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青青柳色黄":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
# 青青:形容颜色很青。
"桃花历乱李花香":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
# 香:香味。,历乱:指烂漫。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
# 吹愁:吹散烦恼忧愁。愁:忧愁。,不为:不能为。
"春日偏能惹恨长":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
# 长:滋长。,恨:怨恨。,惹:招引。
唐代文学家
贾至(718~772),唐代文学家。字幼邻,一作幼几,洛阳(今属河南)人,礼部尚书贾曾之子。开元进士,授单父县尉。大历年间,担任兵部侍郎、右散骑常侍,卒于任上,获赠礼部尚书,卒谥文。其诗文均负盛名,时人、后人对其评价甚高,杜甫称其“雄笔映千古”。其文章质朴、平易,如《微子庙碑颂》《议杨绾条奏贡举疏》。七律《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典丽精工,杜甫、王维、岑参皆有和作,广为传诵。其擅长七绝,今存七绝有20首,其中《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春思二首》,皆清新明丽,自然流畅。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春景的七言绝句,描绘了春天草青柳黄、桃花纷乱、李花飘香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在这明媚春光中难以排遣的愁绪与恨意。借草青柳黄、花开花香等春日景象,写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愁恨。
2. 写作手法
反衬:乐景衬哀情,诗的前两句“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描绘出一派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春景,充满欢快明朗的氛围。而后两句“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却抒发了诗人的愁恨,以美好的春景反衬出内心的愁绪,使愁恨更加鲜明突出。拟人:“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将东风和春日当作有情感、能行动的对象,埋怨东风不肯吹散愁绪,春日反而招惹愁恨变长,赋予它们情感和行为,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以嫩绿、鹅黄之色,勾勒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明丽画面,尽显生机。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则以暗笔添上嫣红、洁白之色,生动描绘出花枝纷披、花香弥漫的浓郁春意,让春光愈发艳丽,春意愈发喧闹。诗人极力铺陈春景,实则是为了从反面衬托出内心深处那无法消弭的深愁苦恨。后两句笔锋一转,直抒愁恨。这种愁恨深埋心底,不会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散。南唐冯延巳在《鹊踏枝》中写“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直接点明此点。而贾至另辟蹊径,构思独特,使诗意表达更具深度与曲折性。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诗人不直言自己愁绪难消,而是埋怨东风冷漠,不肯帮忙遣愁。这种表达在诗思上更深一层、更曲一层,让诗句避开平淡,尽显奇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诗人没有说因愁闷而觉得度日如年,反而说春日招引愁恨,使其变长,立意新奇,遣词巧妙。人们心烦意乱、无计可施时,常迁怒于他人或他物。诗人将愁恨归咎于东风和春日,看似无理,实则有情。诗人的愁无形无状,东风虽吹不走,但东风能驱寒复苏草木,诗人便希望它也能吹散愁绪,未能如愿便失望抱怨,这合乎人之常情。而诗人的恨,虽非春日所能左右长短,但春天白昼渐长,在诗人感受中,日子愈发难挨。如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都体现了类似心理。从这种心理出发,诗人抱怨春日引长恨,便在情理之中。
4. 作品点评
诗人运用反衬之法,以前两句的明媚春景反衬后两句的愁恨,让愁恨显得更为强烈。诗歌语言可突破常理,但需让读者理解。它能容纳联想、奇想等,却不是荒诞幻想;诗人可放飞想象,情感表达也需能引发读者共鸣。《春思》一诗,正是如此。
# 山谷集中有绝句云:“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零乱杏花香。春风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此唐人贾至诗也,特改五字耳。(贾云:“桃花历乱李花香”,又“不为吹愁”“惹梦长”。)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
# “不”、“去”、“故”、“惹”,句法字法皆妙。郭云:寻常花柳风日,写得种种关情。
明李攀龙《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惹”字绝妙,“不为吹愁”,反能“惹恨”,埋怨东风,思柔语脆。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田子艺曰:诗中用“惹”字,有有情之惹,有无情之惹。隋炀帝“被惹香黛残古词”、“至今衣袖惹天香”,贾至“衣冠身惹御炉香”、“春日偏能惹恨长”,温庭筠“暖香惹梦鸳鸯锦”,孙光宪“眉黛惹春愁”,皆有情之惹。王维“扬花惹暮春”,李贺“古竹老梢惹碧云”,皆惹,而春独为无情之惹,此又大奇。
明田艺蘅《唐诗合选详解》
下一篇:唐·孟浩然《初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