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shān
shǎi
héng
qīn
zhàn
yùn
xiá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shān
héng
qīn
zhàn
yùn
xiá
xiāng
chuān
fēng
jìng
hán
huā
yuǎn
lín
sàn
shàng
mèng
dào
yuán
duō
shǎo
jiǔ
xǐng
nán
wàng
tiān
yuè
míng
qiān
zhào
píng
shā

译文

山色浸染着傍晚的霞光,湘江水风平浪静秋花正开放。远处的树林边散落着几户人家,乌鸦还在啼叫寻觅着栖息的地方。睡梦中曾走遍故乡的条条小路,酒醒后向南望才知有天涯隔阻。明月照耀着千里广衰的沙原。

逐句剖析

"山色横侵蘸晕霞":山色浸染着傍晚的霞光,

# 晕霞:指太阳光线经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光象,这里指晚霞。,蘸:原意为把物件浸入水中,引申为以液体沾染他物。,横侵:纵横扩展。

"湘川风静吐寒花":湘江水风平浪静秋花正开放。

# 寒花:寒冷天气开的花,但在古代诗词中多指菊花。,湘川:不是指湖南湘水,这里指湖北古荆州地区。

"远林屋散尚啼鸦":远处的树林边散落着几户人家,乌鸦还在啼叫寻觅着栖息的地方。

# 尚:尚有。

"梦到故园多少路":睡梦中曾走遍故乡的条条小路,

"酒醒南望隔天涯":酒醒后向南望才知有天涯隔阻。

# 南望:是词句的省略语,指苏轼从荆州遥望故乡四川眉山,其方向应在西南。

"月明千里照平沙":明月照耀着千里广衰的沙原。

# 平沙:广阔的沙原,当指荆州长江江岸的辽阔沙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收录于《宋词三百首》。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十一月,苏轼自故乡四川眉山沿长江返回朝堂,行舟至荆州之前,见长江两岸深秋季节的景色写下此词,这首词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上片描绘了深秋的景色:山色浸染着晚霞,湘川风静,菊花绽放,远处的村舍散落,乌鸦归巢。这些描写营造出一种萧瑟寂寥的氛围,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下片则转入对故乡的思念,作者在梦中回到故乡,醒来后却发现自己仍在远方,只能在月光下遥望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十一月,苏轼从故乡四川眉山出发,沿长江返回朝堂。在行舟至荆州之前,他见到了长江两岸深秋季节的景色,被那如画的山色、晚霞、静谧的湘川以及绽放的菊花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也是一首即景抒情的词,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上片描写了深秋的景色:山色浸染晚霞,湘川风静,菊花绽放,远处的村舍和啼叫的乌鸦构成了一幅静谧而略带萧瑟的画面。下片则转入对故乡的思念,作者在梦中回到故乡,醒来后却发现自己仍在异乡,只能在月光下遥望远方。

2. 写作手法

描写:第一句:“山色横侵蘸晕霞”——这里“横侵”和“蘸晕”是动词,运用了动态描写,将山色和霞光互动起来,形成视觉冲击。拟人:第二句:“湘川风静吐寒花”——“吐”字为拟人,将湘川的风静与寒花的绽放联系起来,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第三句:“远林屋散尚啼鸦”——“屋散”可能指散布的房屋,营造出萧瑟的意境,与啼鸦的声音形成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这里虚实结合,梦境与现实表达了思乡之情。烘托:“月明千里照平沙”用广阔的月夜平沙景象收尾,烘托孤寂氛围。借景抒情:“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远林屋散尚啼鸦。”这几句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写,如山色、晚霞、寒花、啼鸦等,营造出一种萧瑟寂寥的氛围,从而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细腻地描绘了深秋的景色:山色浸染着晚霞,湘川风静,菊花绽放,远处的村舍散落在树林丛中,晚鸦啼叫着归巢。这些描写营造出一种萧瑟寂寥的氛围,容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下片则转入对故乡的思念。苏轼在梦中回到故乡,醒来后却发现自己仍在异乡,只能在月光下遥望远方的故园。这种从梦境到现实的落差,让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4. 作品点评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全词即景抒情,情感自然质朴,委婉曲折。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秋景,又巧妙地将思乡之情融入其中,展现了他作为游子的深沉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苏轼在其《南行集叙》中说道:“己亥之岁(宋仁宗嘉祐四年),侍行适楚。舟中无事,博弈饮酒,非所以为闺门之欢。而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该词也正是“识一时之事”的写实之作。

现代中国苏轼研究会会员饶学刚

# 由见到“月色”、“寒花”、“啼鸦”之地到“千里平沙”,由“晕霞”到“月明”(由暮到夜),写旅途越来越荒寂。

现代湖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石声淮《东坡乐府编年笺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浪淘沙·花外倒金翘》

下一篇:宋·辛弃疾《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