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zhōu
yáng
zhōu
rén
yùn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2
luò
sài
chén
liè
qīng
qiū
hàn
jiā
liàn
shí
wàn
liè
jiàn
sǒng
céng
lóu
shuí
dào
tóu
biān
fēi
míng
xiāo
xuè
fēng
chóu
zhèng
nián
shào
hēi
diāo
qiú
jīn
lǎo
sāo
bái
shǒu
guò
yáng
zhōu
juàn
yóu
jiāng
shàng
shǒu
zhòng
qiān
tóu
èr
dōng
nán
míng
shèng
wàn
juàn
shī
shū
shì
cháng
shì
jūn
móu
shè
nán
shān
zhí
mín
hóu

译文

落日雄浑,边境上战争的烟尘涌起,秋高气爽,金兵大举进犯我领地。看我雄壮的十万大军奋勇迎敌,江面上排列的战舰如高楼耸立。谁说苻坚的士兵投鞭就能截断江流?想当年昌顿谋杀生父,响箭上染满血迹,佛狸南侵在风雨中节节败退,最终也死在他自己的亲信手里。年轻时我像苏秦一样英姿飒爽,跨着战马身披貂裘为国奔走效力。如今我一事无成人已渐老,搔着白发,又经过这扬州旧地。我已经厌倦了官宦生涯,真想到江湖间,种桔游憩。你们二位都是东南的名流,胸藏万卷诗书前程无比。让我尝试着为你们出谋划策。不要学李广在南山闲居射虎,去当个“富民侯”才最为相宜。

逐句剖析

"落日塞尘起":落日雄浑,边境上战争的烟尘涌起,

# 塞尘起:边疆发生了战事。

"胡骑猎清秋":秋高气爽,金兵大举进犯我领地。

# 胡骑猎清秋:古代北方的敌人经常于秋高马肥之时南犯。胡骑:此指金兵。猎:借指发动战争。

"汉家组练十万":看我雄壮的十万大军奋勇迎敌,

# 组练:组甲练袍,指装备精良的军队。

"列舰耸层楼":江面上排列的战舰如高楼耸立。

# 舰耸层楼:一作“列舰耸高楼”。

"谁道投鞭飞渡":谁说苻坚的士兵投鞭就能截断江流?

# 投鞭飞渡:用投鞭断流事。前秦苻坚举兵南侵东晋,号称九十万大军,他曾自夸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晋书·苻坚载记》)结果淝水一战,大败而归。此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败绩。

"忆昔鸣髇血污":想当年昌顿谋杀生父,响箭上染满血迹,

# 忆昔鸣髇血污:“忆昔”二句:指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失败为其部下所杀事。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射时发声。血污:指死于非命。《史记·匈奴传》谓匈奴头曼单于之太子冒顿作鸣镝,令左右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后从其父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随鸣镝而射头曼。

"风雨佛狸愁":佛狸南侵在风雨中节节败退,最终也死在他自己的亲信手里。

#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曾率师南侵,此借指金主完颜亮。

"季子正年少":年轻时我像苏秦一样英姿飒爽,

# 季子正年少:“季子”二句: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战国策·赵策》:李兑送苏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黄金百镒。苏秦得以为用,西入于秦。这里指自己如季子年少时一样有一股锐气,寻求建立功业,到处奔跑貂裘积满灰尘,颜色变黑。

"匹马黑貂裘":跨着战马身披貂裘为国奔走效力。

"今老矣":如今我一事无成人已渐老,

# 今老矣:“今老”三句:谓今过扬州,人已中年,不堪回首当年。

"搔白首":搔着白发,

# 搔白首:暗用杜甫《梦李白》诗意:“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过扬州":又经过这扬州旧地。

"倦游欲去江上":我已经厌倦了官宦生涯,真想到江湖间,

# 倦游欲去江上:“倦游”两句:欲退隐江上,种橘消愁。倦游:倦于宦游,即厌于做官。

"手种橘千头":种桔游憩。

# 橘千头:(李)衡每欲治家,妻辄不听,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襄阳耆旧传》)

"二客东南名胜":你们二位都是东南的名流,

# 二客东南名胜:“二客”三句:称颂友人学富志高,愿为之谋划。名胜:名流。

"万卷诗书事业":胸藏万卷诗书前程无比。

# 万卷诗书事业:化用杜甫诗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尝试与君谋":让我尝试着为你们出谋划策。

"莫射南山虎":不要学李广在南山闲居射虎,

# 莫射南山虎:“莫射”二句:《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杀之。”又据《汉书·食货志》载:“武帝末年悔征战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恩养富民也。”这二句是感叹朝廷偃武修文,做军事工作没有出路。

"直觅富民侯":去当个“富民侯”才最为相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乃词人于舟楫之上,赴任湖北途中暂泊扬州时挥毫而就。上阕以“追昔”为引,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尽显词人少年时投身疆场、矢志报国、欲建不朽功勋之豪情壮志,其英风锐气,直冲霄汉。下阕笔锋陡转,聚焦“抚今”,字里行间流露出理想破灭、壮志难酬之悲怆。看似超然物外之语,实则暗藏无尽哀愁,末路英雄之孤愤与绝望,跃然于字句之间。全词行文腾挪,意境开阔,个中酸楚愤激,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淳熙五年(1178年)夏秋之交,时值岁月流转之际,作者蒙调任湖北转运副使之命,溯江而上,踏上了新的仕途。行舟至扬州,恰逢停泊休整,期间与挚友杨济翁(炎正)、周显先诗词唱和,以文会友,情谊绵长。忆往昔,作者曾亲临扬州,彼时景象与今日心境交织;又览友人伤时感怀之词,触动心弦,思绪万千。在此情此景之下,作者心潮起伏,挥毫泼墨,创作了这首抚今追昔的和韵之作,既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亦是对当下境遇的深刻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爱国忧国的词,上阕追昔,描绘完颜亮南侵时宋金对峙之景,借史讽今,暗讽完颜亮南侵败于内乱,忆及自己年少时的壮志豪情;下阕抚今,叹老抒发老大无成之愁,无奈欲归隐,又劝友人莫效李广空有武力,暗指朝廷偃武修文致英雄无用武之地,尽显其壮志难酬的悲愤。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下阕中,“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词人欲归隐田园,植橘置产,这里的“江上”“橘千头”等景物,既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又隐含了词人无奈、自嘲与悲愤的复杂情绪,借景抒情,将个人的愁苦与对国家的忧虑融为一体。用典:“投鞭飞渡”:典出《晋书·苻坚载记》,苻坚曾言“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但最终淝水之战大败,成为笑谈。辛弃疾借此讽刺完颜亮南侵的嚣张气焰,暗示其必败。“鸣髇血污”:典出《史记·匈奴传》,冒顿单于以鸣镝射父,部下随之,终致父亡。辛弃疾用此典暗示完颜亮内部的不稳定和内乱。“风雨佛狸愁”:典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南侵受挫,最终被宦官所弑。辛弃疾借此表达对金军内部不稳的判断,暗示其南侵必败。反语:“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此句字面意思是词人厌倦了官场生活,想要归隐田园,种橘置产。但实际上,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渴望为国家效力,他并不真的想归隐,这是一种无奈之下的自我安慰和自嘲,也表达了他对朝廷不重视抗金的不满。

3. 分段赏析

此词之上阕,实乃“追昔”之笔。回溯往昔,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贵族常于秋高马肥之际,挥师南下,侵扰中原。“胡骑猎清秋”一句,特指完颜亮于1161年率大军南侵之事。开篇“落日塞尘起”,先以景造势,战尘蔽日,使本已黯淡的落日更添凄凉,精准勾勒出敌寇嚣张跋扈之态。继而,以“汉家”对“胡骑”,两军对峙之势跃然纸上,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敌方行动以“起”“猎”等动词描绘,尽显其动态之猛;宋方部署则以“列”“耸”等词勾勒,偏重静态之稳,对比之下,更显敌方骄横与宋方沉稳。“组练十万”“列舰”“层楼”,皆极言宋军阵容之雄壮,彰显其必胜之志与磅礴气势。“谁道投鞭飞渡”三句,借史讽今,暗含三典:一为《晋书·符坚载记》中前秦苻坚“投鞭断流”之狂言终成笑谈;二为《史记·匈奴传》中冒顿单于以鸣镝射父,部下随之,终致父亡之史实;三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南侵受挫,终遭宦官所弑。词人融此三事于笔端,喻指完颜亮南侵之举,终因内乱而败,事与愿违。此三典连用,浑然天成,既切合史实,又显词人匠心独运。彼时,宋军军容严整,同仇敌忾,而金国则外强中干,内乱频仍,实为收复失地之良机。词人忆及自己年少时,以义军掌书记之身,策马南下,联络义军与南宋政府,共谋反击大计。“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正是词人当年飒爽英姿之写照。以战国时策士苏秦自比,凸显其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之少年气概。下阕笔锋一转,转为“抚今”之叹。上阕末句提及“年少”,此处却以“今老矣”三字,长叹一声,时间跨度近二十载,老少对比,愁闷之情油然而生。此叹非寻常文人叹老嗟卑之语,实为志士之愁,忧时伤世,感慨岁月蹉跎,老大无成。南渡以来,词人长期被闲置,壮志难酬,此刻遥望西北,今昔之感,更添悲凉。下阕三短句,情感悲怆,似将触及政局国事,却又“欲说还休”。继而转述个人打算,分两层铺陈。其一,自言倦于宦海,欲归隐田园,植橘置产,此中隐含无奈、自嘲与悲愤之复杂情绪。词人一心报国,却难展宏图,欲解甲归田,却又心系家国,进退维谷,矛盾重重。其二,劝勉友人。词人言道:“二位乃东南名流,学识渊博,志向高远,自不应如我这般归隐。然有一言相告:莫效李广空有武力而未得封侯,当求‘富民侯’之安逸闲适。”李广生不逢时,空有一身本领,未得重用;而“富民侯”则无需战功,即可安享尊荣。此二句暗指朝廷“偃武修文”,放弃北伐,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其意不言自明。无论是自言“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还是劝友人“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皆为激愤之语。前者平淡隐忍,后者则激烈直白,分两步走,将一腔愤懑不满,尽数倾泻而出。

4. 作品点评

全词上片时空场景转换频繁,跳跃性极强,如一幅气势恢宏却又瞬息万变的战争历史长卷,在眼前快速翻阅。下片则笔锋内敛,用意含蓄深沉,似平静湖面下涌动的暗流,让读者于字里行间细细体味作者内心深处的辛酸苦楚。愤语如重锤击鼓,直抒胸臆,将满腔愤懑宣泄而出;反语似绵里藏针,表面平和,实则暗藏锋芒,二者相互交织,极大地强化了词作的感情色彩,使作者那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愈发浓烈,读来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笔力高绝,落地有声,字字警绝,笔致疏散,而气甚遒炼。结笔有力如虎。

清陈廷焯《云韶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九月十日》

下一篇:宋·陈造《光武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