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ǎn
jiāng
hóng
·
·
qiāo
suì
chóu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2
qiāo
suì
chóu
shā
chuāng
wài
fēng
yáo
cuì
zhú
rén
hòu
chuī
xiāo
shēng
duàn
lóu
rén
mǎn
yǎn
kān
sān
yuè
tóu
jué
qiān
shān
绿
dàn
shì
zhǐ
lái
shū
cóng
tóu
xiāng
kōng
yíng
xiāng
shí
luó
jīn
diǎn
diǎn
lèi
zhū
yíng
fāng
cǎo
xíng
chuí
yáng
zhǐ
ài
rén
zuì
shì
jìn
yuè
huáng
hūn
lán
gān

译文

仿佛要把我满怀的离愁敲碎似的,纱窗外,阵阵清风把翠竹摇得簌簌作响。自从他走了之后,悠扬的玉箫声也从此听不到了,我倚在高楼上苦苦思念着,有多么孤独冷清!满眼都是暮春三月让人难以忍受的景象,抬起头来却已发现千山已是一片翠绿。只是试着拿起寄来的一封书信,从头再读一遍。倾诉相思的字句,徒然充满了信纸。可是相思之情,何时才能得到满足?哎,是什么东西滴落衣襟上?那是满把的泪水啊!萋萋芳草不会使远行的人迷失道路,而那低垂的杨柳却偏偏遮挡了离人远望的视线。最凄苦的时刻,就是月亮在苍茫的暮色中升起来时,我还倚着栏杆守候着、守候着,却不知守候什么。

逐句剖析

"敲碎离愁":仿佛要把我满怀的离愁敲碎似的,

# 敲碎离愁:意思是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敲碎了。

"纱窗外、风摇翠竹":纱窗外,阵阵清风把翠竹摇得簌簌作响。

# 风摇翠竹: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人去后、吹箫声断":自从他走了之后,悠扬的玉箫声也从此听不到了,

# 吹箫声断: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风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此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

"倚楼人独":我倚在高楼上苦苦思念着,有多么孤独冷清!

# 倚楼人独:独自一人倚偻。

"满眼不堪三月暮":满眼都是暮春三月让人难以忍受的景象,

# 满眼不堪三月暮:所看到的都是暮春三月的景色,令人伤感得受不了。不堪,不能忍受。三月暮:晚春时节的景象。

"举头已觉千山绿":抬起头来却已发现千山已是一片翠绿。

# 千山绿:春花落去后一片翠绿,指夏天将到来。

"但试把一纸寄来书":只是试着拿起寄来的一封书信,

# 一纸寄来书:寄来的一封书信。,把:一作将。

"从头读":从头再读一遍。

"相思字":倾诉相思的字句,

# 相思字,空盈幅:意思是信上写满相思的话,也是徒然。盈幅:满篇。

"空盈幅":徒然充满了信纸。

"相思意":可是相思之情,

# 相思意,何时足:意思是这种相思的感情,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满足。

"何时足":何时才能得到满足?

"滴罗襟点点":哎,是什么东西滴落衣襟上?

# 罗襟:指丝绸衣襟。

"泪珠盈掬":那是满把的泪水啊!

# 盈掬:满把。形容眼泪很多。

"芳草不迷行客路":萋萋芳草不会使远行的人迷失道路,

# 行客:指女子所思念的人。

"垂杨只碍离人目":而那低垂的杨柳却偏偏遮挡了离人远望的视线。

# 离人:伤离的人。女子自谓。,碍:遮避。,垂杨:即垂柳。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最凄苦的时刻,就是月亮在苍茫的暮色中升起来时,

# 立尽月黄昏:意思是从清晨立到日没月出。

"栏干曲":我还倚着栏杆守候着、守候着,却不知守候什么。

# 栏干曲:栏干的角落。栏:一作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满江红·敲碎离愁》是南宋辛弃疾所作的一首闺怨词。以代言体形式,细腻地描绘了闺中女子与情郎分别后的离愁别绪和相思之苦。词中借景抒情,如“纱窗外、风摇翠竹”等句以景衬情,生动地展现女子心境。上片写女子在人去后独倚高楼的孤独与对春暮的伤怀,下片则着重刻画其对情郎的相思之深及盼归不得的愁苦。全词风格婉约,情感真挚深沉,以独特视角展现了闺中女子的细腻情感,体现了辛弃疾词作风格的多样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满江红·敲碎离愁》是辛弃疾于宋宁宗赵扩庆元三年(1197)春,隐居瓢泉时所作。一说写作契机可能是对某歌姬的思念,但词的主人公实为思妇,所思念的是远行的丈夫。当时辛弃疾处于隐居状态,或许因自身处境及对人间离情别绪的感悟,以思妇口吻创作此词,借闺怨抒发内心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代言体”的词,也是一首闺怨词。词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闺中女子在与情郎分别之后,心中满溢的离愁别绪以及深切的相思之苦,体现了女子在离别后的孤独、寂寞与对情郎的深切思念,营造出一种哀怨缠绵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纱窗外、风摇翠竹”描绘出清幽寂静的环境,以此衬托闺中女子的孤寂与愁闷,借景强化了主人公的离愁别绪。动静结合:“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敲碎”体现动,窗外微风摇动翠竹打破寂静,而周围整体环境又是静的,动静相衬,更显闺中静谧,突出女子内心因离愁产生的烦乱。直抒胸臆:“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直接倾诉女子对情郎的相思,直言信中的相思之字无法慰藉自身的相思之意,直白地展现其内心的情感。借景抒情:“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借“芳草”“垂杨”之景,表达女子盼望情郎归来,却因垂杨阻碍视线而望眼欲穿的复杂情感,借景将内心细微情感委婉道出。细节描写:“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通过女子反复细读情郎来信这一细节,深入揭示她对情郎深切的思念之情,从行动层面展现其孤独与深情。

3. 分段赏析

上阕“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以景衬情,描绘昼长天暖时闺房内外寂静,仅风摇翠竹声打破静谧,衬托出主人公孤寂愁闷,“敲碎”动静结合,点明“离”情,景情结合细腻入微;“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交代主人公生活状况,所爱之人离去后她孤独无伴,常倚楼遥望且无心吹箫,“人去”“人独”是“倚楼”“吹箫”原因,体现其孤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承“倚楼”写登楼之景与时令,“千山绿”虽美但“三月暮”意味着春光消逝,体现主人公爱惜青春的身份和性格特点;“但试把一人寄来书,从头读”,通过主人公反复细读情人来信的特殊细节,表现其孤独无聊及对情人的深切思念,是事中之情。下阕“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直接抒情,表明情人来信满是“相思”却无法慰藉自己的相思之意,包含无法倾诉相思的遗憾;“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再以事写情,体现主人公女性身份,泪水不断滴染罗衣,尽显相思之苦;“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以景补充抒情,“芳草”句含盼望情人归来之意,“垂杨”句写杨柳浓密碍人远望,“只”字有怪怨色彩,将思妇细微感情委婉表达;“最苦是、立尽月黄昏,栏干曲”,从事中写情,夸张地说因日日等到黄昏倚栏盼望以致栏杆压弯,呼应上阕“倚楼人独”,写尽离愁,“最苦”二字道尽全词情感。

4. 作品点评

《满江红·敲碎离愁》是辛弃疾创作的一篇极具价值的闺怨词。它以细腻笔触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南宋社会动荡背景下,无数家庭离散、亲人伤离的现实生活,展现了离人的痛苦。辛弃疾凭借自身远离故乡的深刻体验,将儿女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此词无需牵强附会地寻找政治寄托,单从反映社会生活的角度而言,便具有颇高的文学价值。其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生动展现出闺中女子的离愁别绪,为我们了解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民众情感提供了独特视角。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灵忿。虽剜心着地,不过与数斤肉相似,唯妙句足以自明。

明沈际飞《草堂诗馀别集》

# “起笔精湛。情致楚楚,那弗心动。低徊宛转,一往情深,非秦、柳所及。”又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芳草”二句“婉妙”。

清陈廷焯《云韶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龚开《瘦马图》

下一篇:宋·王安石《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