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ā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shì
duō
huà
shān
shuǐ
zhú
shí
rén
zhě
wèi
yǒu
huà
huā
zhě
biàn
rén
yǐn
bái
néng
zhī
wéi
shǒu
zào
běn
rán
fēi
suǒ
nán
huā
xīn
yùn
chūn
sàn
háo
duān
piāo
miǎo
xíng
cái
shū
tài
wán
lián
fēng
jìn
qīng
dǎo
xìng
bàn
cán
yǒu
kuáng
shì
qiú
wèi
hēi
dān
jiān
shū
píng
guī
xiàng
xuě
táng
kàn

译文

世人多用墨汁画山水竹石人物,不曾有画花的人。汴京人尹白道这样做,因而赋诗一首。造物是创造没有的东西,这事忽然变得不那么难。墨汁画的花心似真似幻,明媚春色飘散在丽家笔端。牡丹形体刚画出漂形的样子,枝叶扶蔬神态活灵活现。画中的荷花已被热风倾倒,春天的雨水又将杏花摧残。独有我这癫狂的居士,求生先生为我画幅墨牡丹。再在画面写下《归田赋》,拿回黄州挂到雪堂细细观看。

逐句剖析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世人多用墨汁画山水竹石人物,

# 墨:墨汁。,世:世人。

"未有以画花者也":不曾有画花的人。

"汴人尹白能之":汴京人尹白道这样做,

"为赋一首":因而赋诗一首。

"造物本无物":造物是创造没有的东西,

# 造物本无物:造物是创造没有的东西。

"忽然非所难":这事忽然变得不那么难。

"花心起墨晕":墨汁画的花心似真似幻,

"春色散毫端":明媚春色飘散在丽家笔端。

# 散:飘散。

"缥缈形才具":牡丹形体刚画出漂形的样子,

"扶疏态自完":枝叶扶蔬神态活灵活现。

"莲风尽倾倒":画中的荷花已被热风倾倒,

"杏雨半披残":春天的雨水又将杏花摧残。

"独有狂居士":独有我这癫狂的居士,

# 狂:癫狂。

"求为黑牡丹":求生先生为我画幅墨牡丹。

# 黑牡丹:墨牡丹。

"兼书平子赋":再在画面写下《归田赋》,

"归向雪堂看":拿回黄州挂到雪堂细细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墨花》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首题画诗,以墨色花卉为题材,突破了传统花鸟画的设色藩篱。诗中通过"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等诗句,既展现了画家尹白以墨色晕染花卉的独特技法,又暗含诗人对"以意造形"艺术理念的推崇。全诗以"造物本无物"的哲学思考开篇,借"墨牡丹"意象传递文人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最终以"兼书平子赋"的典故将绘画与文学意境相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在描写墨花,实际上通过对墨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独特艺术创造力的赞赏以及自身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心境和对艺术创新的推崇,借墨花这一事物来寄托自己的志向和情感。虚实结合:“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是实写,描绘了墨花在宣纸上墨晕散开的实际画面。“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则是虚写,诗人想象墨花在莲风、杏雨中的姿态,通过想象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使墨花的形象更加生动、丰富,也为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用典:“兼书平子赋,归向雪堂看”运用了典故,“平子赋”指张衡的《归田赋》,张衡作此赋表达了归隐田园的愿望。苏轼在这里借这个典故,暗示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志趣。细节描写:“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对墨花的花心墨晕、形态姿态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微观角度展现了墨花的神韵,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墨花的独特美感,使诗歌更具画面感。

2. 分段赏析

苏轼在诗前小序中点明,北宋画坛以墨色描绘山水竹石人物蔚然成风,却无人尝试墨画花卉。汴京画家尹白突破常规,以单色水墨展现牡丹神韵,苏轼有感于其创新精神,挥笔赋诗。这一开篇既肯定了尹白的艺术勇气,也暗含对传统审美藩篱的挑战——墨色虽简,却能通过浓淡干湿的变化,在素绢上重构自然生机。“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两句,以道家“无中生有”的哲学观暗喻绘画本质。“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则具体描绘墨牡丹的创作过程:墨色从花心晕染开去,渐次形成花瓣的层次,看似单一的墨色竟幻化出盎然春意。“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进一步阐释神似之妙:牡丹形态虽未完全具象,但其枝叶扶疏的姿态、雍容华贵的气质已跃然纸上。此处既是对尹白技法的赞美,亦暗含苏轼“不求形似求生韵”的艺术主张。“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以莲花易折、杏花易凋的娇弱,反衬墨牡丹的坚韧。苏轼借花卉意象暗喻人生:莲花虽洁却难抗风雨,杏花虽艳却不经摧残,唯有墨牡丹以丰腴之姿、苍劲之骨,在墨色中彰显生命的张力。这种审美选择与苏轼贬谪黄州的经历形成互文——历经政治风雨的他,正如墨牡丹般在逆境中保持精神挺立。末四句“独有狂居士,求为黑牡丹。兼书平子赋,归向雪堂看”将诗境推向高潮。“狂居士”既是苏轼自嘲,亦暗含孤高自许之意。“黑牡丹”不仅是画作题材,更是其人格的象征:摒弃世俗妍丽,坚守本真品格。“平子赋”指张衡《归田赋》,暗含归隐之志;“雪堂”则是苏轼黄州居所,象征精神栖居之地。诗画并置,既是对尹白墨艺的珍视,更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守护。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韩世忠《临江山》

下一篇:宋·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