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牛春杖":牵着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
# 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执,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称。,春牛:即土牛,古时农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气,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劝农耕,并象征春耕开始。
"无限春风来海上":春风无限,自海而来。
"便丐春工":于是请来春神的神功,
# 春工:春风吹暖大地,使生物复苏,是人们将春天比喻为农作物催生助长的农工。,丐:乞求。
"染得桃红似肉红":把桃花红染得像肉色红。
# 肉红:肉红:状写桃花鲜红如血肉。
"春幡春胜":竖立春天的绿幡,剪成春天的彩胜。
# 春胜:一种剪成图案或文字的剪纸,也称剪胜,以示迎春。,春幡:春旗。立春日农家户户挂春旗,标示春的到来。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头上,或树枝上。
"一阵春风吹酒醒":一阵春风,吹我酒醒。
"不似天涯":此地不像海角天涯,
# 天涯:多指天边。此处指作者被贬谪的海南岛。
"卷起杨花似雪花":卷起的杨花,
# 杨花:即柳絮。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全篇用明快的语言描绘海南明艳的春日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在逆境中安之若素的豁达心境。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苏轼在词中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他以实写春光,如春牛、春杖、春风、桃花、杨花等景物描写;又以虚写情感,如“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一句,表达了作者超越天涯的豁达情怀。借景抒情:苏轼在词中大量运用景物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一句,将春风拟人化为大自然的工匠,与农人一同将桃花染得鲜嫩欲滴。这里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色彩与生机,还借桃花之红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3. 分段赏析
这首《减字木兰花》采用上下片工整对应的章法结构,以立春民俗为双翼展开诗意翱翔。上片"春牛春杖"与下片"春幡春胜"形成对仗,前者以泥塑春牛、扶犁春杖的农耕意象奠定春归基调,后者借彩绸旗幡、镂金剪纸的节庆装饰强化迎春氛围,共同构建出天人感应的岁时文化场域。而两片的第二句都是写“春风”。上片曰:“无限春风来海上”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下片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接着上、下片对应着力写景。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这种"红(桃花)—白(杨花)"的色彩对位,既暗含二十四番花信风的物候规律,更通过"不似天涯"的审美超越,将地理边陲升华为精神原乡。结句的时空折叠艺术,在惊蛰未至的海南早春与春分时令的中原风光间架设起诗意桥梁,使"天涯"与"故园"在审美的维度达成奇妙和解。
4. 作品点评
此词礼赞海南之春,在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同时词又表达作者旷达之怀,对我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苏轼以七嵌"春"字(含两处"春风")的复沓手法构建音律节奏,"春牛春杖"与"春幡春胜"的对称铺排凸显立春民俗。非春字句"桃红似肉红"与"杨花似雪花"通过双"红"双"花"形成色彩对位,既暗合南国物候特征,又以自然流泻的笔触展现谪居者的豁达胸襟。全词摒弃刻意雕琢,于平易中见奇崛,将地理边陲升华为精神原乡,体现了苏轼"自然工妙"的艺术境界。
上一篇:宋·姜夔《惜红衣·吴兴荷花》
下一篇:宋·陆游《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