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离别意非轻":年轻时别离,那种情意是不轻的,
# 意非轻:情意不是轻的。
"老去相逢亦怆情":如今老了,连相见也使我感到伤心。
# 怆情:悲伤。
"草草杯盘共笑语":随意准备些酒菜,为的是边吃边聊,
# 杯盘:指的是酒和菜。,草草:随便准备的。
"昏昏灯火话平生":灯火昏暗,我们把别后所见所思,互相倾吐,直到夜深。
# 昏昏:昏暗,光线暗淡。
"自怜湖海三年隔":我正在感慨分隔两地已有三年之久,
"又作尘沙万里行":却又要离开你去万里外的辽国,冒着风沙旅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要问我何日相会,怎说得准,
# 后期:后会的日期。
"寄书尘见雁南征":你见到那鸿雁南飞,会有我捎来平安的家信。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歌通过兄妹短暂相聚又将远别的场景,以“草草杯盘”“昏昏灯火”等日常意象为依托,既展现了少年离别与老年重逢的时空对比,又暗含对宦途漂泊、聚少离多的无奈。全诗以质朴语言传递真挚亲情,突破传统送别诗的浮泛套路,借“雁南征”的意象寄托归期,表达了北宋士大夫因仕途奔波而疏离亲情的怆然心境,兼具个人情感与时代特征。
2. 写作手法
叠字:“草草”“昏昏”两个叠字的使用,成功地营造出相应的氛围。“草草”体现了兄妹感情至深,无需世俗客套;“昏昏”则写出两人谈话之久,不顾灯油将尽、灯火昏暗,突出了兄妹间的情谊。设置悬念:尾联中兄长以“见到大雁南飞,我就会从北国带回消息了”回答妹妹的提问,其实诗人自己也不能预料会面的日子,在无可奈何的气氛中留下了一个悬念,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 分段赏析
此诗以议论之笔起兴,借递进之法,将深沉情感徐徐铺展。他直言自己生性重情,回溯往昔,年轻时便对离别极为看重,彼时离别之愁,如阴霾笼罩心间。而岁月流转,步入暮年,心境愈发敏感,即便迎来相聚,往昔离别的伤痛记忆,仍会在心底泛起涟漪,令其心生悲戚。首联对句蕴含双重深意:其一,暮年之际,人生聚散无常,每一次相聚都愈发珍贵,相聚之时,亦难免为日后的分离而忧虑,对未来充满感伤;其二,深知世间聚散皆有定数,有聚必有别,长久以来对离别的恐惧,使得每次相聚都夹杂着一丝沉重,难以全然沉浸于喜悦之中。当然,相较离别时的肝肠寸断,相聚的时光总归是令人倍感温暖与愉悦的。第二联将笔触聚焦于兄妹相聚时的亲情瞬间,宛如一幅细腻动人的工笔画。兄妹二人随意准备了简单的酒菜,相聚的目的并非在于享用美食,而是渴望在席间毫无保留地倾诉衷肠。交谈甚欢,话语如潺潺流水,绵绵不绝。不知不觉,夜色已深,那昏黄黯淡的灯光摇曳闪烁,仿佛也在为他们的长谈默默陪伴。这两句诗,犹如一把精准的刻刀,将兄妹间深厚的情谊雕琢得入木三分。诗人独具慧眼,巧妙地将生活中的平凡场景捕捉进诗中,使得诗句读来如临其境,亲切自然,远非那些刻意雕琢、华而不实的文字所能比拟。也正因如此,“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这一联成为了千古传颂的经典名句。宋代吴可在《藏海诗话》中盛赞道:“七言律诗中,每一篇必有精妙绝伦之语,每一句必有画龙点睛之字,就像这两句,无一字多余,无一处不妥。”这无疑是对诗句用词精准、意境浑然天成的极高评价。值得一提的是,王安石作诗一向擅长运用叠字,此联中的“草草”与“昏昏”更是精妙绝伦。“草草”二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兄妹之间的真情实意,无需那些繁琐的世俗客套,能够相聚便是他们最大的满足,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温馨和睦的家庭画卷。“昏昏”二字,则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两人相谈甚欢、忘却时间的情景,灯油耗尽,光线愈发昏暗,可他们依旧沉浸在交谈之中,沉醉而不舍停歇。诗的后半部分,笔锋陡然一转,着重描绘离别场景,与开篇的首联相互呼应,使得全诗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诗人刚刚感慨与妹妹阔别三年,心中的知心话还远远没有说完,可转眼间,自己又不得不踏上远赴万里之外辽国的征程。此时,诗意自然而然地陷入了惆怅的深渊,话题也顺势过渡到离别之后的种种。于是,妹妹满怀牵挂,忧心忡忡地问道:“下次我们何时才能再相聚?”兄长无奈之下,只能含糊地回答:“等到大雁南飞的时候,我便会从北国捎来消息。”然而,实际上诗人自己对重逢的日期也是毫无把握,心中一片茫然。全诗就在这种充满无奈与惆怅的气氛中落下帷幕,既给读者留下了一丝对未来相聚的美好期许,又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让人忍不住反复品味,遐想联翩。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全篇未用一个典故,而是选取了人们常见的家庭生活细节。诗人以极为传神的语言将这些细节生动展现,文风质朴自然,毫无雕琢痕迹。也正因如此,这首诗成为王安石七律中的名作。
上一篇:宋·吴潜《沁园春·多景楼》
下一篇:宋·许及之《白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