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āi
shī
·
·

朝代:宋作者:司马光浏览量:3
hàn
lìng
bān
nán
hǎi
mán
bīng
lín
tiān
zhù
fēn
jiè
jiào
wài
gòng
shū
jīn
zuò
shī
jiān
chén
shuí
míng
bào
guó
xīn
guān
zhōng
yǒng
piāo
zhàng
yān
shēn

译文

汉朝诏令马援平定南海边疆,异族军队退避至郁林深山躲藏。天涯海角的界柱划分疆域,境外部落进献黄金以示归降。因触怒权奸而失势遭贬谪,满腔报国赤诚又有谁人明详。只剩一具忠勇的骸骨入棺,漂泊在瘴雾缭绕的荒蛮异乡。

逐句剖析

"汉令班南海":汉朝诏令马援平定南海边疆,

"蛮兵避郁林":异族军队退避至郁林深山躲藏。

"天涯柱分界":天涯海角的界柱划分疆域,

"徼外贡输金":境外部落进献黄金以示归降。

"坐失奸臣意":因触怒权奸而失势遭贬谪,

"谁明报国心":满腔报国赤诚又有谁人明详。

"一棺忠勇骨":只剩一具忠勇的骸骨入棺,

"漂泊瘴烟深":漂泊在瘴雾缭绕的荒蛮异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五哀诗·马伏波》是北宋史学家兼文学家司马光创作的五言律诗。诗作首联借马援平定岭南、威慑蛮夷的史实,凸显其赫赫战功;颔联续写其立铜柱为界、外族臣服纳贡的功业。颈联笔锋一转,以“奸臣意”点明马援因谗言失宠的悲剧,暗含对朝堂昏聩的批判;尾联以“瘴烟”之景收束,暗喻忠骨漂泊、魂归无地的凄凉,抒发对忠臣的深切哀悼。全诗前四句颂功,后四句叹冤,对比强烈,情感跌宕,既颂扬忠勇之志,亦鞭挞奸佞之行,语言凝练,意蕴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汉令班南海,蛮兵避郁林”开篇即颂马援赫赫功业,奠定全诗对忠臣的敬仰基调。其中“蛮兵避郁林”化用马援平定岭南的史实,描绘蛮夷闻风溃逃、退守郁林之景,以朝廷敕令之威与蛮兵溃逃之怯形成鲜明对比,凸显马援的军事威慑力。颔联“天涯柱分界,徼外贡输金”则转而颂扬马援的文治武功,暗含对中原王朝强盛的自豪。诗句以空间递进之法,从“南海”延展至“天涯”,勾勒出疆域辽阔之象,尽显马援开疆拓土之功。颈联“坐失奸臣意,谁明报国心”笔锋陡转,直指历史黑暗,暗含对昏君佞臣的控诉。“奸臣意”暗指权臣梁松等人诬陷马援贪功冒进之事,忠臣的“报国心”与奸臣的“私意”形成尖锐对立,批判意味愈显强烈,情感落差陡然而生。尾联“一棺忠勇骨,漂泊瘴烟深”则以哀悼忠臣收束全篇,悲愤与无奈交织,深化主题。以“瘴烟深”的苍茫意象收束,余韵悠长,令人回味。诗句从“天涯柱”的壮阔转至“瘴烟深”的凄凉,空间骤缩,情感凝重,尽显忠魂难归的苍凉之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郑觉齐《扬州慢·琼花》

下一篇:宋·陆游《独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