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yóu
èr
shǒu
(qí
yī)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shèng
zhǔ
tiān
wàn
chūn 
xiǎo
chén
àn
wáng
shēn
bǎi
nián
wèi
mǎn
xiān
cháng
zhài
shí
kǒu
guī
gèng
lěi
rén
shì
chù
qīng
shān
mái
nián
shāng
shén
jūn
shì
shì
wéi
xiōng
gèng
jié
lái
shēng
wèi
liǎo
yīn

译文

君王的光辉如春光润泽万物,而我因为愚昧不明事理而犯下过错。还没过完一生就要先偿还前债,自知必死,可是一家十口,还是要连累弟弟去照顾。人死之后,随便找一个青山就可以埋葬尸骨,但是留下弟弟一人,在每次夜雨之时,黯然神伤。只能寄希望于来世,二人继续做一对好兄弟。只能寄希望于来世,二人继续做一对好兄弟。

逐句剖析

"圣主如天万物春":君王的光辉如春光润泽万物,

"小臣愚暗自亡身":而我因为愚昧不明事理而犯下过错。

# 愚暗:愚昧而不明事理。

"百年未满先偿债":还没过完一生就要先偿还前债,

# 偿债:偿还前世之夙债。

"十口无归更累人":自知必死,可是一家十口,还是要连累弟弟去照顾。

"是处青山可埋骨":人死之后,随便找一个青山就可以埋葬尸骨,

# 是处:处处。

"他年夜雨独伤神":但是留下弟弟一人,在每次夜雨之时,黯然神伤。

"与君世世为兄弟":只能寄希望于来世,二人继续做一对好兄弟。

# 与君世世为兄弟:一作“与君今世为兄弟”。

"更结来生未了因":只能寄希望于来世,二人继续做一对好兄弟。

# 未了因:佛教用语,没有了结的因缘。,更:一作“又”,一作“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狱中寄子由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身陷囹圄时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为北宋开国以来首位因文字狱入狱的士大夫,苏轼在御史台诏狱中写下这两首绝笔诗,字里行间涌动着对胞弟苏辙的深切挂念。诗中既向弟弟剖白心迹、托付后事,更以”与君世世为兄弟“的誓言,在生死攸关的牢狱时空里,将手足深情凝练成穿越九百年的文学绝唱。第一首全篇聚焦兄弟情谊,尤其"寒灯相对记畴昔"等句,将手足牵念与政治失意交织成血泪文字,成为士大夫精神困境最震撼的注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发言不当,引祸上身,被陷害入狱。在狱中,他一度心灰意冷,认为自己再也不可能出去,并且所有的人都不理解他,唯有向弟弟苏辙诉苦。于是,他写下了这组《狱中寄子由二首》,抒发了在狱中的凄苦和对亲人的怀念,感情沉痛。苏轼在诗作中不仅表现得悲痛万分,同时也把家人托付于弟弟,诗中凝注着与弟弟苏辙的深厚手足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苏轼的“绝命诗”。这首诗抒写了作者在狱中的凄苦和对亲人的怀念,感情沉痛,其中更包含着和弟弟苏辙之间的深厚手足之情,所以这是一首血泪凝成的绝命诗。

2. 分段赏析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以血泪为墨,在生死边缘书写兄弟情义的千古绝唱。全诗情感脉络清晰可循:前四句如刀刻斧凿般聚焦家族托付,"与君世世为兄弟"的誓言下暗藏"寒灯相对记畴昔"的往昔追忆,既是对苏辙的临终嘱托,亦是对"千里孤坟"的预判性哀挽。后四句则将情感升华至形而上的精神维度,当"夜雨对床"的少年盟约遭遇"生死未卜"的现实困境,苏轼以"来生未了因"的佛家智慧,在诏狱铁窗中重构起超越时空的情感契约。诗中"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洒脱与"夜雨秋灯"的凄惶形成强烈张力,折射出士大夫特有的生死观——既具"江海寄余生"的超然,又存"千里婵娟"的执念。当韦应物"对床眠"的唐人诗句在狱中回响,苏轼将现世遗憾升华为"世世为兄弟"的永恒约定,这种在生死夹缝中迸发的抒情强度,使组诗成为宋代文人精神困境最震撼的文学标本。兄弟羁绊在此已突破血缘范畴,成为对抗政治暴力的精神同盟,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北宋词史中,刻写下最动人的兄弟史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整体)情至语不以工拙论也。讥刺太多,自是东坡大病。然但多排诋权伟之言,而无一毫怨谤君父之意,是其根本不坏处,所以能传于后世也。

清纪昀《纪评苏诗》卷十九

# (整体)此亦宋调,虽有警句,吾不取。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宋高宗《文宣王及其弟子赞(其十一)》

下一篇:宋·周邦彦《浣溪沙·翠葆参差竹径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