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松竹":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
# 连:连接。
"万事从今足":从今往后万事都满足。
# 足:满足、知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
# 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
"白酒床头初熟":又恰逢糟架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 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床头:指酿酒的糟架。床:指“糟床”,为榨酒工具。,白酒:此指田园家酿。
"西风梨枣山园":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
# 西风:指秋风。
"儿童偷把长竿":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
# 偷:行动瞒着别人。代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
"莫遣旁人惊去":不要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
# 旁人:家人。,莫:不要。
"老夫静处闲看":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 看:观察,观看。,闲:悠闲。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乡情词。描绘了农村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及儿童偷梨枣的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营造了静谧和谐的氛围,展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了词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喜爱与享受,也体现出词人在闲居生活中悠然自得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白描:“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秋日山园里儿童偷梨枣的画面,不加渲染烘托,自然真切地呈现出生活场景,流露出词人的闲适与对童趣的欣赏。细节描写:“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通过描写拄着拐杖去东家分肉、床头白酒刚刚酿好这些细节,生动展现出乡村生活的质朴与温馨。借景抒情:“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描绘了高大的松竹连天的景象,借这清幽宁静的山居环境,抒发了词人对当下生活的满足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阕“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上句“连云松竹”写景,宛如一幅幽美的水墨画卷,词人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云雾与松竹相接的盛景,生动展现隐居之地的清幽静谧,体现隐居之地的特色,饱含词人赞赏之情;下句“万事从今足”抒情,流露出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这一思想虽带有消极避世色彩,但相较追名逐利之态,又显得超凡脱俗。“足”字恰似一把钥匙,开启了全词对生活与环境满足感的大门,奠定了温馨祥和的基调。“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拄杖”暗示词人年岁渐长,行动需倚仗拐杖,“分社肉”体现与邻里关系融洽,共同分享秋社祭神后分肉的欢乐,是当时古风的体现,凸显出邻里间的深厚情谊。“白酒床头初熟”表明山园富有,新酿的白酒与新分的社肉,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甜美温馨,流露出词人的惬意。下阕更是将生活气息与画面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极具生活气息与画面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西风”轻拂,点明时节已至秋季,“梨枣山园”描绘出庄园果实累累之景,透露出词人的丰收喜悦,“儿童偷把长竿”宛如一个特写镜头,精准捕捉到儿童手持长竿偷打梨枣的瞬间,一个“偷”字将儿童馋嘴、天真童趣以及心虚胆怯、怕被发现的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出词人对偷梨枣儿童的保护与欣赏态度,与杜甫《又呈吴郎》中对扑枣妇人的态度有相似亦有不同,此“闲”字展现出词人在“万事从今足”心态下的悠闲,“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体现了词人对儿童的欣赏与爱护之情,以轻快笔调传递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
4. 作品点评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一词写作特色鲜明,运用口语化语言与白描手法,生动勾勒出一幅质朴简单的农村生活图景,刻画了鲜明的艺术形象。全词通篇无生僻字、华丽辞藻,不用典故,以自然质朴的语言将词人悠然自得的神情及乡村生活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现。陆游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辛弃疾的这首词,也是因“身闲”而“简淡”的。
# 这里“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有三十尺”,“既筑室百楹,才占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决决,居然衍十弓”。“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
宋洪迈《稼轩记》
# 整个庄园,廊庑曲折,花木扶疏。亭台有植杖亭、集山楼、婆娑堂、信步亭、涤砚渚……“作室甚宏丽”,朱熹曾“潜入去看,以为耳目所未睹”。
宋陈亮《与辛幼安殿撰书》
下一篇:宋·张邵《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