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láng
·
·
chéng
xiàng

朝代:宋作者:张元干浏览量:3
zhàng
wēi
lóu
dǒu
chuí
tiān
cāng
wàn
qǐng
yuè
liú
yān
zhǔ
sǎo
jìn
yún
fēng
dìng
wèi
fàng
piān
zhōu
宿
yàn
luò
hán
shēn
chù
chàng
wàng
guān
kōng
diào
yǐng
zhèng
rén
jiān
míng
tuó
shuí
bàn
zuì
zhōng
shí
nián
mèng
yáng
zhōu
gāo
hán
chóu
shēng
guó
tūn
jiāo
yào
zhǎn
lóu
lán
sān
chǐ
jiàn
hèn
jiù
mán
àn
tóng
huá
chén
huàn
zhé
xiān
píng
zhāng
kàn
guò
tiáo
shàng
chuí
lún
fǒu
fēng
hào
dàng
fēi

译文

拄着拐杖登上高楼。星斗低垂天际,波涛万顷,月光在雾霭笼罩的沙洲流淌。大风把天上的浮云都吹散了,可这风却一直刮个不停,局势还是不稳定,无人敢在这黑夜中乘船渡江。栖息的大雁落在,那寒冷的芦苇深处。我满怀惆怅地眺望着祖国的山河,只能徒然地对着自己的影子哀伤,在人间,鼾声如雷,好似那击打着用鳄鱼皮制成的鼓的声音。谁能陪伴我,醉中共舞。回想起十年前,繁华的扬州如今已如一场梦幻。独倚高楼夜气十分冷寒,忧思故国,足以吞灭那骄横的金人。我当挥动三尺利剑,斩尽楼兰恶敌,以彰我抗金报国之决心,徒然遗留下如琵琶旧音所承载的那般沉重的千古遗恨。只可惜宝剑布满暗淡锈迹,被弃置在尘土之中。呼唤那谪居人间的仙人李白来一同评议此事,如今过苕溪,是否还愿意隐居垂钓,不问世事呢?长风浩荡,正待振翅高飞。

逐句剖析

"曳杖危楼去":拄着拐杖登上高楼。

"斗垂天、":星斗低垂天际,

"沧波万顷":波涛万顷,

"月流烟渚":月光在雾霭笼罩的沙洲流淌。

"扫尽浮云风不定":大风把天上的浮云都吹散了,可这风却一直刮个不停,局势还是不稳定,

"未放扁舟夜渡":无人敢在这黑夜中乘船渡江。

"宿雁落、":栖息的大雁落在,

"寒芦深处":那寒冷的芦苇深处。

"怅望关河空吊影":我满怀惆怅地眺望着祖国的山河,只能徒然地对着自己的影子哀伤,

"正人间、":在人间,

"鼻息鸣鼍鼓":鼾声如雷,好似那击打着用鳄鱼皮制成的鼓的声音。

# 鼻息鸣鼍鼓:指人们熟睡,鼾声有如击着用猪婆龙的皮做成的鼓,即有鼾声如雷之意。鼍鼓,用鼍皮蒙的鼓。鼍,水中动物,俗称猪婆龙。

"谁伴我":谁能陪伴我,

# 谁伴我:“谁伴我”二句:用东晋祖逖和刘琨夜半闻鸡同起舞剑的故事。见《晋书·祖逖传》。

"醉中舞":醉中共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回想起十年前,繁华的扬州如今已如一场梦幻。

# 十年一梦扬州路:化用杜牧诗“十年一觉扬州梦”,借指十年前,即建炎元年,金兵分道南侵。宋高宗避难至扬州,后至杭州,而扬州则被金兵焚烧。十年后,宋金和议已成,主战派遭迫害,收复失地已成梦想。

"倚高寒、":独倚高楼夜气十分冷寒,

"愁生故国":忧思故国,

"气吞骄虏":足以吞灭那骄横的金人。

# 骄虏:指金人。《汉书·匈奴传》说匈奴是“天之骄子”,这里是借指。

"要斩楼兰三尺剑":我当挥动三尺利剑,斩尽楼兰恶敌,以彰我抗金报国之决心,

# 要斩楼兰:用西汉傅介子出使西域斩楼兰王的故事。《汉书·傅介子传》载,楼兰王曾杀汉使者,傅介子奉命“至楼兰。……王贪汉物,来见使者。……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

"遗恨琵琶旧语":徒然遗留下如琵琶旧音所承载的那般沉重的千古遗恨。

# 琵琶旧语:用汉代王昭君出嫁匈奴事。她善弹琵琶,有乐曲《昭君怨》。琵琶旧语即指此。

"谩暗涩铜华尘土":只可惜宝剑布满暗淡锈迹,被弃置在尘土之中。

# 谩暗涩铜华尘土:“谩暗涩”句:叹息当时和议已成定局,虽有宝剑也不能用来杀敌,只是使它生铜花(即铜锈),放弃于尘土之中。暗涩,是形容宝剑上布满铜锈,逐渐失光彩,失去作用。铜华,指铜花,即生了铜锈。

"唤取谪仙平章看":呼唤那谪居人间的仙人李白来一同评议此事,

"过苕溪、":如今过苕溪,

"尚许垂纶否":是否还愿意隐居垂钓,不问世事呢?

# 垂纶:即垂钓。纶,钓鱼用的丝线。传说吕尚在渭水垂钓,后遇周文王。后世以垂钓指隐居。

"风浩荡":长风浩荡,

"欲飞举":正待振翅高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是北宋词人张元干的代表作。此词既展现了“气吞骄虏”的豪情,又抒发了对议和派所谓“欲息干戈”的批判,集中表达了对主战派领袖李纲的敬仰与声援。全词希望李纲能再度出山,力挽狂澜收复河山,同时警示当政者汲取历史教训。上阕以遒劲笔触摹写山河,暗喻时局危殆、国运飘摇;下阕熔铸故实与襟怀,对李纲的抗金立场予以坚定支持,彰显共赴国难的决心。词作整体气势雄浑而格调沉郁,尤以首尾两句为最,具有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张元幹(1091~1160?),南宋词人。字仲宗,自号真隐山人、芦川居士、芦川老隐,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曾官至将作少监,秦桧当权时致仕南归,后因作词赠送主战派胡铨,触怒秦桧,削除官籍。张元幹与张孝祥合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尤以词著称,早期多为流连光景、离别相思之作,风格清丽妩媚;北宋灭亡后,词风一变,内容多感慨国家兴亡,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风格激越高昂,豪迈奔放。其诗“清新而有法度,蔚然出尘”,受苏轼、黄庭坚影响颇深。著有《芦川归来集》《芦川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绍兴八年(1138年),此词创作于福州。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宋康王赵构于南京(也就是如今的河南商丘南)登基称帝,建立南宋王朝,赵构便是宋高宗。宋高宗将李纲召回并任命为宰相,同时召回张元干,授予其朝议大夫、将作少监之职,还让他充任抚谕使。李纲担任宰相后,积极着手改革弊政,大力充实国库,认真整军备战,坚决主张北伐,反对迁都江南,态度强硬地抵抗金兵侵扰。张元干积极配合李纲的行动。然而,宋高宗所信任的依旧是那些卖国的主和派。主和派一心要与金议和,以求得偏安于江南一隅。他们不断打击、排挤李纲,致使李纲仅仅做了七十多天的宰相就被罢免了。建炎三年(1129年)秋天,张元干眼见国势日益衰落,南宋王朝仅能偏安江南一隅,不禁义愤填膺,创作了《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一词。在词中,他抒发了自己收复中原的豪迈气概,同时也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并且表达了对李纲抗金斗争的支持。张元干也因此遭到朝廷奸臣的诽谤,好在汪藻出手援救,他才得以免罪。绍兴元年(1131年)春天,江南的战火渐渐平息,宋高宗定居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浙江杭州),根本无意收复失地,只想着“苟安”度日。他任命奸臣秦桧为参知政事,主战派遭到排挤。仁人志士们都不愿与这些奸臣同流合污,纷纷选择退隐林泉,啸傲山水之间。张元干也辞官回到了福建。绍兴八年(1138年)冬天,奸臣秦桧、孙近等人谋划着与金议和,并且准备向金营纳贡。李纲对此坚决反对,张元干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创作了《再次前韵即事》一诗,痛斥秦桧、孙近等主和卖国的权奸是“群羊”,借此表达自己请缨无路的悲愤之情。后来,李纲在福州上疏反对朝廷议和卖国,张元干得知李纲上书这件事后,便创作了《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词描绘了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宿雁落寒芦深处等江上夜景画面,以及“人间鼻息鸣鼍鼓”所营造的众人沉醉之景。体现了词人孤单无侣、众醉独醒的心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朝廷屈膝议和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像李纲这样抗金英雄的敬仰与自身壮志难酬的悲愤。

2. 写作手法

​​用典​:“要斩楼兰三尺剑”​​化用《汉书·傅介子传》原句直取傅介子持剑斩楼兰王首级之典,喻指主战派收复失地的决绝意志。“三尺剑”既是实写兵器,更象征抗金报国的军事行动。词人借古喻今,暗讽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呼应李纲力主北伐的政治立场。​​“遗恨琵琶旧语”​​化用王昭君出塞典反用杜甫《咏怀古迹》“千载琵琶作胡语”之意,将昭君和亲的悲剧转化为对议和派的批判。“旧语暗指宋金和议的屈辱条款,以琵琶声喻妥协之音,与“要斩楼兰”的豪语形成尖锐对立,凸显主战与主和的思想冲突。比喻:​​“谩暗涩铜华尘土”表面描述的是宝剑因闲置而失去了往日的锋芒,剑身布满铜绿,被尘土掩埋。这里的“宝剑”并非实指具体的武器,而是象征着那些心怀壮志、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人士,他们就如同宝剑一般,有着锐利的“锋芒”,即坚定的抗金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化用​​:“十年一梦扬州路”化用杜牧诗“十年一觉扬州梦”,借虚指多年,即建炎元年,金兵分道南侵。宋高宗避难至扬州,后至杭州,而扬州则被金兵焚烧。暗示收复失地已成梦想,还包含着对历史变迁、国家兴衰的复杂感慨。

3. 分段赏析

此词上片描绘词人登高眺望江上夜景,进而抒发孤单无侣、众醉独醒的感慨,彰显出词人的真实用意。开篇四句,描写词人携杖登楼,但见夜空星斗低垂,江面广阔无垠,波涛汹涌,月光洒落在烟雾笼罩的洲渚之上。“扫尽”三句,描述江风强劲,吹散天边浮云,江面因风大而无人夜渡。词人沉思之际,又见大雁飞落芦苇深处夜宿,由此引发无限感慨。“怅望”两句,词人先是怅望祖国山河,徒然吊影自伤。此时正值深夜,“鼻息鸣鼍鼓”,此处用其比喻苟安求和之人,隐隐流露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叹。“谁伴我”两句,承接上文;“月流烟渚”“怅望关河空吊影”,借用李白《月下独酌》中“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诗意,自伤孤独(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结句“谁共我,醉明月”与此意相同)。李纲与自己志同道合,却天各一方,不能在此月下共舞。这里的“同舞”也应包括共商收复中原之事,至此才转入此词寄给李纲的主题。下片运用典故,以暗示手法表达对南宋屈膝议和的强烈不满,以及对李纲的敬仰之情。“十年”一句,词人回想起十年前,高宗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当时为建炎元年(1127年)。不久高宗南下,以淮南东路的扬州为行都。次年秋天,金兵进犯,南宋小朝廷又匆忙南逃,扬州被金人攻占,瞬间化作一片废墟,昔日的繁华如今如同一场梦境。此处化用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遣怀》)的诗句。而此时只剩残破的空城,令人感慨万千,这不但加深了词人对高宗屈膝议和的不满,更坚定了他坚决抵抗金人南下的决心。“倚高寒”两句,接着描写词人深夜倚靠高楼,只觉寒气逼人,远望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不禁愁绪满怀,但同时又感到自己壮志犹存,豪气干云,足以吞灭敌人。“要斩”两句,运用两个典故表明对宋金和议的看法。前一句期望朝廷振作图强,像汉代使臣傅介子提剑斩楼兰(西域国名)王那样对付金人。词中以楼兰暗指金国,以傅介子比喻李纲等主战之士。后一句借汉朝将王昭君嫁给匈奴和亲之事,影射和议最终不可行,必须坚决抵抗。杜甫《咏怀古迹》诗中写道:“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词人在此借用杜甫诗意,表明在琵琶声中流露出对屈辱求和的无尽遗恨与悲愤,以此暗示南宋与金人议和将遗恨千古。“谩暗涩”句,运用比喻,以宝剑被弃来比喻李纲等主战人物遭到朝廷罢斥压制。“唤取”两句,先以“谪仙”李白来比李纲,既契合李姓,又是对李纲的高度推崇。李纲自己在《水调歌头》中说:“太白乃吾祖,逸气薄青云。”词人对他作出评价,面对和议已成定局的形势,爱国之士能否就此隐退到苕溪(浙江吴兴一带)垂钓自遣而不问国事。结尾振作精神,指出要凭借浩荡长风,直上九天,以此表明自己坚决不会消沉,而是怀着气冲云霄的壮志雄心,对李纲坚持主战、反对和议的主张表示最有力的支持,这便是此词创作的主旨。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呈现出慷慨激昂、悲怆凄凉又愤懑激昂的风格,其中蕴含的忠义之气,满溢在字里行间,充分展现出作者刚正不阿、坚守正义的高尚品格以及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张元干以送胡铨及寄李纲词坐罪,皆《金缕曲》也,元干以此得名。

清沈辰垣等《历代诗余》

# 仲宗坐送胡邦衡及寄李伯纪词除名,其品节可知矣。

清黄苏《蓼园词评》

# 元干以作词送胡铨除名,此集即冠以是篇,而次以寄李纲一篇,并慷慨悲歌,声动简外。

清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下《芦川词》

# 张元干仲宗,善词翰。以送胡邦衡、赠李伯纪两词除名,其刚风劲节,人所共仰

清叶申芗《本事词》卷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秦观《望海潮·秦峰苍翠》

下一篇:宋·仇远《高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