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píng
yuè
·
·
shān
dào
zhōng
shì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3
liǔ
biān
fēi
kòng
shī
湿
zhēng
zhòng
宿
kuī
shā
yǐng
dòng
yīng
yǒu
xiā
mèng
chuān
míng
yuè
shū
xīng
huàn
shā
rén
yǐng
pīng
tíng
xiào
bèi
xíng
rén
guī
mén
qián
zhì
shēng

译文

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月光下的浣纱女身姿娇美。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

逐句剖析

"柳边飞鞚":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

# 鞚:马笼头,代指马。,边:旁边。

"露湿征衣重":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

"宿鹭窥沙孤影动":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

# 沙:沙滩。

"应有鱼虾入梦":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

"一川明月疏星":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

"浣沙人影娉婷":月光下的浣纱女身姿娇美。

# 娉婷:形容女子娇美的身姿。

"笑背行人归去":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

"门前稚子啼声":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

# 稚子:婴儿、幼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是南宋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该词描绘了博山道中夜行所见之景,如柳边飞驰、宿鹭窥沙、浣纱人影等,展现乡村生活场景,表达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词中运用白描、想象、动静结合等手法,生动再现画面。上片勾勒夜行与宿鹭画面,下片描绘溪边浣纱与村舍生活。此词虽无名句,却以清新明快之笔,细腻刻画景致人物,为宋词田园生活书写添彩,尽显乡村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是辛弃疾所写。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却壮志难酬,屡遭排挤,退隐于江西上饶带湖一带。江西永丰县西二十里的博山,泉石清奇,林谷苍翠。这里有雨岩、博山寺等古迹,风景绝佳。在此期间,他常漫步于博山周边,寄情山水。一日,他在博山道中夜行,沿途的自然风光与乡村生活场景深深触动了他。或许是厌倦了官场的纷争倾轧,渴望在这宁静的乡村寻得心灵慰藉,辛弃疾将一路见闻付诸笔端,创作了此词,借对博山道中柳边夜行、宿鹭窥沙、浣纱人影等景致与人物的描绘,抒发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内心深处暂别尘世纷扰的悠然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田园生活的词。词中描绘了作者在博山道中骑马而行的所见所感,展现了柳边飞驰、露湿征衣的情景,以及宿鹭因沙影晃动而被惊扰,想象着它们梦到鱼虾的画面;还刻画了明月照耀下的山川、稀疏的星星,以及身姿娉婷的浣纱女子。女子笑着背向行人回家,门前传来稚子的啼哭声。通过这些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自然景色和淳朴生活的喜爱之情,营造出一种清新、闲适、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白描:词中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博山道中的诸多景象,“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短短数字,便将在柳树边骑马疾驰且被露水打湿征衣的画面清晰呈现,毫无雕琢痕迹,却鲜活如在眼前。​想象:作者见“宿鹭惊窥沙影动”,由此遐想“应有鱼虾入梦”,借想象赋予宿鹭行为以趣味,拓展画面意境,丰富词的意蕴。动静结合:“柳边飞鞚”描绘骑马疾驰的动态,而“宿鹭惊窥沙影动”中宿鹭原本是静态,因沙影动产生动态变化,一静一动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具层次感;“一川明月疏星”为静态的自然景色,“浣纱人影娉婷”是动态的人物活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乡村生活场景的丰富多彩。

3. 分段赏析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词的上片“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将一幅山道夜行图徐徐展开:词人驱马如飞,从柳树旁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簌簌而落,纷纷拂洒在行人身上,致使衣衫沾染露水后愈发沉重。此处寥寥数语,不仅细腻勾勒出山道旁柳树繁茂、露水浓重的优美景致,更从侧面反映出行人兴致盎然。尽管衣衫渐重,却丝毫不减其游兴,反而沉醉于这夜色之中。“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则描绘了词人行经河滩时,偶遇的一幕饶有趣味的画面:一只白鹭静静栖宿于沙滩之上,时不时眯起眼睛,小心翼翼地向沙面窥视,它投映在沙地上的孤影,也随之轻轻摇曳晃动。词人妙笔生花,由鹭鸟的动作神态,大胆推测它定是在睡梦中见到了鱼虾。因鹭鸟素以鱼虾为食,这般想象看似奇特,却又与生活常理丝丝入扣,极为合理。词人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感知力,将这一画面刻画得栩栩如生、意趣横生。《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词的下片“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宛如一幅诗意盎然的水墨画,徐徐铺陈开来:夜已深沉,万籁俱寂,溪山沉浸在疏星淡月的轻柔清辉之中。溪边,一位年轻的妇女正专注地浣纱,月光如水,洒落在她的身上,勾勒出她婀娜多姿、轻盈曼妙的身影,倒映在澄澈的溪水中与柔软的沙面上,如梦如幻。词人用词极为简约淡雅,却巧妙营造出清幽雅致的环境氛围,将人物的清雅秀丽、风姿绰约展现得淋漓尽致,韵味悠长。“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为这幅画面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生活情采:静谧的村舍门前,突然传来孩子急切的啼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听闻哭声,立刻停下手中动作,匆忙起身往家赶去。途中,偶遇陌生的行人,她顿时羞怯不已,微微低头,脸上泛起一抹红晕,旋即背转身子,迈着匆匆步伐离去。这一真实且自然的描绘,不仅为画面注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更生动鲜活地展现出山村妇女淳朴善良的品性,以及那略带娇羞的纯真模样,令人心生暖意。

4. 作品点评

辛弃疾的《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以清新明快之笔,展现出独特文学价值总览全词。通篇皆为写景之笔,无一处直白抒情,然作者的情感却如盐融于水,不着痕迹却又无处不在,巧妙地寄寓在字里行间。在对月光倾洒、柳畔露凝的细腻描摹中,作者对清新淡雅自然风光的热爱,如潺潺溪流自然流淌;而于描绘浣纱妇女劳作与归家的质朴文字里,其对淳厚朴实民情风俗的赞赏,恰似悠悠微风拂面而来,尽显词人心意。善用多种手法,白描勾勒画面质朴真实,想象新奇合理,动静结合等,使词境丰富且灵动。以自然流畅的语言,绘景、叙事、写人皆生动鲜活,让读者深切感受其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是宋词中描绘乡村生活的优秀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亦农村图画也。此词“宿鹭”二句,虽系眼前实景,而作者对此体会极深刻。盖见睡熟之鹭,孤影摇动,因而体会其摇动之故,必系作梦;又从鹭鸟之梦,体会必系见著鱼虾。层层深入,心细于发。且即此又可见作者此时情感中,还带有讥笑热心名利者梦寐不忘得失之意。词人抒情,随事触发,若隐若现,不可拘泥看,亦不可简单看,必与其人之生活遭遇、学术思想、时代背景相互结合,而后不致武断傅会,流于主观。

现代现代古典文学专家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赵鼎《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下一篇:宋·吴锡畴《别吴仲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