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qiū
jiàn
jiāng
wǎn

朝代:宋作者:叶梦得浏览量:3
qiū
jiàn
jiāng
wǎn
shuāng
xìn
bào
huáng
huā
xiǎo
chuāng
shēn
yìng
wēi
rào
xié
wèi
wèn
shān
wēng
shì
zuò
kàn
liú
nián
qīng
pàn
què
bìn
shuāng
huā
wàng
cāng
hǎi
tiān
jìng
shuǐ
míng
xiá
niàn
píng
kōng
piāo
dàng
biàn
tiān
guī
lái
sān
jìng
chóng
sǎo
sōng
zhú
běn
jiā
què
hèn
bēi
fēng
shí
rǎn
rǎn
yún
jiān
xīn
yàn
biān
yuàn
jiā
shuí
dōng
shān
lǎo
tán
xiào
jìng
shā

译文

秋色渐渐深浓,金黄的菊花传报霜降的信息。小窗低户深深掩映,一条小路蜿蜒曲折,绕着倾斜的山坡延伸。询问山公到底有什么心事,坐看时光轻易流逝,任凭两鬓斑白。独自徘徊远望沧海,天空澄澈,湖水映照着明丽的彩霞。追忆往日,漂泊不定,走遍天涯海角。归来后重新打扫庭院中的小路,松竹才是我的归宿。却遗憾悲凉的风时常吹起,天边云间新雁南飞,哀怨的胡笳声和边马的悲鸣声交织在一起。谁能像东晋谢安那样,谈笑间就扑灭了胡人军马扬起的尘沙。

逐句剖析

"秋色渐将晚":秋色渐渐深浓,

# 秋色渐将晚: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暮秋景物渐呈苍老深暗之色,菊花开时报来了将要降霜的信息。

"霜信报黄花":金黄的菊花传报霜降的信息。

# 黄花:指菊花。

"小窗低户深映":小窗低户深深掩映,

# 小窗低户:指简陋的房屋。

"微路绕欹斜":一条小路蜿蜒曲折,绕着倾斜的山坡延伸。

# 欹斜:倾斜,歪斜。,微路:小路。

"为问山翁何事":询问山公到底有什么心事,

# 何事:为什么。,山翁:《晋书·山简传》载山简好酒易醉。作者借以自称。

"坐看流年轻度":坐看时光轻易流逝,

# 流年:指流逝的岁月。,坐看:空看、徒欢。

"拚却鬓双华":任凭两鬓斑白。

# 华:同花,指在闲居中空白了鬓髮。,拚却:甘愿。

"徙倚望沧海":独自徘徊远望沧海,

# 沧海:此指临近湖州的太湖。作者时居汴山,在太湖南岸。,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天净水明霞":天空澄澈,湖水映照着明丽的彩霞。

"念平昔":追忆往日,

# 平昔:往日。

"空飘荡":漂泊不定,

"遍天涯":走遍天涯海角。

# 天涯:天边,喻平生飘荡之远。,遍:这里是“走遍”的意思。

"归来三径重扫":归来后重新打扫庭院中的小路,

# 归来三径重扫:“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句:写辞官归隐家园。化用晋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三径:庭院间的小路。据晋代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记载,西汉末,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归里,于园中辟三径,惟与求仲、羊仲往来。後遂以“三径”喻隐居生活。

"松竹本吾家":松竹才是我的归宿。

# 松竹:代指山林隐居处,含有贞节自持之意。

"却恨悲风时起":却遗憾悲凉的风时常吹起,

# 却恨悲风时起:“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句:这里化用三国时魏国蔡琰《悲愤诗》。“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悲风:悲凉的秋风。

"冉冉云间新雁":天边云间新雁南飞,

# 新雁:指最初南归之雁。,冉冉:指大雁缓缓飞行的样子。

"边马怨胡笳":哀怨的胡笳声和边马的悲鸣声交织在一起。

# 胡笳:古代塞外民族的一种乐器。此处指军中的号角。,边马:指边地的军马。

"谁似东山老":谁能像东晋谢安那样,

# 谁似东山老:“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句:化用李白《永王东巡歌》中的“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谈笑静胡沙":谈笑间就扑灭了胡人军马扬起的尘沙。

# 胡沙:指代胡人发动的战争。,静:一作“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是宋代词人叶梦得晚年退隐湖州卞山时所作的一首词,借秋日山居之景抒写家国忧思。全词以“秋色渐将晚”起兴,上片通过“小窗低户”“微路欹斜”等意象勾勒幽寂隐逸之境,又以“徙倚望沧海”暗含对时局的凝望,表面写闲居赏景,实则流露“拚却鬓双华”的时光虚度之叹。下片转而直抒胸臆,“念平昔,空飘荡”回顾漂泊生涯,“却恨悲风时起”借边塞风雁、胡笳之景,将自然之秋与家国之痛交织,末句“谁似东山老”以谢安东山再起的典故,既暗含效仿前贤济世的抱负,又暗讽南宋朝廷的苟安,形成情感的陡转与深化。全词以景寓情、今昔对比,语言清逸中见峭拔,通过隐逸生活的闲适与边塞烽烟的动荡形成张力,既展现词人超然物外的隐者风骨,又深藏对国事的悲愤与无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叶梦得(1077~1148),南宋文学家。字少蕴,号石林,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绍圣进士,绍兴元年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颇致力于防务及军饷供应。叶梦得学问博洽,精熟掌故,诗词文皆工。诗歌笔力雄厚,风格多样,或豪宕悲壮,或疏快洒脱,犹有北宋诗人遗风,颇为时人所重。其词以南渡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词不出传统题材,作风婉丽;南渡以后,经战火的洗礼,词风一变为激昂慷慨。词风接近苏轼,间有感怀时事之作。著有《建康集》《石林词》《石林诗话》《避暑录话》《石林燕语》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是作者告老还乡,在湖州卞山隐居时写的词。宋高宗采用秦桧的主和政策,向金国议和。叶梦得因此被调到福建担任安抚使,同时管理福州。这个调动使他离开了长江前线的职位,在那里他难以施展才能。1144年,他被迫请求辞官,归隐山林。于是写了这首词,表达他心中的悲痛和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隐逸咏怀词,表达了南宋主战派词人叶梦得退隐后的复杂心境。全篇在归隐田园的闲适表象下,翻涌着对山河破碎的锥心之痛、对朝廷苟安的尖锐批判,更渗透着“欲说还休”的时代悲音。

2. 分段赏析

上阕:秋色浸染中的生命叩问​。开篇“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以炼字取胜。“秋”字如泼墨晕染,既指季节流转,又暗含人生迟暮;“晚”字别具匠心,既非实指时辰,亦非单纯言“老”,而是以“从老”的会意,赋予秋色苍劲浑厚的质感。霜菊意象双关,既写自然节序,又喻高洁人格在岁月中的坚守。“小窗低户深映”二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出隐逸生活的物理空间。倾斜的村路与幽闭的屋舍构成视觉张力,既暗示词人“心远地自偏”的处世态度,又以“微路”的曲折暗合“九曲愁肠”的精神困境。这种环境描写实为心象的外化,幽寂中透出孤愤。“为问山翁何事”的自我诘问,将视角从景物转向心境。词人以山简自喻,却反用典故深意——历史中山简耽于宴饮,而此处的“坐看流年”却是痛切的自省。三个短句如连珠炮发:“拚却鬓双华”既是对年华虚度的痛惜,更是对“烈士暮年”的悲鸣。霜鬓与秋色在此达成镜像般的呼应。“徙倚望沧海”的结句实现意境升华。徘徊凝望中,水天明净的实景与“谈笑静胡沙”的虚拟想象交织,谢安东山再起的典故如暗潮涌动。澄明的自然之境与浑浊的现实际遇形成对照,折射出词人“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精神矛盾。下阕:家国忧思里的精神突围​。“念平昔”三字如金石掷地,将时空折叠。三个三字句构成情感的递进阶梯:“空飘荡”写空间维度的漂泊感,“遍天涯”延展时间轴上的沧桑感,而“三径重扫”的日常场景,实为对“松竹”气节的自觉坚守。扫径动作暗含对“小隐”生活的超越渴望。“却恨悲风”的转折极具爆发力。北风意象突破闲居的宁静框架,新雁南迁暗喻边警频传,胡笳声与边马嘶鸣构成多重听觉意象,在虚实相生间勾勒出铁马冰河的想象图景。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结尾“谁似东山老”的呐喊,完成精神人格的涅槃。谢安典故在此具有双重解构:既是对“隐逸”符号的超越,亦是对“老去”命题的超越。“谈笑静胡沙”的豪语,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积蓄着排山倒海的力量,最终在“反诘”句式中迸发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绝响。全词以秋色为经,以雁声为纬,在时空的经纬交织中,完成从个体生命意识到家国大义的升华。苍劲秋景与雄浑壮怀的共振,使这首隐逸词超越了传统归隐主题,成为特定历史语境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

3. 作品点评

这首词将深沉的爱国热忱熔铸于秋色苍茫的意象之中,既流露着未能如谢安东山再起、收复失地的锥心之憾,更激荡着对南宋将星寥落、无人挽狂澜于既倒的深切忧思。词人虽退隐林泉,却始终以铁马冰河之志守望疆场:扫叶三径的闲居身影里,暗藏着金戈铁马的魂魄;松竹风骨的孤高气节中,挺立着柱石擎天的担当。当悲风卷起边关雁阵,胡笳声穿透云霄时,这种隐逸与忧患的激烈碰撞,终在"谁似东山老"的浩叹中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既是对朝廷苟安的雷霆质问,亦是对民族气节的炽热坚守,激越悲凉与慷慨之气始终激荡于字里行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味其词婉丽,绰有温李之风。晚岁落其华而实之,能于简淡时出雄杰,合处不减靖节、东坡之妙。

宋关子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妙伦《偈颂二十二首(其十九)》

下一篇:宋·林同《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孟武伯》

猜你喜欢