生“愁”。“旧恨”难忘,“新愁”又起,二者交织,愈发浓重。下阕抒情,承接上阕,点明愁恨缘由“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脉脉”化用《古诗十九首》中的意境,表达词人与伊人虽远隔千里,但彼此思念的深情。“两处风情”与“脉脉”呼应,“万重烟水”与“千里”相承,细腻地勾勒出词人与伊人相隔千里、山水重重的思念之情。一个“念”字,让这种怀人之情愈发强烈。“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雨歇”不仅写出登临时的天气,还暗示了风雨摧残了红翠,补足了暮秋雨后的景象。秋雨初停,天高气爽,但怀人之情却因这雨后晴景而愈发郁结。从写实角度看,雨后山峰连绵不断;从寓意角度看,巫山神女的传说被词人巧妙运用,暗示所思之人如天仙般美好,却难以相见。“尽无言,谁会凭高意?”这句进一步深化情感。词人凭高而立,满腹愁绪无人能解,只能默默无言。“尽”字强化了这种无人可诉的无奈,使得情感更加深沉。这种“无言”与“谁会”紧扣上阕的“脉脉人千里”,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结尾两句将情感推向极致。既然无人可诉,词人只能将思念写成书信,但又苦于无人可托。这种无奈与苦闷,进一步强化了词人内心的愁苦。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巧妙运用了衬托渲染的手法以及细腻婉转的情思表达。词的上阕运用了正衬的技巧,借助凄凉的景物来映衬词人内心的悲苦,同时又将词人满心的凄怨之情融入到客观的景物描写之中,以悲景写悲情,相互交融,从而营造出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苦氛围。下阕则生动地展现了词人情感的起伏变化,采用了总起总收、中间穿插分述的笔法,使得情感的抒发层层递进、步步加深,愈发浓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后阕一气转注,联翩而下,清真最得此妙。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

# (“雨歇天高”以下)曲折深婉。

清陈廷焯《词则·别调集》卷一

# 柳词胜处,在气骨,不在字面。其写景处,远胜其抒情处。而章法大开大阖,为后起清真、梦窗诸家所取法,信为创调名家。如《卜算子慢·江枫渐老》,写羁旅行役中秋景,均穷极工巧。

清蔡嵩云《柯亭词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孝祥《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下一篇:宋·孙仅《新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