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g
bié
wáng
yuán
wài

朝代:唐作者:贾至浏览量:1
liǔ
fēi
shí
bié
luò
yáng
méi
huā
hòu
dào
sān
xiāng
shì
qíng
zhú
yún
sàn
hèn
kōng
suí
jiāng
shuǐ
cháng

译文

在一个柳絮纷飞的时节,我告别了故乡洛阳,经过千里跋涉,在梅花开放的寒冬到了三湘。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盛衰荣辱,如同浮云一样,都是过眼云烟,可是,依依离情,却像那悠长的江水一样,绵绵不绝。

逐句剖析

"柳絮飞时别洛阳":在一个柳絮纷飞的时节,我告别了故乡洛阳,

"梅花发后到三湘":经过千里跋涉,在梅花开放的寒冬到了三湘。

# 三湘:一说潇湘、资湘、沅湘。这里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到:一作在。

"世情已逐浮云散":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盛衰荣辱,如同浮云一样,都是过眼云烟,

# 逐:随,跟随。

"离恨空随江水长":可是,依依离情,却像那悠长的江水一样,绵绵不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是唐代贾至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一说是萧静诗。开篇两句,诗人追忆往昔离开洛阳的画面,渲染出浓郁的悲凉氛围;后两句则勾勒出失意者送别贬谪者的场景,二人境遇相似,离情别绪在巴陵的夜色中蔓延,深沉而绵长。全诗感慨深沉,情韵独特。诗人从自身经历出发联想到他人,由情感延伸至景物,将离别之情抒写得意味深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

贾至(718~772),唐代文学家。字幼邻,一作幼几,洛阳(今属河南)人,礼部尚书贾曾之子。开元进士,授单父县尉。大历年间,担任兵部侍郎、右散骑常侍,卒于任上,获赠礼部尚书,卒谥文。其诗文均负盛名,时人、后人对其评价甚高,杜甫称其“雄笔映千古”。其文章质朴、平易,如《微子庙碑颂》《议杨绾条奏贡举疏》。七律《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典丽精工,杜甫、王维、岑参皆有和作,广为传诵。其擅长七绝,今存七绝有20首,其中《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春思二首》,皆清新明丽,自然流畅。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三六,编在贾至卷下。按这种观点,此诗当作于贾至任岳州司马期间。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唐军讨伐安史叛军于相州战败,贾至受牵连被贬岳州。在此期间,友人王八员外也被贬往长沙,二人同遭仕途挫折,贾至有感而发写下此诗。另有观点认为,该诗作者实为萧静,题为“三湘有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绘了王八员外被贬长沙,作者作为谪守巴陵的贬谪者为其送行的场景。两位“同是天涯沦落人”,在政治上都饱尝怀才不遇之苦,巴陵夜别之际,更添缠绵悱恻的惜别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后两句“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将“世情”比作“浮云”,谓其变幻无常、消散无踪;把“离恨”喻为“江水”,言其如江水般悠长绵远。“空随”二字以流水喻离恨,形象写出离情的无奈与缠绵,含蓄表达恋恋不舍之情。情景交融:“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以暮春柳絮纷飞、隆冬梅花盛开的物候变化,暗示时间流逝,既点明贬谪行程的时间跨度,又借自然景物的更迭渲染人生漂泊、离合无常的感慨,景中含情。渲染:前两句“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以“柳絮飞”“梅花发”渲染离别氛围。暮春柳絮纷飞时离别洛阳,隆冬梅花盛开时抵达三湘,借物候变化暗示时间流逝,渲染出人生飘忽、离合无常的怅惘,为全诗奠定悲凉基调。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以物候变化暗示时间流转,暮春柳絮纷飞时告别洛阳,隆冬梅花绽放时抵达三湘。诗人借“柳絮”“梅花”的意象点明季节更替,既呼应《诗经・小雅・采薇》中以景物变化写时序变迁的笔法,又通过“别洛阳”“到三湘”的空间转换,将被贬的失意之情融入景中,情景交融间透露出人生漂泊的怅惘感,开篇即奠定了全诗的离愁基调。后两句“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以“浮云”比喻变幻无常的世情,将人间盛衰、人情冷暖的复杂况味凝练于“散”字,道尽诗人与友人被贬后对世态炎凉的共同感慨;又以“江水”喻离恨,用“空随”二字勾连离情与流水,既写出离恨如江水般悠长绵远的形态,又以“空”字暗含对命运无常的无奈与对友人不舍的眷恋,比喻贴切而炼字精妙,将惜别之情与身世之叹融于意象之中,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唐人吟咏迁谪之愁、别绪离愁的诗作不胜枚举,可谓各呈情韵,各尽其妙。此诗以迁谪者送迁谪者,离怀愈增怅然,故意境沉郁苍凉,情韵深幽。篇末言有尽而意无穷,韵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崔道融《西施滩》

下一篇:唐·李咸用《石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