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嶂西驰":重峦叠嶂向西奔驰,
"万马回旋":像千万匹马回旋一般,
"众山欲东":这许多的山要掉头向东而去。
"正惊湍直下":恰好湍急的水流直直地落下,
# 惊湍:急流,此指山上的飞泉瀑布。
"跳珠倒溅":迸跳的水珠四处溅下;
# 跳珠:飞泉直泻时溅起的水珠。
"小桥横截":小桥横架在急流之上,
"缺月初弓":像不圆的月亮和刚拉开的弓。
# 缺月初弓:形容横截水面的小桥像一弯弓形的新月。
"老合投闲":人老了应当过闲散的日子,
# 投闲:指离开官场,过闲散的生活。,合:应该。
"天教多事":可老天给我多事,
"检校长身十万松":来掌管十万棵高大的松树。
# 长身:高大。,检校:巡查,管理。
"吾庐小":我的房舍小,
"在龙蛇影外":但在松树盘曲的枝干影子的外边,
# 龙蛇影:松树影。
"风雨声中":在风风雨雨的声音中间。
"争先见面重重":雨雾消散,重峦叠嶂露出面容,争着和人见面,
"看爽气朝来三数峰":看早晨清新凉爽的空气从一座座山峰扑面而来。
# 爽气朝来:朝来群峰送爽,沁人心脾。
"似谢家子弟":座座山峰好像谢家子弟,
"衣冠磊落":衣着潇洒,长相英俊;
# 磊落:仪态俊伟而落落大方。
"相如庭户":又像司马相如的门庭,
"车骑雍容":车马从容气派。
"我觉其间":我感觉到这些山峰之中,
"雄深雅健":雄浑深厚、高雅刚健,
# 雄深雅健:指雄放、深邃、高雅、刚健的文章风格。
"如对文章太史公":就像面对司马迁的文章一样。
# 太史公: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曾继父职,任太史令,自称太史公。
"新堤路":在刚刚修好的偃湖堤的路上,
"问偃湖何日":我问偃湖何时能建成,
"烟水蒙蒙":那时烟波浩渺的水面会是什么样子?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灵山景致的词,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灵山的壮美景象。词人以奔马喻群山,以战士比松林,赋予自然景物以蓬勃的生命力与人格魅力。全词既展现了山川的雄浑气魄,又寄寓了词人豪迈旷达的胸襟情怀。
2. 写作手法
比喻:“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将重叠的山峦比作向西奔驰、回旋的万马,又说众山好像要向东奔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灵山山势的雄伟壮观和灵动多变,赋予了群山以动态美和生命力。用典:“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将灵山的气势比作司马迁文章的风格,运用了典故,以司马迁文章的雄深雅健来形容灵山的独特气质,既丰富了词的内涵,又巧妙地表达出作者对灵山的高度赞美之情。动静结合:“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描绘飞瀑直泻、水珠飞溅的动态画面,“惊湍直下”写水流湍急迅猛,“跳珠倒溅”将水珠比作跳动珍珠,展现动态之美;“小桥横截,缺月初弓”描写小桥横跨溪流的静态景象,把小桥比作缺月弯弓,展现宁静画面感。两句一动一静相互映衬,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宛如灵动山水画卷。拟人:“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把山峰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行为,生动地描绘出清晨山峰在薄雾中竞相显现,如同急着与人相见的活泼模样,营造出充满生机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从远景着笔,以磅礴之势描绘出灵山群峰奔涌西驰、如万马回旋且欲向东的宏大场景,尽显山势的雄伟壮阔。群山连绵起伏,似被无形之力推动,气势非凡,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随后聚焦近景,“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飞瀑迅猛直泻,水珠倒溅仿若跳动的珍珠,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光芒。新月般的小桥横跨于清澈湍急溪流之上,流水潺潺,桥影弯弯,动静结合,宛如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词人巧妙地在雄浑山景中融入细腻柔情,刚柔并济。紧接着,“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面对茂密无垠、高大挺拔的松树,棵棵松树身姿挺拔,如忠诚卫士守护着这片山林。词人思绪万千,联想到自己往昔“壮岁旌旗拥万夫”的豪迈,再看如今境遇,言语间既有诙谐之态,又隐隐透露出报国无门的孤愤,为上片景色增添了一抹复杂情感色彩。最后提及自己的齐庵“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描绘出庐舍周边独特的环境氛围,松影摇曳如龙蛇,松涛阵阵似风雨,展现出一种在自然怀抱中的悠然自得。下片承接上片对灵山景色的描写,进一步抒发词人置身其中的感受。清晨,“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山峰仿若活泼的孩子争先在晓雾中露面,充满生机活力,一幅清新自然的晨景图跃然纸上。薄雾缭绕间,山峰时隐时现,仿佛迫不及待地要与词人打招呼。接着,词人以精妙比喻来写山之神,“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将山峰比作东晋谢家子弟的潇洒磊落、司马相如出行时的华贵雍容,又似太史公文章的雄深雅健,从不同角度展现出山的气质神韵,生动形象且别出心裁,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高雅与刚健,表达出词人对灵山由衷的赞美与惊叹。结尾“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以景结情,对偃湖建成后烟水朦胧美景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流露出词人对在此长久居住、沉醉于灵山美景的向往之意。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开创了山水词新境界。其最大特色在于突破传统写实手法,巧用比喻、用典,将山水精神与人文气韵相融合。辛弃疾以豪放词笔写山水神韵,通过人格化的艺术表现,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活力,在宋代山水词中独树一帜,展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创造力。
# 说松而及谢家子弟、相如车骑、太史公文章,自非脱落故常者,未易闯其堂奥。刘改之所作《沁园春》,虽颇似其豪,而未免于粗。
宋陈模《怀古录》卷中
# “雄深雅健”四字,幼安可以自赠。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五
# 稼轩词于宋人中自辟门户,要不可少。有绝佳者,不得以粗豪二字蔽之。如此种创见,以为新奇,流传遂成恶习。存以概其余。世以苏辛并称,辛非苏类,稼轩之次则后村、龙洲,是其偏裨也。
清先著《词洁辑评》卷六
# 自来作家写山,皆是淡远幽静,再则写他突兀峻厉。稼轩此词,开端便以万马喻群山,而且是此万物也者,西驰东旋,跪足郁怒,气势固已不凡,更喜作者羁勒在手,故作驱使如意。真乃倒流三峡,力挽万牛手段。他胸中原自有此郁勃底境界,所以群山到眼,随手写出,自然如是。换头如下,便写出“磊落”、“雍容”、“雄深雅健”,有见解,有修养,有胸襟,有学问,真乃掷地有声。后来学者,上焉者硬语盘空,只成乖戾;下焉者使酒骂座,一味叫器。相去岂止千万里。
近代顾随《稼轩词说》
下一篇:宋·吕定《登彭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